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等质量的碳、镁、铁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比是(    ).
    A、1:4:7 B、6:3:4 C、7:4:1 D、28:7:4
  • 2、右图中是用比例模型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一定条件下发生的下列反应能用此图表示的是(    ).(化学反应条件未列出)

    A、2H2+O2=2H2O B、2CO+O2=2CO2 C、N2+O2=2NO D、N2+3H2=2NH3
  • 3、对于2KMnO4__K2MnO4+MnO2+O2↑ 的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O2的质量 C、MnO2加快了反应速率 D、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 4、图中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

    A、S+O2__SO2 B、2CO+O2__2CO2 C、2H2+O2__2H2O D、CH4+2O2__CO2+2H2O
  • 5、(双选)“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它要求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其中“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或几乎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符合“化学反应绿色化”的是(有机反应方程式一般用“→”代替“══”)(   ).
    A、2C2H4+O22C2H4O B、实验室制CO2 C、2M+N═2P+2Q 2P+M══Q(M、N为原料,Q为期望产品) D、CuO+H2SO4══CuSO4+H2O  Fe+CuSO4══FeSO4+ Cu(CuO、H2SO4、Fe为原料, Cu为产品)
  • 6、在托盘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各放1个烧杯,调节天平平衡,向两个烧杯中各注入等质量且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然后向右盘上的烧杯中放入一定质量的铁,同时向左盘上的烧杯中放入等质量的铝,待充分反应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天平仍然平衡 B、天平指针偏向铁一方 C、天平指针偏向铝一方 D、铁和铝均有剩余
  • 7、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备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 B、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D、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4:7
  • 8、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C2H4+O2CO2+H2O.
    (2)、 KAlSi3O8+H2CO3+H2OKHCO3+H2SiO3+Al2Si2O5OH2 .
  • 9、已知氨气具有还原性,把氨气通入灼热的氧化铜,会发生类似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反应结果是黑色氧化铜粉末变成亮红色,同时有氮气和水蒸气生成,写出氨气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0、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化学史料时发现:

    早在三百多年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个敞口玻璃瓶中加热一种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封玻璃瓶内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后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相似,为何结论不同?该学习小组沿着科学家的足迹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完成以下相关内容.

    (1)、交流讨论: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究竟与哪些实验因素有关呢?
    (2)、提出假设:若用同种金属、同一容器进行实验,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由于.
    (3)、实验验证(已知:钠在空气中受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固体):

    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简  答

    ①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块金属钠,塞紧橡皮塞,称量

    称量前需

    ②取下锥形瓶,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微热,观察到金属钠着火燃烧,冷却后,再称量

    称量时观察到

    ③将橡皮塞取出一会儿后,再盖上,称量

    称量时观察到

    (4)、得出结论:假设成立.

    依据以上实验事实,解释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结论:

  • 1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呢?甲、乙、丙三位同学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设计并进行实验,甲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A 所示,乙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写出A、B两个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丙进行了图C所示的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粗铜丝,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a端铜丝加热数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 .

    (2)、实验结论:

    甲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乙、丙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

    你认为的结论正确,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结论正确的理由是:

    (3)、导致其他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因此,如果是的反应,则一定要设计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 12、“史上最贵”的实验:

    【步骤Ⅰ】让金刚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收集生成的气体;

    【步骤Ⅱ】让足量镁条在步骤Ⅰ生成的气体中燃烧,生成黑色的炭粉和白色的固体氧化物.

    (1)、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基本反应类型是.
    (2)、若金刚石质量为m1 , 按上述步骤反应且转化完全,生成的炭粉质量为m2 , 则m1m2(填“<”“=”或“>”),理由为
  • 13、上海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磁悬浮的核心技术是利用超导体的反磁性.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13)是以 YₘOₙ(“Y”为“钇”元素的符号)、BaCO3和CuO为原料,经研磨煅烧结合而成(此过程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1)、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13)由种元素组成,其中 Y呈价,YmOn的化学式是.
    (2)、在合成该高温超导物质的同时,还生成了一种气态物质,该物质是.
  • 14、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发生如下反应: 2KMnO4+16HCl=2KCl+2MnCl2+5X+8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 X应是(     ).
    A、HClO B、ClO2 C、O2 D、Cl2
  • 15、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4.6g该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 5.4g水,据此判断,该物质(    ).
    A、只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可能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2:6:1 D、化学式为CH2O2
  • 16、17世纪人们认为水能变成土,1768年科学家拉瓦锡对此进行研究.他将一定量的蒸馏水加入特殊的蒸馏器,反复加热蒸馏101天,发现蒸馏器内产生少量沉淀,称得整个蒸馏装置的总质量没变,水的质量也没变,沉淀的质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质量.对于这项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精确称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B、水在长时间加热后能转变为土 C、物质变化过程中总质量守恒 D、沉淀物来自于蒸馏器本身
  • 17、一定条件下,甲、乙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50

    0.5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23

    x

    24

    3

    A、x的值等于0.5 B、甲一定是化合物 C、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8:1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 18、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硫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是SO2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种类均不变 D、反应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
  • 19、一定质量的某有机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2.2g CO2和1.8g H2O,另取3.2g 该有机化合物在O2中完全燃烧,消耗4.8gO2 , 该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A、C2H4 B、CH4O C、CH4 D、C2H4O
  • 20、如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反映了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上一页 105 106 107 108 10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