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根据下面两种不同的建筑样式,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当时只有这两种建筑样式 B、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C、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样式上的差异 D、社会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部分)

    时期

    事件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

    诸侯争霸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秦朝(前221—前207年)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实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实行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什么制度?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社会变革”、“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制度创新有利于社会发展”,任选一个观点,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结合做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行变法。商鞅变法重视“耕战”……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因,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复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之地则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国之地主要接受……的学术。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图一的文字碎片出土于殷墟,请写出它的名称。观察图一、图二,任选其中一个,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中关于农业、军事方面的内容。
    (3)、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变法的认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材料反映当时思想学术领域的什么局面?这一局面有何意义?
  •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共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深受各种因素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的发生是以人工驯化动物和栽培植物为最初契机和根本标志的。它的出现,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上人类对于自然界动植物和生态环境操纵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经济使得人口以较大规模聚居,从而可以利用集体的能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摘编自赵毅、赵铁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的原始农业产生于约1万年前。人类栽培的谷物有粟、稻、黍、稷、麦等;种植的蔬菜有芥菜、白菜或油菜等;作为纺织原料的作物有大麻及苎麻;驯养的家畜有狗、猪、羊、牛、马、鸡等,还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制造石、木、骨、蚌质的农具,其种类有整地农具耒、耜、铲、锄、犁,收割农具有刀、镰,加工农具有磨盘等。

    材料三   楚国铁农具种类相当齐全。春秋中期,楚人创建了筑陵续水的水利工程,其排灌系统的体系之完备为列国所罕见。吴起变法时,针对楚国地广人稀这一突际,向楚悼王明确提出移民垦殖。此举对开发周边地区,扩大耕地面积,带去先进的生产方法,起到了巨大作用。楚国发达的农业,不仅造就了农家学派及其创立者——许行,而且催育了我国最早的农学著作——《神农》。

    ——摘编自陈绍辉《火耕水耨 粟支富足——楚国的农业与水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原始农业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战国时期楚国农业发达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 5、“秦朝在中央设置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左右丞相、主管军事的太尉以及掌管重要文件、监督百官和司法审判的御史大夫。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从而保证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由此可知,秦朝设置这些官职的根本目的是(     )
    A、提高决策效率 B、加强皇权 C、加强思想控制 D、扩大疆域
  • 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出自李白《古风》组诗,与此句描述气势相关的事件是(     )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秦灭六国的战争 D、马陵之战
  • 7、战国初年被赵、魏、韩三家瓜分的诸侯国是(     )
    A、齐国 B、楚国 C、晋国 D、秦国
  • 8、《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胡桃、松、榆等植物大量存在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中)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说明北京人(     )
    A、会使用火 B、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C、依靠采集生活 D、会制造石器工具
  • 9、探究: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思潮鼓励了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涌现出一批具有探险精神的航海家,他们的活动促进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摘编自人教社《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法语“启蒙”的意思是“光明”,思想家们借用它代指智慧和理性。启蒙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知识分子,……涌现出许多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被视为

    启蒙运动的旗手,他推崇英国的政治制度。孟德斯鸠是最博学的启蒙学者,他提倡分权制衡的政治模式。卢梭则主张最大限度的让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原载《新青年》1919年1月15日

    (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列举文艺复兴的先驱及其代表作。
    (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受启蒙思想影响发表的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是什么文件?简述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
    (3)、材料三中的“科学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4)、材料四中所说的“这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庄园面积有大有小,大多以村庄为基础,有住房、作坊、耕地、草地、林地、荒地、池塘。庄园以农业为主,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自给,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庄园还有铁匠、金银匠等。

    材料二   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材料三   大多数这个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了欧洲庄园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中世纪晚期欧洲农村出现的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是什么?这种经营方式具有什么性质?
    (3)、材料三中“这个时期”流行的核心思潮是什么?该思潮引发的思想文化运动起源于哪个国家?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出图中②航线的航海家及其航海成就。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校评选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之星活动的选票

    发明之星

    哈格里夫斯

    瓦特

    斯蒂芬森

    发明机器

    珍妮机(纺纱机)

    改良蒸汽机

    蒸汽机车

    评选理由

    材料二   这场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请你填写材料一选票中的内容(写出其标志性或重大意义即可)。
    (2)、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12、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D、巴黎公社的建立
  • 13、该作品以现实人物为主题,人物形象神态自若,嘴角含着一丝微笑,显得恬静,似乎又有些哀伤,富有生命的活力。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
    A、《最后的晚餐》 B、《罗密欧与朱丽叶》 C、《蒙娜丽莎》 D、《椅中的圣母》
  • 14、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1830~1870年世界铁路里程统计表(单位:英里)

    注:1英里=1.609344公里

    1830年

    1840年

    1850年

    1870年

    欧洲

    60

    1800

    14000

    65000

    北美洲

    ——

    2800

    9000

    56000

    亚洲

    ——

    ——

    200

    5100

    南美洲

    ——

    ——

    ——

    1800

    非洲

    ——

    ——

    ——

    1100

    澳洲

    ——

    ——

    ——

    1000

    全世界总计

    60

    4600

    23200

    130000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英国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其生铁产量1848年为200万吨,1870年时已增长到6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如图所示

    1850年英国棉纺织工厂

    火车

    英国在不同时期城市和农村人口比重统计表

    17世纪中期

    18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78%

    22%

    67%

    33%

    48%

    52%

    (1)、据材料一,概括1830~1870年世界铁路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 15、自古以来,人口迁移就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中期大西洋沿岸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摘编自杰弗里·巴拉克勒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二   1620—1770年英属北美殖民地部分人口统计(单位:人)

    1620年

    1680年

    1720年

    1750年

    1770年

    白人

    2282

    144536

    397346

    934340

    1688254

    黑人

    20

    6971

    68839

    236420

    459822

    材料三   生产率的增长和医学的进步导致19世纪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由此引起的人口压力是通过海外迁移找到出路,铁路和汽船有效地把大批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这种种因素相结合。导致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迁移……这种极其巨大的迁移的意义在于,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在种族方面几乎完全欧化。虽然南美洲的印第安居民设法活下去,但幸存下来的只是少数。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识读材料一示意图,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与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属北美殖民地人口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迁移”的主要原因。
  • 16、关于民族解放运动,人们如此颂扬着一位女英雄:“年轻的女王率领她的章西勇士,一次次冲锋陷阵,一次次击溃强大的英军……直至壮烈牺牲。”这则故事发生在( )
    A、印度民族大起义中 B、拉美解放运动中 C、中国义和团运动中 D、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 17、“以唯物史观为理论起点和逻辑主线……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始终面临着批判资产阶级文化的历史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材料评述的著作是(       )
    A、《大宪章》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共产党宣言》
  • 18、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如图可知,当时英国(     )

    1841—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

    A、人口数量迅速增长 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D、进入垄断阶段
  • 19、数千年来,大洋洲的原住民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但是到了18、19世纪,他们的生活方式却逐渐难以为继。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化的发展 B、殖民者的破坏 C、生态环境的恶化 D、人口的快速增长
  • 20、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分子正处于古典文明再生的时代,他们的生活重心不再只有上帝,也还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这表明当时“知识分子”追求的是(     )
    A、自由主义思想 B、浪漫主义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D、民主平等思想
上一页 184 185 186 187 18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