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第五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12-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sāi)       裁(zhòng)   遗(zhǔ)       锐不可(dǎng) B、责(jié)       热(chì)       步(duó)       惨绝人(huán) C、亮(chéng)   留(zhì)       娌(zhóu)     深痛疾(wù) D、改(zuàn)     农(diàn)     国(shāng)   精竭虑(dàn)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泻气            翘首            颁发            再接再励 B、绯红            连夜            器宇            眼花缭乱 C、躁热            崎岖            呓语            震聋发聩 D、镌刻            娴熟            溃退            正禁危坐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黑漆漆的夜晚,雷声是那样的震耳欲聋 , 不久后雨点落了下来,它清洗着大地的尘埃。 B、他是一个最狡猾的毒贩,在这一群人中可以说是鹤立鸡群 C、冬雪凝练,春雪温婉,雪的诗意便在平仄中抑扬顿挫地生成,生成不同颜色的玲珑。 D、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人人屏息敛声 , 围在楼门口的人群似潮水般的分开,三名汉子缓步从门口走了进来。
  • 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写成于西汉,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其词开婉约一派,与辛弃疾同为“婉约派”代表。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C、陶渊明,东晋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田园居》《饮酒》等。 D、“诗鬼”李贺,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同为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等名篇。
  •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朱德元帅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党和国家赋予他的使命。 B、马头琴的起源传说是把酸奶勺子蒙上牛皮,拉上马尾演奏,被称之为“勺形胡琴”。 C、接近八成的受访市民认为,老旧小区微改造改善了社区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 D、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化的冲击与延续

    ①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并不是从来没有遭遇过冲击,关键是冲击过后依然能够保持本色。

    ②秦国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完成统一。中原的核心地位,包含了多种因素,土地、人民、文化是关键要素。秦国统一之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政策,无疑有利于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而统一之后的中国文化体量,骤然增大。可以说,就文化的内在紧密性而言,亚欧大陆西端的任何帝国,从波斯帝国到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③此后,对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冲击,主要来自北方。《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朝的一位宦官名叫中行说,他投降匈奴后,努力劝说匈奴不要使用汉朝的纺织品,这样就能减少对汉朝的需要,拥有更主动的战略优势。其实,互通有无是贸易的本质,任何文明区域都需要外来商品的补充。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而冲突发生便会带来文明破坏。总体上说,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效率较高,军事防范也有效果。然而一旦中国自身出现内在问题,遭受北方打击的可能性便会提高。

    ④从文化的内在精神而言,会表现为文化韧性。与此同时,不可忽略中国文化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外在特征。体量庞大,自然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从黄河到长江,这构成了中国文明的战略纵深。

    ⑤冲突过后,中国文化获得新生力量,延续与发展继续。中国文化以中原为基本区,通过文化辐射扩大影响,各地情况或有不同,但动辄几百年上千年的历程,说明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以中国东北地区而言,唐宋时期,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激烈。契丹、女真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但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东北的汉化日益深入,最终在清朝完成了汉化的全过程。

    ⑥在民族与文化的问题上,中国传统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在文化的差异上,强调环境与条件的作用,于是凡文化都是人的文化,只要是文化,都可以交流融合。“二十四史”的“四夷传”,无不表现为夷夏同源的观点,而这无疑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为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体量逐渐增大,文化的韧性也在加强,延续性于是不断呈现。

    ⑦近代之后,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变局,来自西方的冲击带来最深刻的变化。然而,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来自西方的文化,最后一定会实现中国化。心中装有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才会有如此坚定的文化自信。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陈寅恪的判断正在被不断证实。工具理性的竞争当然会竞争下去,文化的韧力依然是保持延续性的基础。

    (摘自《新华文摘》2020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统一后中国文化体量增大,形成了内在紧密性很强的中原文化。 B、中国文化极有韧性,因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 C、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有的融合甚至经历上千年。 D、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文化的韧性在加强,延续性不断呈现。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效率的中央集权带来有效的军事防范,但这种体制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B、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自古就有,契丹、女真一直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 C、中国对文化的交流融合,主张求同存异,强调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环境与条件的作用。 D、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文化将会依然保持延续性,最终会实现西方文化中国化。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与秦帝国对比,是为了说明他们没有像中国一样的中原文化。 B、第③段中运用举例论证,用《史记•匈奴列传》的材料证明“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这一观点。 C、第⑥段中引用“四夷传”中夷夏同源的观点来证明中国人非常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强调文化的交流融合。 D、本文具有一般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谨准确,朴素平实,既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也给人文化的厚重感。

二、诗歌鉴赏

  • 7.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歌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及时行乐。 B、“志在千里”的“志”指的是统一中原。作者认为统一中原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二句是附文,跟正文没关系,只是抒发作者感情,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士不已。”

三、古诗文默写

  • 8. 古诗词默写

    (1)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 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3) ,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5)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6) ,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7)《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雄浑风光的诗句是:

四、文言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文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时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③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风烟俱               净:消散、散净 B、急湍箭               甚:很 C、猿则百叫无        绝:停止,中断 D、深了人意            辄: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       而颖悟 B、缥碧          君以眼为耳,一时异人 C、颖悟绝人       剧饮 D、不数字          与朱元思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看似是在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 B、乙文第一段划线句交代沙湖地点及认识庞安常的机缘。因相田到沙湖而得疾。于是到麻桥请庞安常治疗,这就得以认识了庞安常,引出了下层的记人。 C、乙文中的“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作者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D、甲文最后由写景转到身临其境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反对经纶事务、反对仕进的消极避世思想。
    (4)、翻译下列句子。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是日,剧饮而归。

