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的是( )A、1,2,3 B、2,3,4 C、2,4,6 D、5,5,11
-
2、数学实践活动课上,李老师带着小强、小凡、小颖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为背景,探究线段之间的关系.

问题情境:
已知,在△ABC中,AB=AC,∠BAC=90°,∠ABC=∠ACB=45°,点D是直线BC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D,在直线AD的右侧作∠DAE=90°,且AE=AD,连接DE,CE.
实践探究:
(1)、 如图1是小强在探究过程中画出的图形,此时点D在线段BC上,请直接写出线段BD与CE的关系是(2)、如图2是小凡在探究过程中画出的图形,此时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若BC=6, BD=x(x>6),求△CDE的面积(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小颖在探究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点D运动的过程中,如果BC=7,CE=3,利用备用图,求出线段CD的长,并说明理由. -
3、数学兴趣小组和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进行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实践主题】
从数学角度探究钟摆过程中的规律.
【素材准备】
实验支架,细绳,小球,卷尺等.
【实践操作】
在支架的横杆点O处用一根细绳悬挂一个小球,小球可以自由摆动.如图1,点A表示小球静止时的位置.小明将小球从OA摆到OB的位置,并向右推动小球,OC是小球在摆动过程中某一瞬间的位置,A,B,O,C在同一平面上.

【数学建模】
如图2是小球摆动过程的示意图,∠BOC=90°过点B作BD⊥OA于点D,过点C作CE⊥OA于点E.

【数据测量】
BD=OE=7cm,OB=25cm,EC=24cm.
【问题解决】请根据以上条件,①求DE的长.②求点D到OC的距离
-
4、如图,△ABC中,AB=AC=4,BC=6,点D、E分别在BC、AC上,且∠B=∠1=∠C,若AD=DE.
(1)、求证:△ABD≌△DCE;(2)、直接写出AE的长 . -
5、如图,在△ABC中,点D在边BC上,点E在边AD上,延长BE交AC于点F,且△ACD≌△BED.
(1)、求证:∠AFE=90°;(2)、若S△BCF=20,S四边形CFED=8,求△AEF的面积. -
6、已知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AB=DE,AC=DF,BF=EC.求证:AB∥DE.

-
7、如图,在△ABC中,∠B=50°.
(1)、请你用直尺,圆规作出△ABC的角平分线AN;(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2)、在(1)的条件下,若∠ANC=82°,求∠C的度数. -
8、填写依据:
如图AB=DC,AC=DB,求证:△ABC≌△DCB(填空).

证明:在△ABC和△DCB中
∴△ABC≌△DCB( ③ )
-
9、如图,起重机在工作时,起吊物体前机械臂AB与操作台BC的夹角∠ABC=120°,支撑臂BD为∠ABC的平分线.物体被吊起后,机械臂AB的位置不变,支撑臂绕点B旋转一定的角度并缩短,此时∠CBD=2∠ABD,∠BDC增大了10°,则∠DCE的变化情况为:① (填增大或减小),②增大或减小的度数是 度.

-
10、请将命题“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
-
11、在△ABC中,∠A=45°,∠B=65°,则∠C= .
-
12、如图,D、E分别是△ABC边AB、BC上的点,AD=2BD,BE=CE,设△ADF的面积为S1 , △CEF的面积为S2 , 若S△ABC=6,则S1-S2的值为( )
A、0.5 B、1 C、1.5 D、2 -
13、如图,在△ABC中,AB=5,AC=9,AD是BC边上的中线,AD长不可能是( )
A、4 B、5 C、6 D、7 -
14、如图,在△ABC中,AB=AC=10,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C于点D,连接BD,若△DBC的周长为17,则BC的长为( )
A、6 B、7 C、8 D、9 -
15、用直尺和圆规作△ABC的中线AD,作图正确的是( )A、
B、
C、
D、
-
16、可以用来说明命题“若a>b,则|a|>|b|”是假命题的反例是( )A、a=0,b=-1 B、a=1,b=0 C、a=2,b=1 D、a=2,b=-1
-
17、如图,用尺规作出了∠NCB=∠AOD,作图痕迹中弧FG是( )
A、以点C为圆心,OD为半径的弧 B、以点C为圆心,DM为半径的弧 C、以点E为圆心,OD为半径的弧 D、以点E为圆心,DM为半径的弧 -
18、如图,已知AB=AD,添加一个条件,不能使△ABC≌△ADE的是( )
A、AC=AE B、∠B=∠D C、∠ACB=∠AED D、BC=DE -
19、如图1,在数轴上点A,B,C从左到右依次排列,有理数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点A,B,C.已知a是最大的负整数,b是a的相反数,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填空: , , ;(2)、如图2,P为数轴上一动点,点P表示的数为p,现以P为折点,将数轴向右对折.(点P在点A的右侧,与点B,C的相对位置不固定)①若对折后点A与点C重合,求此时p的值;
②若对折后A,B,C三点互不重合且其中一点到另外两点的距离相等,请直接写出此时p的值.
-
20、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常用到“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下面是运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请仔细阅读,并解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三个有理数 , , 满足 , 求的值.
【解决问题】
解:由题意,得 , , 三个有理数都为正数或其中一个为正数,另两个为负数.
当 , , 都是正数,即 , , 时,则;
当 , , 中有一个为正数,另两个为负数时,设 , , , 则 . 所以的值为或 .
【探究】请根据上面的解题思路解答下面的问题:
(1)、已知 , , 且 , 求的值.(2)、三个有理数 , , 满足 , 求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