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第15周)教研联盟测试试卷
-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第15周)教研联盟测试试卷
- 2015年广西柳州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2015年广西桂林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 山东省巨野县太平镇第一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山东省聊城市2017-2018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2017届山东省临清、高唐两地中考历史模拟考试试卷(二)
- 2017届湖南省祁阳县九年级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 2017届湖南省江华县水口中学江华县九年级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及其贡献
文化遗产
领域
贡献
①
建筑
李冰主持修建的世界著名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
②
思想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
文字
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今天的汉字,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中华民族的根。
——摘编自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写出①处的建筑名称,及②处与孔子言行思想相关的著作。(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清单
序号
内容
A
6个头盖骨、大量牙齿和肢骨碎块,分属于40多个北京人个体
B
灰烬层与烧骨
C
大量的有明显人工加工痕迹的石头
D
大量的肿骨鹿鹿角化石
材料二 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
图一 石斧 图二 粟和菜籽的朽粒 图三 纺轮
材料三
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
陶寺古域遗址
陶寺古域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肯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服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
(1)、20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远古人类北京人的生活遗址。根据考古发现,有学者绘制了《北京人生活想象图》,描绘了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根据材料一和示例,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北京人生活想象图》中的画面信息描述
根据信息进行的推测或结论
可以印证推测的考古发现(只填写字母)
很多北京人在一起
①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示例)
A(示例)
有几个北京人背着动物尸体回来
②
有一个北京人正在用石头互相碰击
③
有两个北京人围在火堆旁烤火(烧烤动物)
④
(2)、材料二是某同学在博物馆看到的部分文物,请你从这些文物中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3)、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中这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
3、盛世的标志,包括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生复苏、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方面。西汉时最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A、楚汉之争 B、汉朝建立 C、七国之乱 D、文景之治
-
4、《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困窘,经济凋敝,人口锐减,人民困苦。为此,汉初实行( )A、休养生息 B、严刑峻法 C、焚书坑儒 D、变法改革
-
5、下表是某班排练的一部历史课本剧的演出顺序,据此推断该剧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第一幕:秦朝暴政 第二幕:戍边遇雨
第三幕:揭竿而起 第四幕:张楚政权
A、武王伐纣 B、陈胜、吴广起义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
6、《里耶秦简》中提及:“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与之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三公九卿制
-
7、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人们在这一天要赛龙舟、吃粽子。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设立( )A、孔子 B、扁鹊 C、黄帝 D、屈原
-
8、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辩论交流,相互影响。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四海一统 D、百家争鸣
-
9、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治国理政时,引用了“法令行则国治”“奉法者强则国强”等经典名言。和这一言论相关的人物是( )A、老子 B、孟子 C、韩非 D、墨子
-
10、“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材料体现出商鞅的精神品质是( )A、变法创新 B、勤政爱民 C、恪守祖制 D、任人唯贤
-
11、西周时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强化诸侯权力 C、增加财政收入 D、巩固西周统治
-
12、下列图片和文字材料共同证实了商朝时期( )
商朝戴枷奴隶陶俑
史料: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王大墓,殉葬者多达数百人,其中不少是奴隶。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可见其地位与牲畜等同。
A、奴隶制度残酷 B、制陶技艺高超 C、对外战争频繁 D、人民生活安定 -
13、榫卯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榫卯类型,这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的( )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B、干栏式建筑 C、猪纹陶钵 D、人面鱼纹彩陶盆
-
14、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其遗址发现的石器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等。据此可知,蓝田人( )A、处在旧石器时代 B、知道人工取火 C、过上了定居生活 D、掌握农耕技术
-
1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下列已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中,距离现今我们生活年代最为久远的是( )A、郧县人 B、山顶洞人 C、元谋人 D、北京人
-
16、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译术之光·近代文明】
材料一: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展品《国闻报》
(1)材料一的展品在当时主要是谁主持的?这份报刊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见证伟业·民族复兴】
材料二:某学校学生在参观完博物馆后,结合所学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
(2)请补全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①和主题名称②。
(3)写出其中一位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前赴后继的民族英雄。
材料三:为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强国道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在屈辱中探索……每次对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王文凯《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现代化道路研究》
(4)从材料二中主题一和主题二各选择一个合适的史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家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材料二:在这场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达到两百万人左下,而且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形成了新兴的社会力量;从某年的6月5日起,上海产业工人六、七万人举行了爱国大罢工,加上店员,约计十万人以上,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材料三: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
——摘自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中国哪一阶级的成长壮大?并根据材料从政治意义的角度分别说明他们成长壮大的理由。(2)、材料三中的“一线红”指什么?它对中国革命带来了怎样的重大影响?(3)、三则材料中各阶级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当时的哪一历史任务? -
18、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中华民国约法》
材料三: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材料四:民国初期若干年(注:指1926年前)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
——《全球通史》
(1)、材料一选自的文件是哪一年颁布的?其性质是什么?(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总统的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又修改总统选举法的目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表述的合理性。 -
19、
苦难中国,风雨晚晴,国都京城,横遭浩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耻辱之约——鸦片战争】
材料一: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问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新增了什么方式来榨取中国?哪一条约的签订驱使近代中国社会完全“脱出常轨,改道变形”?【冲天火起——圆明园浩劫】
材料二:1860年,大火烧透了北京的天空,中西文明相结合的象征被付之一炬,只给百年后的世界留下了断垣残壁和不绝于书的愤怒。
(2)材料二描述的是古都北京的哪场劫难?侵略者在疯狂焚掠的同时,还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反帝怒涛——义和团运动】
材料三:(义和团)各坛场的门前竖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
——引自《庚子纪事》
材料四: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
——义和团宣传口号
(3)材料三、四反映了义和团的什么局限性?【祖国分离——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五: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1925年作)
(4)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台湾和祖国母亲分离的原因。【古都呜咽——八国联军侵华】
材料六: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20世纪初歌谣
(5)材料六中的“八国联军侵满清”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清朝“赔巨款”、“洋人廷”的不平等条约中哪项内容表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20、下图是近代某一战争形势示意图。下列表述中与这场战争相关的是( )A、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B、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 C、实现了孙中山的理想 D、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