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名著阅读
    (1)、小语同学想就名著中的女性形象与同学们交流分享,请你帮忙完善表格中遗漏的信息。

    篇名或主要情节

    赏析角度

    问题探究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

    (不与下面角度雷同)

    ②关于乳儿成婚,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的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呢?

    一打祝家庄时,她出阵迎敌,用两口日月双刀打败并活捉了王英;后被林冲捉住送往梁山。宋江主婚,将她嫁给了王英。

    分析人物形象

    ③她是《水浒传》中的(填绰号),请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她的性格:

  • 2、学校准备开展迎新晚会。下面是晚会主持词的开场部分,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小语:龙腾盛世辞旧岁,____。

    小文:在这万象更新、喜气洋洋的日子,我们欢聚一堂,举办这场盛大的校园春晚。

    小语:今晚,我们少长咸集,用歌声抒发喜悦,歌唱梦想。

    小文:今晚,我们雅俗共赏,用舞蹈传递欢乐,诠释青春。

    小语: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校长致辞,为全校师生送上新春的祝福。

    (校长致辞)

    小文:感谢校长的抛砖引玉。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欣赏师生们的演出。

    (1)、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补全主持词开场白。
    (2)、主持词有一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 , 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3)、 ,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4)、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出自《》。
    (5)、许浑《咸阳城东楼》中的“”用云、日、雨、风层层推进,勾勒出萧条凄凉的意境,后成为千古名句,常用来形容重大事情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年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yù____的。

    “春节归故里,共话桑zǐ____情。”当大红的灯笼挂起,春运大潮的序幕拉开,离乡打拼的“候鸟”们,也到了该回家的时候。随着春节将近,有人回家的愿望与日俱增,有人则因有所顾虑而近乡情怯。其实,无论外面的世界是精cǎi____还是无奈,家都是让自己放松身心的地方。与家人一起置办年货,就有了zhèng____重其事的仪式感;____,____;与亲人一起忙一顿年夜饭,就有了阖家团圆的氛围感……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不言而yù        桑zǐ        精cǎi        zhèng重其事

    (2)、把文中横线处补写完整,使之与前后句结构相似,内容相关。
    (3)、文中画线句子极具表现力,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与它相同的一句是(   )
    A、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B、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C、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D、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 5、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居里夫人经过坚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最美丽的蓝光;植树的牧羊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创造了绿色的奇迹;李时珍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不能拥有一个好的开始,但是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每天努力一点,终会获得成功。

    请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以“漫漫追光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⑵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⑶不少于600字。

  • 6、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问题。

    瓜香

    侯发山

    ①日头挂在空中,像个火球似的炙烤着大地。绿油油的瓜叶下藏着一个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有的绿叶间还点缀着黄澄澄的小花,灼人的阳光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郝大叔的嘴角扯出一丝笑意,再过月儿四十,这些小花就会变成大西瓜……汗水流进了眼里,酸涩难受,他也顾不上理会。俗话讲,紧种庄稼,消停买卖。庄稼人,一旦有了农活,再恶劣的天气都不是个事儿。仿佛证明他们是铁打的,裸露的肤色都是古铜色。

    ②“捡大点儿的摘。”老伴用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珠,叮嘱道。“不但要大,更要熟。”郝大叔站直身子,活动一下酸疼的腰,腾出一只手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甩出去。两口子分工明确,他负责摘西瓜,老伴负责往地头的三轮车上搬。

    ③忙活了半个多小时,三轮车已经装得满满当当,多一个都放不下了,两个人才罢手。走到地头的树荫下,郝大叔的电话响了,是“好运超市”的杨老板打来的,问能不能弄些西瓜。郝大叔一边喘着气一边说:“杨老板,庙后的窟窿——神透了,你有顺风耳千里眼啊,刚摘了一车,屁股还没坐稳呢。不过,不能给你,河里的螃蟹——都有家(夹)了。价格高一些?高一些也不行。再过两天吧。不好意思啊。”

    ④郝大叔两口子种植了20亩“京秀”西瓜,属于早熟的品种,果肉为红色,口感偏甜,籽粒较少,因此,夏天一到,他们的西瓜便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

