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汉谟拉比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材料二 十将军委员会由十个部落分别用举手选举的办法各选一名将军组成,每年改选一次,连选连任;执政官由各部落先提出候选人,然后在候选人中抽选出九名执政官……伯里克利说,我们“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真正的才能。”

    ——摘编自李琼、段海霞《浅析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三 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权力实际上掌握在贵族手中……平民权利有限,奴隶更是无权无势。经过平民与贵族长期的斗争之后,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郭守兰、曹全来《西方法文化史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巴比伦社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价值。
    (2)、依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中“民主”的表现,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十二铜表法》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有何历史地位?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
  • 2、13、14世纪,富裕农民、骑士等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同时,城市中的市民阶层的政治权利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上述现象改变了欧洲的(     )
    A、生产方式 B、文化氛围 C、社会结构 D、社会制度
  • 3、租地农场主是自己没有土地或只有部分土地,主要靠租佃农场、雇用农业工人进行耕作,并按照契约规定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地租的农业资本家,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材料主要表述了租地农场的(     )
    A、概况 B、特点 C、作用 D、条件
  • 4、当欧洲笼罩于基督教的黑暗之时,以伊斯兰为特征的帝国文明光芒璀璨,成就斐然。横向来看,东、西方文明在此碰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表明这一帝国最大的贡献是(     )
    A、创立了伊斯兰教 B、奠定欧洲民法的基础 C、沟通东西方文化 D、创造完整的代数学
  • 5、作为一个成功的传道士,穆罕默德表达了那个时代的愿望,满足了当时的要求。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道教
  • 6、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在地方设置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员治理,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统一赋税。这一措施(     )
    A、致使天皇大权旁落 B、导致幕府势力膨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动了日本文化的传播
  • 7、在很多人的眼中,欧洲中世纪是黑暗时代。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中也孕育着光明。这里的“光明”体现在(     )
    A、森严的等级制度 B、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C、大竞技场等气势恢宏的建筑成就 D、奴隶制民主政治
  • 8、“中世纪的骑士,很少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因为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满足家人需要的一切生活物品。”据此可知,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基本自给自足 B、商品经济发达 C、严格禁止贸易 D、特权大于一切
  • 9、希腊神话中,神就是人的最完美体现,主神宙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等都与人的形象与性格相同,只不过天神更有智慧、更为健美而已。这表明希腊神话的特点是(     )
    A、等级森严 B、神权至上 C、神人同形同性 D、尊贵华丽
  • 10、今天,资本主义法律的三大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和产权不可侵犯”, 均发端于罗马法。这体现出(     )
    A、罗马法已成为习惯法 B、罗马法体系完备,无需修改 C、罗马法是所有法律的母法 D、罗马法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 11、他获得了元老院授予的“奥古斯都”的称号,此后他巧妙运用政治手腕,一面对外宣称卸除一切大权,恢复共和制,一面又装作迫于元老院和公民的请求,接受与共和制完全违背 的“绝对权力”,成为首席元老。该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屋大维 B、孝德天皇 C、源赖朝 D、克洛维
  • 12、公元前3世纪的古印度,曾出现一批经希腊神形象改造成的佛像,且无论服装、五官还是造型特点,都具有希腊的风格。促使这一现象产生的事件是(     )
    A、丝绸之路开通 B、伊斯兰教建立 C、大化改新 D、亚历山大东征
  • 13、关于希腊城邦的公民,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男女老少都能参与政治 B、公民可以占有土地 C、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 D、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 14、第62届联合国大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决议,将每年的9月15日定为国际民主日,并邀请各会员国、联合国系统以及其他区域、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一起来纪念这一天。历史上,将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的人物是(     )
    A、伯里克利 B、汉谟拉比 C、亚历山大一世 D、亚里士多德
  • 15、“在古印度,从事低等工作的人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身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而高级种姓的人则永久地把持社会中较好的职位。”该材料反映的是(     )
    A、封君封臣制 B、种姓制度 C、庄园经济 D、君主专制
  • 16、图坦卡蒙为现代人广为熟知的原因是他的坟墓在三千年的时间内从未被盗,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 ·卡特发现,并挖掘出大量珍宝,震惊西方世界。下图示意图坦卡蒙的金棺,该文物应属于(     )

    A、古代黄河流域文明 B、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C、古代尼罗河流域文明 D、古代爱琴海文明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在兼并战争中立稳脚跟,取得优势,击败对手,都掀起了变法运动。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他废除贵族世袭制,选贤任能;鼓励农业生产;制定《法经》以维护统治秩序;改革军制,加强军队战斗力。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摘编自林建法《中国古代史》

    根据上述材料,以“改革能使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20字左右)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朝组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统治网络,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之下设县,县下设乡、里。这就构建了从朝廷到地方的多梯级的统治结构。

    材料二

    项目

    措施

    经济

    以秦国的①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②。

    文化

    以笔画规整的③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材料三 秦王本来已经足够强大却不去咨询群臣的意见,因此犯了错误也不去改正。胡亥继承了这样的做法,非但不加以改变,反而更加残暴,从而加重了国家的灾难。到了子婴即位时,他已经孤立无援,势单力薄且没有得力的辅佐,接连经历了三位君主的过失,却始终没有醒悟过来,那么秦朝的灭亡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译自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多梯级的统治机构”中处于塔尖的职位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地方实施的行政制度及施行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补充完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从秦帝国的兴亡史里,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史记》记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经过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逐渐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各国统治者竞相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二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稿》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三 秦始皇吞并六国,优一宇内,其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的典型时代特征是什么?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竞相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变法措施的影响角度,阐释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3)、材料三中秦始皇“统一宇内”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所损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 所谓的 “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的孔子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三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

    (1)、根据材料一,写出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分析孔子宣扬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采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述百家争鸣产生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中,主张君主要靠法令、权势治国的是哪一学派?请列举一个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3)、根据材料三,概括老子的政治主张,并写出老子创立的学派。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上一页 168 169 170 171 17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