• 1、下列历史人物具有共同的特征,他们都(     )

           玻利瓦尔

    (1783—1830)

       章西女王

    (约1835—1858)

              甘地

    (1869—1948)

    曼德拉

    (1918—2013)

    A、打击英国统治 B、推动改革内政 C、反对封建专制 D、反抗殖民压迫
  • 2、14世纪晚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新创办了一批学校,强调古典文学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并重,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这一教育理念(     )
    A、直接推动资产阶级革命 B、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C、摆脱了宗教的思想束缚 D、体现了理性主义精神
  • 3、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诞生于图中的(     )
    A、 B、 C、 D、
  • 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解决诗中反映的历史问题,我国政府提出的基本方针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建立民族自治区
  • 5、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这充分说明了(     )
    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中国的抗战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 6、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实业救国没有取得成就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 7、知识结构图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构建知识框架。下列选项符合该知识结构图的最佳主标题是(     )

    A、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 B、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清朝成熟的商业网络
  • 8、《史记》:“……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材料反映的是(     )
    A、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B、西域都护的设立 C、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D、丝绸之路的路线
  • 9、考古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大型墓的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并有整猪骨架;中型墓的随葬品有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猪下颌骨;小型墓大多没有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B、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 C、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彩陶器制作工艺较高超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表

    阶段

    时间

    概况

    第一阶段

    1939年至1942年末

    先是德国、后是日本获得胜利和扩张

    第二阶段

    1942年末到1943年

    反法西斯盟国开始反攻

    第三阶段

    1944年到1945年

    反法西斯盟国于1945年8月取得最后胜利

    材料二   2024年3月,美国、欧盟、日本等20余国签署《人工智能伦理国际公约》,承诺共同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军事化应用,避免技术垄断和滥用。公约提出建立跨国数据共享平台,但部分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开放核心算法。中国代表指出:“技术合作应超越零和思维,寻求符合全人类利益的解决方案。”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中反法西斯盟国战争形势变化的原因。
    (2)、面对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什么策略?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其商品行销全球。英国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海外市场。”

    ——《英国工业革命史》)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美国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激烈争夺,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4年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各地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探索产业振兴新路径。例如,某革命老区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将当地的红色文化遗址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不仅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还让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人均年收入增长了20%左右。同时,当地还通过电商平台,将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医疗水平显著提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材料二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出自邓小平著作选读)

    (1)、根据材料一,分析革命老区为实现乡村振兴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为解决农村、农民问题还采取过哪些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经济发展思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经济发展思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著作《建国方略》部分目录

    《建国方略:实业计划》(1918年)

    第一计划

    第一部   北方大港

    第二部   西北铁路系统

    ……

    第五部   开发直隶、山西煤铁矿源

    第二计划

    ……

    第四部   改良扬子江之现存水路及运河

    第三计划

    第一部   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

    第二部     改良广州水路系统

    第三部   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

    第四部   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

    第五部   创立造船厂

    第四计划

    ……

    第五部   高原铁路系统

    第六部   设机关车、客货车制造厂

    第五计划

    第一部   粮食工业

    第二部   衣服工业

    ……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改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先生的民生建设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先生撰写《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并说明这一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唐太宗继位后,已完成统一,然民间残破已极……唐太宗命房玄龄省并冗员,中央政府文武官员的名额,仅留六百四十三员;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于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到贞观四年时,米价每斗不过三四钱,社会秩序安定。

    ——摘编自傅乐成著《中国通史》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1)、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的建立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继位后“民间”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 1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发表;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决定战后成立
  • 16、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 17、1840年爆发的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927年10月中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18、1662年,从荷兰手中收回被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1875年,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复新疆的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 19、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
  • 20、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惊叹道:“1945年到1960年期间,至少40个国家 和8亿人口反抗过殖民主义,并赢得了他们自己的独立。亚洲和非洲人民的地位以 及他们与欧洲关系的改变,是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最有力表现。”该史实应纳入的主题是
    A、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D、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上一页 187 188 189 190 1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