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综合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18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45分)

  • 1. 1945年8月28日,蒋介石召集干部会议,讨论对毛泽东来重庆后的方针,确定:“以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蒋介石在策划(   )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进攻中原解放区 D、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 2.  1945年9月张澜在《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中提到,政治必须彻底民主,但所作成之解决方案,必须不与国人之公意相违。信中“国人之公意”是指(   )
    A、赢得北伐胜利 B、实现团结御侮 C、争取和平民主 D、巩固人民政权
  • 3. 抗战胜利后,中国进入和平发展的好时机,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这些协定墨迹未干,国民党就不顾舆论,发动内战。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国民党进攻大别山地区 D、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
  • 4. 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已经死了”是因为(   )
    A、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双十协定”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中国共产党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 5.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说,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       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为此,“我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A、辽沈战役 B、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 6. 著名作家朱自清在1946年写道:“……艰苦抗战,一般的人都挣扎的生活着。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都喘了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绘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的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声声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的太快了。”对朱自清所说的“变化”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国民党公然违背“双十协定” B、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D、1946年7月,闻一多、李公朴因抗议国民党内战行为,遭到特务暗杀
  • 7. 如表为近代晚期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   )

    阶级

    占乡村人口比例(%)

    占有土地比例(%)

    地主、富农

    <10

    70-80

    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

    >90

    20-30

    A、彻底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B、进行根据地经济建设 C、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D、推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 8. 1947年至1949年,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累计达148万人,山东解放区先后有59万青年参军,还有700万民工随军征战。据此可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D、激发了广大农民革命积极性
  • 9.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已由开始时的430万减少到373万,其中正规军由230万减少到150万。由此可见,“战争形势变化”指的是(   )
    A、国民党军队从战略进攻转入全面防御 B、人民解放军彻底掌握了战争的主导权 C、人民解放军在数量和质量上超过国民党军队 D、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迅猛减少
  • 10. 如表是一名九年级学生学习《人民解放战争》时对某战役信息的部分记录。该战役是(   )

    起止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参战部队: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

    主要成果:歼灭并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 11. 毛泽东在一次政治报告中说:“究竟什么原因使得中国解放区战胜了敌伪军长期的残酷的进攻,从民族敌人手里恢复了这样广大的国土,解放了这样众多的人民?难道不是由于人民战争的正确路线吗?”毛泽东报告中论述的胜利原因针对的是(   )
    A、北伐战争 B、长征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 12. “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四日,陈毅所部于临沂附近已向南发动攻势,我临时决定将兵力向徐州集中,准备于此与共军决一死战,并当即下达作战命令。”材料反映了(   )
    A、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 B、国民政府阻击新四军 C、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D、淮海战役已拉开帷幕
  • 13. 整个淮海战役,动员了随军、二线转运常备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共543万人,为参战部队的9倍,出动了大小推车88.1万余辆,向前线共运送约9.6亿斤粮食、1460万斤弹药和大量其他军需物资,转运伤员11万人,出色地完成了艰巨的后勤保障任务。这主要是因为(   )
    A、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顺利进军 B、打土豪、分田地,革命政权的建立 C、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的实行 D、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 14. 如图所示为解放战争进程示意图,请结合图中所示内容,填出(   )

    A、解放东北全境 B、消灭国民党主力 C、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 15.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大决战。其中辽沈战役胜利的主要意义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使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基本解放 C、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推翻了国民党政权

二、非选择题(55分)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47年6月,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1、2、3、6四个纵队12万人,抢渡黄河,飞越陇海路、黄泛区,抢夺沙河、涡河、洪河,抢渡汝河、涡河、淮河,在敌人围追堵截中开辟出一条血路,千里直插大别山。

    材料三: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
    (2)、材料二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战略大决战的另外两场战役名称。你从材料三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承派恩来到渝洽商,至为欣慰。唯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则赖之!

    蒋中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材料二:鄙人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毛泽东

    材料三: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8月28日毛泽东在渝机场的讲话

    材料四: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但是,蒋介石的既定内战政策,使中国战火再燃。

    (1)、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渝”指的是什么地方?材料中所说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针对“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毛泽东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3)、毛泽东等“赴渝”与蒋介石等“共商和平建国大计”达成了什么文件?
    (4)、结合材料四,说说蒋介石要求谈判,又拒不履行协议,全力围攻哪一地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结局如何?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是“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走进毛泽东》纪录片中,毛泽东打趣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材料三: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1)、材料一中的“挖蒋根”是指什么?该措施的核心法律文件是什么?
    (2)、请你用数字来印证毛泽东说的“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句话。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是指南京,那么“一个政权”指什么?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材料二: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装备精良并有空军、舰艇以及美国的大量援助;中国共产党只有270万人,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这时,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并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材料三: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1)、蒋介石为什么要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毛泽东明知这是蒋介石摆的“鸿门宴”,但为什么还要冒死去“赴宴”?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回顾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前途面临抉择时,伟人毛泽东一生的主要事迹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