    ⑤老伴把水壶递给郝大叔,说:“怕是要得罪人家哩。”郝大叔接过水壶,“咕咚”“咕咚”了两口,说:“得罪不了,咱又不是卖高价……你歇息歇息,吃点干粮,我送去就回。”说罢,郝大叔跳上了三轮车。

    ⑥去年西瓜成熟的时候,郝大叔和老伴晚上守在瓜田里。两口子不是怕西瓜丢失,依照郝大叔的说法,那就是看着西瓜,闻着瓜香,听着蛐蛐叫,才能睡得香,睡得踏实。其实,这就是庄稼人的本性,看着经自己一滴汗一把手换来的果实,比自己的孩子还亲,晚上恨不得搂着睡。没想到,有一天半夜时分,老天突降暴雨——起初,他们只想修改一下水渠,免得瓜田受损,等到他们发现一切都是徒劳时,已经为时已晚,周围汪洋一片,瓜田全被淹,一个个西瓜像葫芦似的漂浮起来。两口子慌不择路,爬到了摇摇欲坠的看瓜棚上。暴雨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就在两口子绝望的时候,当地驻军来了,几个当兵的轮流把他们背了出去……后来,在当地爱国拥军促进会举办的座谈会上,参加的人员,除了地方领导、驻地的官兵,还有当地老百姓代表,郝大叔也受邀参加了。轮到郝大叔发言时,他说:“若不是解放军,那一晚我和老伴就喂王八了……”一句话没说完,他就激动地呜嗬呜嗬哭起来。

    ⑦今天,这一车西瓜就是慰问当地驻军的。

    ⑧老伴自言自语道:“也不知咱的爱君能吃上西瓜不。”爱君是他们的闺女,去年上大二的时候在老两口的鼓励下报名参军了。“就你思想进步?肯定也有人给她送,还不只是西瓜哩。”郝大叔不满地瞪了老伴一眼。前几天,爱君给他发微信,说她随部队到地方慰问演出,当地老百姓太热情了,什么东西都往他们手里塞,冰糕、鸡蛋、煎饼、香包……一忙起瓜田的事儿,这事儿他忘给老伴汇报了。

    ⑨郝大叔发动三轮车,“突突突”地冒出一股烟,旋风似的窜了。“路上慢点,别慌!”老伴对着车的背影喊道。也不知道郝大叔听没听到。

    一阵微风吹来,让人顿感凉爽,似乎还闻到了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的花香和瓜香。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①⑥段两次提到“庄稼人”,表明郝大叔夫妇具有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 B、郝大叔和老伴摘西瓜送给当地驻军,是想让参军的女儿能吃到自己家种的西瓜。 C、小说多处写郝大叔夫妇的对话,既充满了生活气息,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文章写超市老板与郝大叔通电话的情节,有衬托作用,更加能突出人物的品质。
    (2)、文中哪些情节可以体现郝大叔夫妇对军队的特殊感情?
    (3)、文章第⑥段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题目是“瓜香”,那么你从小说中能读到哪些方面的“香”?
  • 7、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家长由于校内作业减少,担心长此以往,无法保证孩子的成绩,因而通过找教辅、上补习班等方式,主动给孩子‘加餐’,带来了新的作业负担;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孩子本身学习能力不足、习惯不好,加上父母在指导作业时的能力有所欠缺、态度过于激烈等原因,造成孩子拖延,无法按时完成作业。”

    “孩子熬夜写作业、睡眠不足的现象,在国内至少存在了20年以上。”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表示,他所在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从1999年就开始调查中小学生的睡眠问题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2010年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的比例高达78.1%。2021年,在教育部的调查中,这个数字有所下降,但也仍高达67%。

    “家长逼着孩子熬夜写作业,不惜牺牲孩子的睡眠,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教育压力下家长的一种恐慌心态和成就焦虑。”孙云晓告诉记者,有很高比例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有很高的期望,比如一定要考到前十五名才行。这些家长认为,学业是最重要的,落实到写作业上,就是觉得写得多,孩子才会有好的前途。为此,他们不惜损害孩子的健康。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害了很多孩子,让他们不仅成绩上不去,而且对于学习产生厌恶,反而毁了孩子一生。

