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该材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原因 B、过程 C、内容 D、意义
  • 2、设计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王林同学设计的探究主题年代尺,她探究的主题是(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D、新时代的曙光
  • 3、章炳麟驳斥立宪派不可革命的谬论,阐明“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引起海内外巨大反响的著作是(     )
    A、《革命军》 B、《警世钟》 C、《猛回头》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③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在这里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遗址。×××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农业工具以骨都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在这里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遗址。××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人主要种植粟,能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

    总结历史的经验或教训,对现实以启示或借鉴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请阅读上面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形成题目,结合相关史实,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 6、

    七年级的同学们在学习完先秦历史之后,开展了一次主题为“中华文明,光芒四射”的擂台赛,分为农耕文明、青铜文明、文化文明三个模块来相互考查。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模块一:农耕文明

    (1)请你写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各一例。
    (2)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是谁解除水患赢得民众爱戴?
    (3)从历史上看,使四川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是哪一项水利工程?

    模块二:青铜文明

    (4)下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代表。请指出在长江上游哪一遗址出土的文物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的古文明?

    模块三:文化文明

    (5)观察以下图片,写出此种文字的名称?并据此指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6)以上诗句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请写出它的名字。
  • 7、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对秦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摘编自《白虎通义》

    材料二 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摘自《韩非子》

    材料三 (他们)的房屋(如下图)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说明远古居民居住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还能想到远古居民可能居住在什么地方?
    (3)、依据材料三,指出“他们”房屋的特点。
    (4)、从上述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9、“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与材料相关的是(     )
    A、春秋时期弭兵大会 B、西汉派军攻打匈奴 C、陈胜、吴广起义 D、刘邦率兵攻入咸阳
  • 10、“刚愎自用”“约法三章”“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这些成语和以下哪个事件有关(     )
    A、桂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 11、下列图片反映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末代君王昏庸残暴 B、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C、末代君王欺压人民 D、早期国家刑罚残酷
  • 1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各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代表儒家学派的是(     )
    A、实行仁政,礼法并用 B、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互爱互利,选贤任能
  • 13、《战国策·秦策一》有云:“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该材料反映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王安石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14、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王朝。关于商王朝的建立时间,以下不同的表达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前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约公元前17世纪 D、距今约1600年
  • 15、云南元谋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遗产,至今还留存许多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遗留的化石和遗迹,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天然原始社会博物馆”。通过对遗存的研究,我们可知道元谋人(     )

    ①能制作和使用工具     ②能使用磨制石器     ③距今约170万年     ④掌握了钻孔技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如何管理国家是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的问题。某班同学编写了一部关于“武王秦皇”跨时空对话的穿越剧,让两位功勋卓著的皇帝聊聊往事,吐吐心声。周武王:始皇,你看看我这一大家子,我分封的同姓子弟这么多人,亲属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成了仇敌,互相打仗,没有一个人把我放在眼里,我真管不了啊。秦始皇:武王,看来你遇到了封国问题,这可不利于你对地方的管理啊!我曾推行①(制度名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我还在中央实行②(制度名称),让百官都听我的话,加强了我的权利!你可要好好想想办法,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对你的统治会产生很大的威胁。周武王:我这一大家子的亲人和功臣,现在都不听我的了,我发个政令他们也不往下传达,这该怎么办啊?秦始皇:建立和治理一个国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在建国之初,就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我曾被文字混乱的问题困扰了很久,后来,在我的强制命令之下统一了文字,那些不听话的儒生和方士都被我活埋了!周武王:始皇英明。

    (1)、请将上述对话中①②处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①制度有何影响?
    (3)、根据对话分析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秦军获得全胜58次,未获胜或互有胜负3次,败北4次。

    材料二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出生于卫国,“少好刑名之学”。入秦后,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变法成效显著,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但相关措施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对商鞅的仇视。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杀。商鞅虽死,但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继续得到推行。

    材料三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废除了旧时的世卿世禄制,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连坐法的实施也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和管理。

    (1)、材料一反映了秦军的战况是怎样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该战况的取得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有直接关系?
    (2)、根据材料二回答,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商鞅虽死,但新法并未被废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的影响。
  • 18、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 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礼运》

    材料三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谁?他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材料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我国史前时期的哪一种制度?在这一制度下重视继承者的哪些方面?
    (3)、材料三表述的是哪个制度?这一制度在当时起到怎样的效果?
  • 19、下图是“秦的暴政”的漫画再现,其具体反映的是(     )

    A、秦朝兵役繁多 B、秦朝徭役繁重 C、秦朝刑法严苛 D、秦朝文字多样
  • 20、公元前220年,秦朝修筑驰道,后遍布关东六国故地。秦朝还修筑了通往今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境内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五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了“新道”。以上措施(     )
    A、消除了民族隔阂 B、拓宽了国家疆域 C、防止了匈奴南下 D、巩固了国家统一
上一页 168 169 170 171 17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