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2025-2026学年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单元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综合测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单元测试
- 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检测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精彩课堂(阶段测试)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综合复习与检测【期末·单元】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单元检测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闯关试题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基础达标卷
-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综合复习与检测【期末·单元】
-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图:
图1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 图2
材料二 法国文学院、道德和政治科学院院士格扎维埃·瓦尔特对孔子评价:《论语》有云:“仲尼,日月也。”他,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只要借助他,这道“光华”就将“永恒”!这道“光华”就能超越国家的疆界,肩负启迪人类的神圣使命。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教师用书
材料三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谦帛者谓之为纸。谦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摘编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一所呈现的文字叫什么?图2中最有价值的发现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正是中华之‘华’的源泉”指的是孔子的哪一思想?(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说说材料中“蔡侯纸”有何显著特点?综合上述材料,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当代青少年可以怎么做? -
2、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空白框①②③处应分别( )A、夏、春秋、隋 B、隋、春秋、东周 C、夏、东周、唐 D、夏、春秋、三国
-
3、我国古代数学成就辉煌,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著名科学家的著作是(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缀术》 D、《九章算术》
-
4、《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连环计”等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它们与下面哪一战役有关(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5、西晋《古今注》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长安),唯得《摩诃》《兜勒》二曲。”据此可知( )A、中国与西域的交流始于西晋 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张骞为汉与西域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
6、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歌谣唱道:“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该民谣的广泛流传( )A、表达了对宦官的厌恶 B、遭到了外戚的封锁 C、激发了农民反抗的怒火 D、得益于士人的创作完善
-
7、《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社会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 C、推恩令 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
8、《史记》记载:“立子胡亥为太子。……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又作阿房之宫,治直「道」、驰道,赋敛愈重,戍谣无已。”从材料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 )A、胡亥被立为太子 B、人民群众强烈要求 C、修建阿房宫驰道 D、暴政与赋税沉重等
-
9、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下面对这一工程评价正确的是( )A、它在岷江上发挥的作用是为了防洪。 B、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C、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唯一原因。 D、它是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和他儿子修建的。
-
10、《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这里反应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皇帝制 D、分封制
-
11、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全身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为人们传颂,这体现的精神是( )A、爱国主义 B、艰苦奋斗 C、无私奉献 D、民族主义
-
12、《管子》一书中记载:“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据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和粟的起源地。其中“粟”的起源地在(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
-
13、遗址能够为已经消逝的文明提供一种独特的见证。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北京人遗址为我们提供的历史见证是,北京人已经使用( )A、人工取火 B、打制石器 C、种植水稻 D、制作陶器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过去,人们多以甲午战争当中和甲午战争之后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来描述这种觉醒,其实并不准确。民众的反抗,主要体现了一种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其中愤激的感情色彩居多……但在社会历史现象中,“觉醒”一词并不归结于愤激,其准确涵义应在于主体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了进步。
——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材料一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一例甲午战争中中国军民反抗的史实。(2)、材料二认为“184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具有两种发展趋势。请你选择其中一种发展趋势作为观点,并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会址是我们党梦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习近平中共一大会址依据材料一,写出图中一大会址所在城市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中共一大会址是梦想起航的地方”的理解。(2)、材料二:1927年9月,攻打长沙受挫后,毛泽东提出放弃攻打长沙,向南转移到反动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农村、山区。10月底,部队顺利到达目的地,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寻找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斗争中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依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寻找到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什么?(3)、材料三:泸定铁索桥 草地 红军长征途中吃的野菜
根据材料三指出在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红军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说你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 -
16、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最直接和赤裸裸的方式是军事侵略。这种军事侵略是一步步逼近的,直到企图共同瓜分全中国。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儿女的血泪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后,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蛮横地宣称,对付清政府的唯一办法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
——《中国简史》
材料二 在北京西北角有一组著名的皇家园林。它规模庞大,气势辉煌,为“万园之园”。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园林已不复存在。人们对它的记忆,主要来源于历史文献。它毁于两个强盗之手,这是历史事实;只是细节、缘由,可能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马勇《百科知识》
材料三 历史上的第一次,侵略者要求并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这意味着,这样的事实,即资本的出口(投资)作为帝国主义侵略的主要特点,正在取代货物(实物)出口……中国迎头面对的前景是日益逼近被瓜分……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从鸦片战争到解放》
材料四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1)、材料一中英国“揍”清政府是指什么事件?此次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二中所述的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当中?材料中“两个强盗”分别指哪个国家?“两个强盗”所犯下的最大的罪行是什么?(3)、材料三中侵略者“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与哪一条约有关?这一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4)、材料四的内容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体现了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17、胡适认为:“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张謇被誉为“开路先锋”是因为他( )A、提倡实业救国,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领导维新变法,积极探索救国道路 C、参加新文化运动,打开了思想闸门 D、致力白话文推广,引领了文学革命
-
18、国民党敢于发动全面内战,很重要的是依恃美国的支持。毛泽东指出:“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然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材料中的“经济亦有办法”具体指(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实行垦荒运动
-
19、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下列可用于研究“虎门销烟”的最可靠的史料是( )A、
B、
C、
D、
-
20、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故事一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摘自《华阳国志·蜀志》
故事二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方法。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请回答:
(1)、故事一反映了哪一水利工程?它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阅读故事二回答,二十四节气有何历史价值?(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请你结合所学,以“学习中华文明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