    【材料二】

    【材料三】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视力保护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为此,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小学生每天睡眠要保证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不少孩子却经常处于严重睡眠不足之中。

    要想让孩子睡个好觉,还得从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问题上入手。保障孩子有充足的睡眠,老师、家长都要切实有所行动。一方面,老师布置作业要适量,不要布置大量机械性、重复性的僵化作业,避免“题海战术”,实现“减量提质”;另一方面,家长不要有攀比心理,不要给孩子造成压力,甚至额外增加负担。

    老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要有正确的育儿理念,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纳入对学校教育的考核体系中,让追求绿色升学率成为全社会共识,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材料四】如何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第一,坚持规律作息时间。根据孩子的年龄为孩子确立一个起床时间和休息时间,并且一周七天保持一致。

    ⒈确定好时间。有的孩子睡得很早却很难入睡,还有的孩子到晚上会异常兴奋。如果孩子要花一个多小时才能睡着,那么可以考虑把时间往后推迟30分钟或一个小时。

    ⒉当他们长大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睡得晚一些或在周末时晚睡,但是一定要保证孩子在一天内有充足的睡眠。

    ⒊叫醒时间。有的时间孩子会晚睡,但是尽量和之前的叫醒时间保持一致,或者不能够比平时的叫醒时间晚一个小时。尽管看上去晚叫醒能让孩子多补点觉,但是从长远来看,越规律的作息才能够让孩子睡得更好。

    第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活动。白天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让孩子在晚上睡得更好,深度睡眠的时间越长。如果孩子在学校里没有足够的锻炼,家长可以在家里安排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最好安排到睡前两三个小时之前,不要安排在休息前。睡前安排剧烈运动会让人更兴奋,孩子更难以入睡。

    第三,健康饮食。孩子尽量在睡前不要食用带有咖啡因的食物,例如:巧克力、咖啡、茶、可乐等。孩子可以在睡前喝一些牛奶、水和果汁。

    (1)、下列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其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多数家长看来,作业写得多,孩子不一定有好的前途,因此不主张孩子熬夜。 B、要让孩子睡个好觉,家长要鼓励孩子快速做作业,努力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课外作业。 C、随着年龄增大,孩子睡得会晚一些,但是,家长要保证孩子在一周内有充足的睡眠。 D、在家里给孩子安排活动,最好应安排到睡前两三个小时之前,不要安排在休息前。
    (2)、下列是小语对材料写作方法的几条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孙云晓的话说明造成孩子睡眠不足的一个因素是家长的恐慌和焦虑,使说明更具权威性。 B、材料二统计图的应用使得文本对“导致青少年睡眠不足的原因”的说明简单明了、清楚醒目,便于读者快速获取信息。 C、材料三中几个数字的运用,准确地指出了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保证的睡眠时间,使说明更具体、严谨。 D、材料四从规律作息时间、体育锻炼和活动、健康饮食等方面下定义,具体地说明学生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三种方法。
    (3)、请你仔细阅读材料二,并将其中的主要信息有条理地写出来。
    (4)、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就如何改善青少年睡眠提三条可行的建议。
  • 8、小文朗诵起《黄河颂》中的诗句:“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小文朗诵完后,你和他讨论起了文学作品中那些堪称“民族的屏障”的英雄人物。你们认为《红岩》和《红星照耀中国》中也有很多堪称“民族的屏障”的人物,请任选一个 , 结合相关情节说明理由。
  • 9、某学校开展“口腔健康进校园”主题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1)、【任务一:设计海报】
    美术社团成员小文为活动设计了一幅宣传海报。小语和小文围绕海报设计进行了讨论,请你补全对话。

    小语:小文,你在海报中设计的这幅图虽然线条简约却十分形象呢。

    小文:这可不完全是一幅图,它其实是甲骨文的“齿”字,这是一个

    (A.会意   B.指事   C.象形   D.转注)(填序号)字。

    小语:真是构思巧妙!

    小文:你看,我还在旁边添加了一些与“齿”有关的成语作为装饰,这些成语都表达了美好的情感。

    小语:但是,“②”这个成语放在上面不大合适吧?

    小文:哦,对啊!谢谢你的提醒,我再修改一下。

    小语(略作思考):我想,海报上可以再增加一句宣传标语,让活动主题更加突出,你看

    “③”怎么样呢?

