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拜占庭帝国的军事战略与其前身罗马帝国截然不同,总体来说呈现守势状态,其目标以收复失土为主,并非开疆扩土。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A、前身是罗马共和国 B、版图一直在扩大 C、长期进行防御战争 D、被拜占庭帝国所灭
  • 2、法国大作家雨果曾预言:“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雨果的语言有它的历史依据,因为欧洲大陆上的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就源于(     )
    A、拜占庭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查理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
  • 3、《古埃及文明消亡的现代反思》里写道:只要尼罗河定期泛滥,水位高度正常,农业就能丰收,经济和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甚至能够积累相当多的财富。这种简单的农业生产使古埃及人失去了改进生产工具的动力。作者的观点是文明的延续发展应当(       )
    A、提高生产难度 B、不断积累财富 C、相互学习借鉴 D、具有忧患意识
  • 4、科学理论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旗帜。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真理·旗帜”主题学习活动,下面是他们制作的资料卡,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资料卡1

    1848年2月19日,伦敦瓦伦街19号,哈里逊印刷所,正在悄悄印刷一本小册子。小册子是德文的,绿色封面,只有薄薄23页,首次印数仅几百册,它们油墨未干,就被分发到各国同盟盟员手里,成为工人的思想武器。

    ——据山西大学党委宣传部

    资料卡2

    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在列宁主义指引下,俄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使社会主义从信仰、理想变成现实,开创了全人类发展共同的光明大道。

    ——据《人民日报》

    资料卡3

    1921年底,列宁说:“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问题不仅在于拿了农民多少粮食,而且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人民出版社:《列宁全集》

    (1)、指出资料卡1中“小册子”的名称,并概述其历史意义。
    (2)、谈谈你对资料卡2所说的十月革命“开创了全人类发展共同的光明大道”的理解。
    (3)、概括资料卡3中的“粮食税”出现在是哪一经济政策中,说明其实施后给苏俄带来的变化。
    (4)、综合以上资料,谈谈你对“真理·旗帜”的认识。
  • 5、从17世纪到20世纪是资本主义确立、扩展并加快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在欧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统治,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北美的英属殖民地人民,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摘编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形势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一方面,西方列强的对外扩张与殖民活动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反抗;另一方面,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俄国、美国和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

    材料三: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先后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者可视为前者的深入发展。两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相继到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据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能够反映英、法、美资产阶级诉求的法律文献,概述三国革命带来的共同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促使“俄国、美国和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重大事件,说明这些事件反映的时代主题。
    (3)、据材料三概述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不得照抄材料)
  • 6、14世纪至17世纪发生在西欧的诸多事件,塑造了欧洲历史的新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文主义者讴歌现世生活,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创造幸福。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

    ——摘自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据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

    材料三: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指出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精神力量,概述与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2)、请你写出材料一图中开辟①②③航行路线的航海家,概述他们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发展变化。(不得照抄材料)
  • 7、1929—1937年,苏联各类专门学校共培养91万余名技术人员;1926—1939年,苏联工程师增加7.7倍。上述成就(     )
    A、提高了国民科技素质 B、适应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C、使苏联科技领先世界 D、推动了苏联模式的形成
  • 8、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翻译了西方的《天演论》,其中强调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英国的(     )
    A、巴尔扎克 B、达尔文 C、伏尔泰 D、贝多芬
  • 9、19世纪40年代的一份调查报告这样描述英国城镇的卫生状况:“在城镇最热闹的地区,也是在商业中心区,堆满了从肉铺、厕所、垃圾箱和便池中倒出来的垃圾和烂肉烂鱼等。”这段材料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促使贫富分化加剧 C、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D、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 10、“到1860年前后,美国南方制度不仅与新大陆上人人平等的立国理念格格不入,而且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制约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材料中“美国南方制度”指的是(     )
    A、农奴制 B、奴隶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征兵制
  • 11、纪念碑作为一种纪念性建筑或雕塑,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记忆。下图的两座纪念碑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位于美国来克星顿的一座纪念碑,碑座上是一尊手握步枪的民兵铜像

    位于哥伦比亚玻利瓦尔广场的一座纪念碑,碑座上的人物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D、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
  • 12、“煤烟曾折磨大不列颠……100多年之久,以烟煤为燃料的城市……无不饱受过数十年严重的大气污染之苦,消耗着大量的氧气”。烟煤的大量应用直接源于(     )
    A、蒸汽机的发明 B、汽车的发明 C、内燃机的发明 D、火车的运行
  • 13、纺纱机经过不断改进,使纺纱的速度提高了100倍,从而使织布的速度显得落后了。1785年,埃德蒙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把织布的速度提高了40倍。这可用来说明(     )
    A、技术革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结构变化 C、生产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变革 D、技术发明推动工厂制度建立
  • 14、下图为1806年发表的一幅时事漫画《法国的姜饼大师》,图中拿破仑被描绘成烤制姜饼的厨师,正把欧洲各国的君主送进烤炉里,而炉底下涌出来的是被烧成炭灰的欧洲各国君主。该漫画旨在揭示拿破仑战争(     )

    A、得到被征服地区民众的支持 B、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C、确立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D、废除了欧洲各地的封建特权
  • 15、历史线索图能够帮助我们统整内容,更好地建立前后知识联系。下图历史线索图的名称应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日本明治维新
  • 16、“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强制性迁徙,不可否认也是最残酷的一次迁徙。在400年的时期内,大批非洲人被迫远离家乡,分散在世界各地,这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材料描述的是(     )
    A、亚历山大东征 B、阿拉伯帝国建立 C、新航路的开辟 D、三角贸易
  • 17、构建知识结构图,能很好地从整体驾驭和把握所学知识。下面是一幅未完成的知识结构图,其中“?”处是(     )

    A、西欧庄园的出现 B、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化 C、无产阶级的兴起 D、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 18、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史”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西方制度促觉醒】

    材料一   20世纪初,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幸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兴中会也纷纷成立。

    ——摘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思想文化促创新】

    材料二

     

    【五四精神显力量】

    材料三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明天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烧尽了历史的屈辱,壮丽的事业,召唤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摘自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章炳麟、邹容等人宣传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2)、材料二图一和图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正式吹响这一运动号角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口号的出现与哪场国际会议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对五四运动“开创新的世界”进行解读。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 19、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一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1)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这一次近代化的探索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立宪之梦】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2)据材料二可知,甲午战败极大地唤醒了中国人。请结合史实,说明中国人被唤醒后进行了哪一次近代化的探索?这次探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共和之路】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我们的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3)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孙中山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思想风暴】

    材料四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辛亥革命“将这棵大树砍断”拉回家的是谁?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四所说的“树墩”,做了什么努力?
    (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 20、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的标志性事件?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族进入近代史面临怎样的革命任务?

    材料二   《清史稿·地理志》广州府:新安县有“九龙司”,统辖九龙半岛、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南端“唧角至尖沙咀”一带。

    (2)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中“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是依据哪一条约的内容?同一年英国在中国犯下的主要罪行是什么?

    材料三   漫画《时局图》

    (3)材料三漫画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哪场战争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图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局?

    材料四   “四点五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根本就没有经过核算,纯粹就是对国人的有意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西门送客《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条款?

    (5)归纳上述材料体现的主题是什么?

上一页 173 174 175 176 17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