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右图展示了近代以来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B、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 D、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右侧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 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在台湾建立行省 C、三国干涉“还辽” D、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 3、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是指(   )
    A、扶清灭洋 B、自强求富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 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探索史。以下侵略与探索史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 C、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 5、变式: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C、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 6、历史学习需要把握单元主题。右侧图示内容可提炼的单元主题是⋯(   )
    A、皇权的高度强化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葡萄牙人将中国的茶叶从海上带往葡萄牙。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将茶叶带到英国。18 世纪末,英国贫困百姓家每天也喝得起茶。1851 年,福建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被秘密海运到印度加尔各答。茶苗茶种先后在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引种成功。

    材料二 英国将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化生产推广到茶叶生产中,茶叶的成本迅速下降,产量增大。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等地广设茶叶工厂。后来的发展中,部分具有国际视野的茶企,其生产、销售逐渐遍及全球,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的跨国企业,饮茶习俗进一步风行世界。

    材料三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在下图中完成茶叶贸易和茶树移植的路线绘制。(温馨提示:先在图例空白处设计两条路线的不同符号,再在图中绘制路线。苏伊士运河于 1869年通航。)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茶叶日渐风行世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以英国为例,谈谈对画线部分的理解。
  • 8、变式:某同学在课堂上绘制简单的“三角贸易”示意图:欧洲本土启航→非洲(掳获黑奴)→美洲(出售黑奴)→回到欧洲本土(发展资本主义)。“三角贸易”的实质是(   )
    A、商业贸易繁荣 B、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C、世界市场形成 D、地理大发现加强了各大洲的联系
  • 9、从14世纪开始,欧洲经历了“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的深刻变革。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   )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产生 B、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C、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标志着世界成为“地球村”
  • 10、对右图所示的历史事件评价最恰当的是(   )

    A、将世界连为整体 B、享誉史册的航海 C、进行殖民侵略扩张 D、促进中外友好交流
  • 11、“欧洲人说,他发现了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是一个有功之臣;印第安人说,他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掠夺我们的财富,是一个恶魔。”据此回答问题。
    (1)、这里的“他”指(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2)、这段材料启示我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需要注意    (   )
    A、历史性 B、阶段性 C、全面性 D、主流性
  • 12、法国史学家米西勒认为: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两个“发现”(   )
    A、复兴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B、促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C、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D、标志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来临
  • 13、14 至 17 世纪,欧洲发生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下列人物和作品搭配正确的是(   )
    A、但丁————《战争与和平》 B、达·芬奇———《复活》 C、拉斐尔————《最后的晚餐》 D、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 14、右图是传世名画《蒙娜丽莎》。达·芬奇以柔和细腻的笔调,描绘了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歌颂了女性的自然美及生命的活力。该作品的特殊时代价值在于(   )

    A、代表了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 B、证明了妇女地位的显著提高 C、再现了封建贵族的奢华生活 D、突出了人文主义的社会思潮
  • 15、千年大变局,革新求生存。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读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时,做了三张书摘。阅读书摘,回答问题。

    (1)、“以新卫旧”的洋务运动以什么为旗号?其“本来意愿”是什么?
    (2)、“破旧立新”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如何体现出“破旧立新”?
    (3)、结合“除旧布新”中的内容,说说“‘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4)、综合三张书摘,梳理归纳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历程。
  • 16、《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是主要撰稿人。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陈独秀——《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鲁迅——《文学革命论》 C、李大钊————《敬告青年》 D、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 17、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以下史实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启蒙运动   ②苏维埃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

    ③新文化运动   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8、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对“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而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这场运动为扬弃和超越旧文化所高举的大旗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反帝、爱国 D、民主、科学
  • 19、右图反映了袁世凯复辟帝制梦碎,直接导致其梦碎的事件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北伐战争 D、护国战争
  • 20、“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时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自序于上海。”该材料抨击的主要问题是(   )
    A、列强瓜分中国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军阀割据纷争 D、国民政府的腐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