    小文(面露微笑):你这句宣传标语里还用了修辞手法呢,太形象了!我来加上。

    (2)、【任务二:拟邀请函】
    校团委准备为全校学生安排一场口腔健康知识讲座,请根据下面信息代拟一则通知。

    主讲人:口腔专家张医生

    讲座内容:口腔健康知识

    活动地点:学校大礼堂

    活动时间:11月10日下午2点

    通知发布时间:11月8日

     
  • 10、按照要求默写。

    古诗文善于调动听觉与视觉,让读者身临其境。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渲染战争场面惨烈的诗句是“”;杜甫在《春望》中移情于花鸟,用“”来写自己心情的沉痛;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用“”来写清晨雾散、猿鸟欢叫的场景。

  • 11、阅读下面一段关于文化遗产价值的介绍及相关的图片,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浩如烟海的文献典      记录了我国3000多年的历史,同时甲骨文发明以前在中华大地上还有1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超过百万年的人类发展史没有文献记zǎi____。考古学者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把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

    【材料二】

    【材料三】

    ①精美珍贵的文物、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庄重严肃的革命旧址、类型多样的世界遗产地□②____(遍布/遍及)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为发展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③这些历史文物,不只是时间的沉淀□岁月的陈酿,更传承着文化血脉,与我们息息相关。④置身于这些□活化□的历史之中,人们总能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得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____(启迪/启蒙),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

    (1)、请你依据“书体一致,和谐美观”的原则,为【材料二】的方框中选择最恰当的字体(   )
    A、 B、 C、 D、
    (2)、请你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记zǎi

    (3)、请你在【材料三】括号内选择合适的词,填入文段中的横线处。
    (4)、下面是四位同学在【材料三】方框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B、。  ,  “  ” C、。  、  ‘  ’ D、……  ,  ‘  ’
    (5)、小语发现【材料三】中有一处句子有语病,请你帮她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句子(填序号):

    修改意见: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郦道元走近三峡,体会到三峡一年四季的无穷魅力;鲁迅走近藤野先生,感受到他严谨认真、平等待人的伟大形象;艾芙·居里走近母亲,领略到科学研究需要坚持不懈、淡泊致远的精神;走近《红星照耀中国》,我们重温了革命历史,感受了红色精神……因为走近,我们才知道……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走近你,才知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内容紧扣材料,不少于5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 13、阅读下列材料,参与“学霸养成计划”活动。

    如何成为一个“学霸”

    “学霸”有很多含义,其中一种含义是指那些会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虽然学霸在先天方面可能有一些优势,但是,在心理学家眼中,学霸之所以为学霸,正确的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最重要的原因。本文想为各位呈现一些经心理学研究证实普遍有效的学习方法。

    【详尽发问法:联结新知识与旧知识】

    研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思考“为什么”的问题能够非常显著地提升学习成绩。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读懂了,实际上印象并不深刻,也没有真正理解。当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各种“为什么”的发问时,我们会把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联系起来,用旧的知识来解释新的知识,从而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这样才是真正的“理解”,因而也会记得更牢。所以,我们应打破教条式接受知识的习惯,对学到的每个知识点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心理意象法:用心作画印象深】

    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心理意象法的关键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在心理学界早就流传一句话:只要能付诸比喻和联想,使其“可见”,就没有记不住、理解不了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的学习内容放到一个心理图像里,这个心理图像可能是一个具体的物品、一幅画面、一个动态的故事。心理意象法把新的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场景联系起来,实现知识整合,提升我们的记忆和理解。

    【习题检测法:从内部主动回忆】

    大部分学生都很不喜欢习题测验。但是,习题测验的确能够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记忆。1906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说过:“一般而言,从内部进行主动回忆比从外部吸收的印象要深。”所以,我们能给学生的建议是适量地做高质量的习题,而这种习题最好是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编写的。习题测验的过程必然是存在心理煎熬的,然而要看到它对学习的巩固作用。

