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欧亚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

    材料二   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被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三   它于罗马帝国内诞生时就早已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它在过去的强权和光荣的阴影中成长,并试图维持和恢复这种权力和荣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古代世界文明传播的主要方式并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阿拉伯文明的一项文化成就?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归纳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谈谈拜占庭文明的衰落给我们什么启示?
  • 2、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一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不是把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握在大多数人手里。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我们的城市是全希腊的学校”

    ——摘编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学说》

    材料三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米兰、琅城等都经过长期反复的斗争,才取得城市自治权利。

    材料四   他们(新兴市民)要求建立城市学校,由城市当局选聘教师、决定学费、确定入学条件,学习处理商业事务与行会行政事务,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于是,多数城市形成了世俗教育学校……到12世纪以后……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人类走向文明的显著特征。
    (2)、材料二中的“我们的城市”是指哪个城邦?在伯里克利主政时期,该城邦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分析该制度有何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回答,城市开展反封建斗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达到目的?
    (4)、根据材料四,分析世俗学校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 3、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的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殖民扩张 D、工业革命
  • 4、有学者认为,14世纪到17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与这两个“发现”相对应的史事件是(     )
    A、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三角贸易 C、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 D、三角贸易、启蒙运动
  • 5、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出现了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这一阶级力量不包括(     )
    A、富裕的农民 B、骑士 C、乡绅 D、贵族
  • 6、某班同学在进行《罗马民法大全》的历史知识竞赛,请你指出以下搭配正确的一项(     )
    A、《查士丁尼法典》——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典合集 B、《新法典》——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 C、《法理概要》——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汇编 D、《法学汇纂》——指导法律文献的学习
  • 7、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这一年是处在
    A、公元前2世纪 B、公元前1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1世纪
  • 8、有助于研究下图所示地区文明发展的直接材料是(     )

    A、著作《失落的古巴比伦文明》 B、电影《空中花园》 C、《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D、纪录片《巴比伦的火》
  • 9、辛亥革命是中国步入20世纪后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仍决定按原计划于10日起义。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

    ——据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材料四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们之间不再称“老爷”“大人”,而是改称“先生”“同志”;男子剪掉辫子;女子不再缠足: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改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据材料一概括,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该文献体现了哪些原则?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青年说“中国革命成功了”的依据有哪些?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 1 他是晚清中兴名臣之一。他对外主持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 的不平等条约,对内兴办了一系列企业,筹建了新式海军。

    图 2他是公车上书的发起人之一。他 曾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 想。25 岁时,曾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图3他曾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救 人。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 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

    (1)、根据材料中的文字介绍,分别指出图1、图2、图3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中一位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给三位历史人物的探索拟定一个主题。结合三位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贡献,谈谈你的认识。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一天,来自欧洲的两个强盗来到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

    ——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材料二   清末有人画了一副《时局图》,有人为这幅图题词:“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材料三   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边疆危机越加严重,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列强为瓜分世界,争夺市场,加紧侵略扩张。中国边疆普遍受到列强侵略的压力,面临国土沦陷的危险。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遭到台湾人民坚决抵抗,大败而归。19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决定武力侵台。1874年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台湾人民奋起反击。日本从中国勒索50万两白银后,从台湾撤兵。

    材料五   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俄、英两国觊觎中国西部地区,竟无视中国主权,先后支持阿古伯侵略政权,19世纪70年代,俄国还直接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1875年,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后来清军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援下,痛击侵略者。不久,阿古伯兵败身亡。1878年,清军成功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材料六   19世纪中后期,法国侵略清朝的藩属国越南后,又将矛头指向中国。清政府后来派兵入越抗法。1883年底,法国攻击驻守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1885年初,法军在越南北部向清军大举进攻,直逼中越边境的镇南关。老将□□□临危受命,积极备战,于3月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战局。但是,清政府却下令停战,与法国签订条约。从此,法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

    ——摘编自《中国历史》等

    (1)、材料一的情景出现在哪一场战争中?材料二的情况出现在哪一场战争后?
    (2)、材料三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这次战争对中华民族造成什么危害?
    (3)、你能从上述史事得出什么启示。
    (4)、根据材料四,指出列强侵略中国边疆的历史背景。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六“□□□”所指的著名人物。
    (6)、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政府在新疆和台湾建立行省的共同作用。
  • 12、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南京中山陵,其平面是呈“警钟形”,意在“警钟长鸣、唤起民众”。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三民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生主义
  • 1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光绪皇帝为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的海军将领垂泪撰写的挽联,这位海军将领是(     )
    A、陈化成 B、关天培 C、邓世昌 D、丁汝昌
  • 14、下图漫画形象地解释了我国近代一部历史文献的核心内容,这部文献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天朝土地制度》 C、《资政新篇》 D、《资治通鉴》
  • 15、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②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

    ③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④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1)、指出图一文物属于哪种史料(实物史料或文献史料)?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能够证实一个关于早期国家的怎样结论?
    (2)、请用材料二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

    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3)、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 16、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巨变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商君在秦国废井田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国家日益富强,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

    ——译自《战国策・秦第三》

    材料三   百家争鸣本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反过来对社会变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何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哪些变法措施使 “秦国无敌于天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社会变革”指什么?说一说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 17、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 1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本身的徭役)”,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助于(     )
    A、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维护旧贵族的利益 C、提高社会生产力 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 19、下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体现了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C、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体现了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
  • 20、考古学家在山西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在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牙雕蚕,该牙雕蚕呈现家蚕造型,并且是呈现吐丝的蚕形。据此可以推测仰韶文化时期(     )
    A、先民能够养蚕缫丝 B、已经可以制作衣裳 C、家庭养蚕业已出现 D、农业出现精细分工
上一页 182 183 184 185 18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