五、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味道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渍里趟来趟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早已累成一堆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我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药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19岁那年,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读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春节,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不知什么时候下的雪,地上薄薄的一层,寒气逼人。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急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我有钱,你在学校一定不能替我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个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此刻全都消失殆尽。我闻到的,是芬芳的香味,那种淡而舒缓的芳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

    (1)、本文围绕母亲具体写了哪些事?
    (2)、阅读文章,试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语文品析。

    (1)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

    (4)、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母亲的味道”有何含义?
  • 1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问一号”上的科技新元素

    ①“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的背后,离不开大量科技新元素的支撑。

    太空“千里眼”优势多

    ②火星和地球间距离漫长,通信存在一定时延,在地球上无法控制着陆过程,必须让着陆巡视器自主完成这段旅程,这对敏感器提出的要求极为苛刻。

    ③相控阵敏感器是位置和速度测量的重要仪器。在着陆阶段,为航天器持续提供高精度测量数据,成功助力着陆巡视器安全着陆火星表面。它安装在火星着陆巡视器进入舱着陆平台下方,作用范围达数十千米,可谓火星探测器的太空“千里眼”。

    ④相控阵敏感器的雷达天线由多个辐射单元组成,就像生物学中蜻蜓的复眼,具有波束扫描快、指向灵活、目标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此外,相控阵敏感器具有提供9个方向的测量功能,航天器可切换其中任意4个方向同时测量距离速度信息,从而快速修正航天器的姿态测量误差,确保着陆巡视器方向控制准确无误。

    ⑤这是国内首次将相控阵体制雷达应用于地外天体着陆测量。

    小型“传动器”作用大

    ⑥火星探测任务的重头戏就是在火星表面巡视,这个过程必须万无一失。但火星表面地形复杂,火星车如何准确传递运动指令,进而灵活行走、爬坡下坎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从原材料、热处理、机械加工、精密测试与试验等基础方面入手,通过不断探索和开拓创新,一路闯过了多道难关,成功研制出火星车移动分系统核心传动部件——悬架减速自锁装置,确保了火星车在转向、过坡中更自主灵活。

    ⑦据介绍,在火星车左右两侧悬架上,分别装备了2种结构精密的悬架减速自锁装置。该装置体形小、重量轻,整套传动装置相互配合,使火星车6个行走车轮独立实现抬升和降落,实现车体姿态和高低调节,以适应火星表面地形,保证爬坡下坎行动自如。如果将火星车比作一辆马车,那么悬架减速自锁装置就是驾驭这架“马车”的“车夫”。

    “超薄外套”脱颖而出

    ⑧火星着陆阶段,着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会使周围温度超过1000℃,而在火星巡视阶段,着陆器将要面对﹣130℃的工作环境,这种极热极寒考验超出了世界上常规隔热保温材料——气凝胶的耐温极限范围。更难的是,为给火星车减负,需要气凝胶具有超低密度,这对材料设计和制备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⑨为确保“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并正常工作,火星车采用了一种新型隔热保温材料——纳米气凝胶。纳米气凝胶是由纳米尺度固体骨架构成的一个三维立体网络,密度可做得比空气还低,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导热系数仅为静止空气的一半,也是世界上导热系数最低的固体。这使它成为“天问一号”应对极寒、极热严酷环境所需防护材料的不二之选,且凭借其超轻特性,能极大地减轻火星车的负担,让它跑得更快、更远。

    ⑩当然,以上三种只是“天问一号”上众多科技新元素的一小部分,我们期待着“天问一号”上更多的科技新元素被解锁。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天问一号”的科技新元素:相控阵敏感器、悬架减速自锁装置、纳米气凝胶。 B、本文是一篇事理性说明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天问一号”运用到的一小部分科技新元素。 C、文章④⑤段中两个画线的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D、本文综合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等。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驾驶火星车的“车夫”——悬架减速自锁装置,能够根据火星表面的地形更自主灵活地开展巡视活动。 B、悬架减速自锁装置具有结构精密、体型小、重量轻、整套传动装置相互配合等特点。 C、纳米气凝胶成为“天问一号”应对极寒、极热严酷环境所需防护材料的不二之选的原因是它的导热系数仅为静止空气的一半,是世界上导热系数最低的固体。 D、相控阵敏感器具有提供9个方向的测量功能,航天器可切换其中4个方向同时测量距离速度信息。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述科技新元素在“天问一号”探测火星过程中分别所起到的作用。

六、语言表达(4分)

  • 12. 请按要求修改下面邀请函。

    邀请函

    程老师:

    我班准备开展“优秀文化遗产申请”答辩会,邀请您担任此次活动的首席评委,请12月23日下午3:00务必按时到八年级X班教室参加活动,特此邀请。

    2022年12月21日

    XX中学八年级X班

    (1)、“邀请函”中有一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2)、“邀请函”中有一处格式不规范,请指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七、名著阅读

  • 13.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完成问题。

    ①泸定桥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②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

    (1)、选文记述了红军在闻名中外的(历史事件)途中,(红军故事)的故事。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红军?有何作用?

八、作文(60分)

  • 14. 作文。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收到过不同的礼物,它可以是一块蛋糕,也可以是一本书;可以是恩师的一次谆谆教诲,也可以是父母的某次特殊陪伴;可以是朋友的一个拥抱,也可以是陌生人的一个微笑……每一份礼物或许都会在你前行的路上带给你温暖、信心与鼓励。

    请以“谢谢你的礼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①立意准确,思想健康,情感真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