    【分散学习法:不要“临时抱佛脚”】

    如果你想在考试中发挥出色并能长期掌握知识,那就要用分散学习法了。对于学习来说,有计划、有间隔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值得推荐的,因为有些人虽然可以考前突击记住大部分内容,但是没有前者来得牢固和持久。从长远的效果考虑,应该把“少量多次”作为首要策略。分散学习10小时相比集中学习15小时或20小时,对长期记忆而言效率更高。而且,研究还发现有意识地进行这种分散学习的效果比偶然出现这样的分散学习要好得多。当然,这种方法的运用还是要考虑所学内容的特点。

    【交叉学习法:促进思维快速转换】

    交叉学习,是在一个学习阶段内学习多个技能,进行穿插练习。如果我们利用交叉学习的方法,会得到比长时间学习同一种内容更好的学习效果。由于进行交叉学习,在做下一类习题的时候,前面的知识点和习题种类仍然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因而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区分不同问题该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样,下次遇到这些问题时,学生能够更快更准地把问题归类到不同知识点上。因此,我们不妨把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交叉地编排在学习计划中,这样能让我们在快速转换思维的过程中对知识系统进行灵活地调整和明确地区分。

    【链接材料】学霸何晓羽作息时间表(部分)

    6:40—7:00

    起床

    12:10—12:20

    学习英语语法

    7:00—7:10

    背诵1篇英文短文

    12:20—12:40

    午餐

    7:10—7:30

    早餐

    12:40—12:50

    背诵1首古诗

    7:30—7:50

    识记10个英语单词

    或挑战1道数学易错题

    12:50—14:00

    午休

    7:50—12:00

    上课

    14:00—14:20

    阅读名著片段

    (1)、下列说法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真正的“理解”需让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B、习题测验是用内部主动回忆的方式来巩固学习。 C、有意识地分散学习对长期记忆而言效率更高。 D、交叉学习是利用前面的知识来解决后面的问题。
    (2)、阅读【链接材料】,具体分析学霸何晓羽用到了选文中哪些学习方法。
    (3)、老师要求背诵《三峡》,小峰大为苦恼,请你根据选文,推荐两种方法帮助他背诵。请合《三峡》的内容简要阐述。
  • 14、阅读文言文语段,参与“奇景奇人赏谈”活动。

    【甲】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 , 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乙】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

    (节选自《北史•郦道元传》)

    【丙】

    (余)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 , 访渎搜渠,缉而缀之。《经》有谬误者,考以附正;文所不 , 非经水常源者,不在记注之限。

    (节选自《水经注•序》)

    [注释]①脉:审观;察视。  ②躔(chán):这里指经历过的地方

    (1)、根据语境,解释加点词。

    ①最外高崖有石  ②既人迹所  ③文所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3)、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常引用民间歌谣“以诗证史”。甲文末尾歌谣印证了当地怎样的地理特点?简要概括。
    (4)、郦道元何以著成《水经注》这部“奇书”?结合乙、丙文评价郦道元其人。
  • 15、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南湖早春

    [唐]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____。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此诗写于在杭州任官期间。②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根据律诗知识和诗歌内容,判断《南湖早春》颈联的内容为(   )
    A、秋水涟漪映长空 B、涟漪秋水映长空 C、舌涩黄鹂语未成 D、黄鹂舌涩语未成
    (2)、两首诗在写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两首诗的写景之妙。

    A.意象的选择  B.色彩的运用

    我选 , 鉴赏:

    (3)、两首诗歌同写早春景象,但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中“景和情”的不同关系。
  • 16、完成表格内容。

    写景技巧

    写景句示例

    感受

    多重感官

    山山唯落晖,树树皆秋色。(《野望》)

    ,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景物有立体感,让人如临其境。

    动静相衬

    , 回清倒影。(《三峡》)

    写出水的不同情状,富有意趣。

    融情于景

    黄鹤一去不复返,③。(《黄鹤楼》)

    借景之变与不变,表达世事变迁的感慨。

    巧用修辞

    , 志在千里。(《龟虽寿》)

    喻指自己虽年老仍胸怀大志。

    转换视角

    山随平野尽,⑤。(《渡荆门送别》)

    视野随着移动的视角变得开阔。

    锤炼字词

    。(《使至塞上》)

