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已知:如图,在△ABC和△ADE中,点D在BC上,∠B=∠ADE,AC=AE,∠BAD=∠CAE.

    求证:△ABC≌△ADE.

  • 2、如图,在△ABC中,点D为AC边上一点,连结BD并延长到点E,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交AB于点G.

    (1)、若BD=DE,求证:CD=DF;
    (2)、若BG=GE,∠ACB=70°,∠E=25°,求∠A的度数.
  • 3、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为边AB、AC上的动点.

    (1)、若AD=5,DE=3时,AE的长恰好是偶数,则AE的长为
    (2)、若BC∥DE时,∠B=60°,∠CED=105°,求∠A的度数
  • 4、如图是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作法(节选),对于作射线O'B'的依据,甲同学认为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乙同学认为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你认为 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选填“甲”或“乙”).

  • 5、如图,在△ABC中,AB=AC,P为BC上一点,以点P为顶点作∠MPN=∠B,PM交AB于D,PN交AC于E,若BC=13,BP=CE=4,则BD的长是

  • 6、如图,AC⊥BE,DE⊥BE,若△ABC≌△BDE,AC=7,DE=3,则CE等于 

  • 7、如图,在△ABC中,∠B=50°,外角∠ACD=110°,若P是∠B和∠ACD的平分线的交点,则∠P的度数为 

  • 8、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2,a-4,4,化简|a-3|+|a-11|的结果是 .
  • 9、 已知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为50°,则其底角为  .
  • 10、如图,在△ABC中,AQ=PQ,PR=PS,PR⊥AB于R,PS⊥AC于S,则下列三个结论:①AS=AR;②QP∥AR;③△BPR≌△QSP,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 11、如图,∠C=∠D=90°,要用“HL”证明Rt△ABC≌Rt△ABD,则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

    A、AB平分∠CAD B、AC=BD C、BC=BD D、AD=BC
  • 12、如图,已知△ABC≌△DCB,∠A=80°,∠1=20°,则∠2=(    )°.

    A、40 B、50 C、60 D、70
  • 13、如图,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BD,CE相交于点F,∠A=70°,则∠BEC+∠BDC的值是(    )

    A、180° B、185° C、190° D、195°
  • 14、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BD⊥AC于点D,CE⊥AB于点E,则∠BOC=(    )

    A、80° B、95° C、100° D、120°
  • 15、如图,在△ABC中,∠ACB=∠ABC=2∠A,BD=BC,∠DCA的度数是(    )

    A、18° B、36° C、54° D、72°
  • 16、如图,在△ABC中,AD是高,AE是角平分线,AF是中线,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BE=CF B、∠C+∠CAD=90° C、∠BAE=∠CAE D、S△ABC=2S△ABF
  • 17、已知△ABC的三个内角度数比为2:3:4,则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 18、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和6,若第三边长为偶数,则第三边长为(    )
    A、8 B、4 C、6 D、2
  • 19、如图(1),把一条数轴水平放置(向右为正),我们把它称为“横轴”;把一条数轴竖直放置(向上为正),我们把它称为“纵轴”;当它们的原点O重合,单位长度相同时,我们定义:在横轴上的点A与在纵轴上的点C , 它们到原点的距离之和称为两点的折线距离,记为:d(A,C)=AO+CO . 已知点AB在横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8和4,点CD在纵轴上对应的数分别是4和6

    (1)、若点PA点出发沿横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同时点MC点出发沿纵轴向下移动,要使两点同时到达原点,那么点M的速度为每秒个单位长度.
    (2)、若点P从点A出发沿横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3秒后点M从点C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纵轴向下移动,则当点P出发多少秒后d(P,M)=5
    (3)、已知点P从点A出发沿横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到达点B后停止移动;点Q从点B出发沿横轴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移动,到达点A后立即调头然后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点M从点C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纵轴向下移动到点D后,速度变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继续向下移动;若PQM三个点同时出发,当点P停止移动后,QM两点也随之停止移动,请问它们出发多少秒后d(P,M)=d(Q,D)
  • 20、在生活中,密码的应用随处可见,密码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安全地传递和存储保密信息.如图,现制定一种密码规则,这种规则在正整数和字母、字符之间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其中正整数为密文,字母、字符为明文.例如,密文“2”翻译成明文为“C”,密文“258”翻译成明文为“CZ”.

    (1)、明文“A”对应的密文为“”(写出符合条件的一种情况即可),密文“483847”翻译成明文为“”;
    (2)、为了增加密码的破译难度,对于密文按如下规则又进行了再次加密,原密文记为“密文I”,再次加密的密文记为“密文Ⅱ”.

    密文I:t

    1

    2

    3

    4

    密文Ⅱ:3t+4

    7

    10

    13

    16

    ①若密文I中的正整数每增加1,则密文Ⅱ中正整数的变化规律为    ▲        

    ②若密文I中的“t”对应的明文与密文Ⅱ中的“3t+4”直接利用原规则对应的明文相同,求该明文.

上一页 93 94 95 96 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