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据査证,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先后出了27名进士,其中包括宋开禧元年乙丑状元毛自知。因此,秀水村又被赋予“状元村”的美称。与“状元”这一称号相关的制度是 (    )        
    A、察举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世官制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失败,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战争前后国人民族意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尝试。
    (2)、据材料二,说明五四运动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全面觉醒”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全面觉醒”带来的主要影响。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张海鹏教授对晚清时期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的概括

    阶段划分

    阶段特征

    阶段一

    1840-1864年

    是中国初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对中国社会面临的急剧变化作出初步反应的时期

    阶段二

    1865-1895年

    阶段三

    1896-1901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确立期,也是中国社会中的积极力量对所处环境作出强烈反应的时期

    阶段四

    1901-1912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下沉沦到谷底的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在成长,其政治代表人物发动辛亥革命……

    ——摘编自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指出阶段一中“中国社会的积极力量作出初步反应”的代表性事件,并任选其一简述其历史意义。
    (2)、仿照材料中作者对阶段特征的概括思路,写出1865-1895年的阶段特征。
    (3)、作者认为“1901-1912年是中国社会向下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举出两个事例说明该观点。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维新变法开始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扶植、鼓励官坤士民创办报刊。维新派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这种文体半白半文,平实易懂,出现了一些既有时效性,又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维新派的报刊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颂扬自由、平等、天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进行批判,开展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瞿小纯(从中国新闻报刊史看其时代特征)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宣扬“科学”与“民主”。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继李大钊之后投入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增加“劳动节纪念号”,刊登激发劳动群众革命意识觉醒的文章,还亲自到工厂发表演说,《劳动者的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著名演讲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摘编自纪亚光、蔡明菲《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缔造者-陈独秀》

    (1)、据材料一,概括维新派办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思想主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陈独秀思想主张变化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背后的共同追求。
  • 5、据统计,1920年,上海有工人51万余人,超过全国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面对中外资本家的压迫,党的早期组织及时宣传发动,工人群体的觉醒相当早。这表明,在上海(     )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建立新型政党的条件日渐成熟 C、全国性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 D、工人阶级政治地位大幅度提升
  • 6、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以颁布法令形式承认白话文为“国语”,明确其正宗书面语地位。这主要得益于(     )
    A、新文化运动的倡导 B、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国民精神改造完成 D、民主科学成社会共识
  • 7、年代尺有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或线索。下图年代尺体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     )

    A、民族独立 B、巩固皇权 C、走向共和 D、自强求富
  • 8、如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形势图。这场战争后(     )

    A、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至长江流域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 9、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在评价近代某一事件时说:“由于19世纪60年代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大清帝国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有关该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日本侵略野心予以重创 B、追求富国强兵以实现自救 C、推动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D、属于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
  • 10、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渴望中国也能走上富强之路,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一主张(     )
    A、反映出民族忧患意识 B、扭转了由盛转衰的局面 C、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诉求
  • 11、下表内容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人物

    时间

    历史活动

    陈化成

    1842年

    在吴淞抗击英军,壮烈牺牲

    冯子材

    1885年

    打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邓世昌

    1894年

    率致远舰冲撞日舰,壮烈殉国

    A、加强东南海防 B、开展友好交流 C、巩固西北边疆 D、反抗外来侵略
  • 12、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时代诉求的是(     )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扶清灭洋”
  • 13、“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暂言,指逆舆情,自为帝制,卒召外侮。”为此,以蔡锷为代表的爱国豪杰发动了(     )
    A、广州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
  • 14、“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以上法律条文出自(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明定国是”诏书
  • 15、1905年8月,经过十年零星的、不协作的行动之后,革命党人的各个山头开始联合起来行动,成立了(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 16、“近代史上中国人不能在北京东交民巷居住了”的历史现象,始于(     )
    A、1842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 17、“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这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     )
    A、落后性和革命性 B、革命性和先进 C、先进性和侵略性 D、落后性和侵略性
  • 18、如图是19世纪法国报纸上刊登的讽刺漫画。中国(“CHNE”-法文中国)版图被画成一块大蛋糕,列强虎视眈耽,准备分食“蛋糕”。该漫画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 19、1875年3月,光绪帝同意他“先收复乌鲁木齐,并在哈密、塔城地区增设重兵”的建议,同时任命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新疆军务。“他”指的是(     )
    A、李鸿章 B、刘铭传 C、左宗棠 D、刘永福
  • 20、观察下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二次革命 B、太平天国运动 C、武昌起义 D、天津保卫战
上一页 219 220 221 222 2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