    巧妙绘出塞外开阔雄浑的独特景象。

  • 17、参与“经典散文推选”活动,回答问题。

    老舍先生

    汪曾祺

    ①北京东城乃兹府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夫人胡挈青亲自莳弄的。叶浅予曾用白描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

    ②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③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设想赞叹不止。

    ④老舍先生极其爱重齐白石,谈起来时总是充满感情。老舍先生谈这四幅里原来点的题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要求画卷心的芭蕉。老人踌躇了很久,终于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老舍先生说:“老人是认真的。”老舍先生谈起过,有一次要拍齐白石的画的电影,想要他拿出几张得意的画来,老人说:“没有!”后来由他的学生再三说服动员,他才从画案的隙缝中取出一卷,外面裹着好几层报纸,写着四个大字:“此是废纸。”打开一看,都是惊人的杰作。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⑤老舍先生很好客。每天下午,来访的客人不断。老舍先生都是以礼相待,谈得很投机。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市文联的同仁约到家里聚两次。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加,愿意喝什么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有一次很郑重地拿出一瓶葡萄酒,说是毛主席送来的,让大家都喝一点。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次用一瓷钵芝麻酱炮黄花鱼。这道菜我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芥末墩!

    ⑥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对他下面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当时市文联的干部不多,老舍先生对每个人都相当清楚。他不看干部的档案,也从不找人“个别谈话”,只是从平常的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那是比看档案要准确得多的。老舍先生爱才。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他和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

    ⑦作为一个北京市的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着一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

    ⑧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的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作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⑨一九五四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

    (选自《汪曾祺散文》,有删改)

    “板块释义资料夹”

    【资料一】:百度百科

    中文名:赤子       含义:刚生的婴儿,后比喻热爱祖国,对祖国忠诚的人

    【资料二】:汉字字源

     “赤”字原来由“大”“火”二字组成。因为火是红的,所以本义是“红色”。又有“空净无物”义,如“赤手”“赤贫”;又有“纯净”“专诚”义,如“赤金”“赤胆”;还有“裸露”义,如“赤膊”等。

    (1)、学习回忆性散文,可以尝试用以下阅读路径鉴赏理解,请你帮忙补充。

    阅读路径

    学习记录单

    学习过程

    探究结果

    步骤一

    ⑴请根据本文记录汪老眼中的老舍先生

    ②藏画甚丰

    ③结交齐白石;

    ④以礼待客

    ⑥关心街头盲艺人。

    ⑷近日校刊推出“赤子之心”经典散文专栏,本文能否入选呢?请联系“板块释义资料夹” , 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提示:可从栏目主题、文体风格等角度考虑)

    步骤二

    学习人物刻画方法

    ⑵请任选一处文章典型语句品读老舍的文人风骨。

    ①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里,微仰着头,意态悠远。(从人物描写角度)

    ②老舍家的芥末墩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芥末墩!(从修辞角度)

    步骤三

    理解作者写作构思

    ⑶文章题为《老舍先生》,第⑧段用“闲笔”写盲艺人,对展现老舍的文人风骨是否有帮助?分享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 18、以下是《红星照耀中国》中“领袖人物形象”的思维导图,请你完成。
    (1)、其中有A、B、C三处尚未填出,请帮他完成。

    (2)、斯诺在书中写道毛泽东十三岁时与父亲吵架,离家出走这部分内容是否有损伟人形象?请结合纪实作品的特点简述理由。
  • 19、请参照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对他的了解,补写下列对联。

    面容 , 目光炯炯,无所畏惧驱黑暗;

    须眉浓密,头发根根,毫不犹豫

  • 20、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场馆“前言”任务。

    【前言】走进文字的时空隧道,我们仿佛听见藤野先生用抑扬顿①cuò____的语调鼓励着鲁迅;仿佛看见鲁迅正在黑夜中写为“正人君子”所深____(A.wù  B.è)痛疾的文字;我们遇见向宇宙深处进军的南仁东,正为“中国天眼”的建成而热泪盈②kuànɡ____;遇见燥热棚屋中的居里夫人,③jīn____疲力尽也不放弃科研。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①抑扬顿cuò  ②热泪盈kuànɡ  ③jīn疲力尽

    (2)、为文中加点的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wù   B.è)痛疾

上一页 63 64 65 66 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