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芦花雪

    王洁

    ①大地褪去了斑斓的秋色,冬日如期而至。西安的冬日,地上堆积着枯黄的落叶,光秃秃的树枝在凛冽的风中颤抖。

    ②在这寒冷的季节里,总盼着温暖的春天早点到来。不由得想起城郊穆柯寨村的春天。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和煦的暖风中,如波涛滚滚的绿色海洋,沁人心脾的芦草清香迎面扑来,一片盎然生机。

    ③不知道那片芦苇荡,在冬日里,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④晨光微露,穿过茫茫的田野,路过连片的村宅,沿着小路拐过几个弯,不一会儿,一大片漫天蔽日的芦苇荡便出现在眼前。白茫茫的苇丛层层叠叠,一直延绵到视线的尽头,与天边火红的朝阳相接。

    ⑤一缕缕金色的霞光透过云层洒向芦苇。一株株并肩而立的苇秆挺立着,顶着饱满的穗子,芦花摇曳,妙曼多姿。叶片和花穗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在霞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⑥微风过处,(1)洁白的芦花飘飘洒洒地飞舞着,宛若浪漫的雪花纷飞,又仿佛千万只白蝴蝶翩然展翅。此刻,每一朵芦花仿佛都是一个美妙的音符,在寒风中跳跃着,共同奏响一曲冬季恋歌。

    ⑦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芦花如雪肆意飞扬,在水光中映出美丽的倒影。眼前这迷人的画卷,为秦楚古道上苍凉沉寂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浓浓的诗意和几分款款的柔情。闭上眼睛,耳畔,只有风的吟唱和花穗的簌簌低语,似有似无的云雀啾鸣缥缈旷远。

    ⑧正当我惬意地独享着这一片美好时,一阵“哗哗”的桨声由远而近。睁开眼来,只见一只小船在湖水中荡漾而来。我向划船的少年打了个招呼,便踏上了小船。船桨不紧不慢地划出圈圈涟漪,小船钻进了芦丛深处。阳光透过苇秆洒向水面,湖水如碎金子闪烁着光芒。飘扬的芦花划过我的指尖,又拂过我的头发,飘向那些在浅水里觅食的水鸟,落在它们的翅膀上,与洁白的羽毛浑然一体。那些水鸟立在芦苇丛中,优哉游哉地晒着太阳,偶尔用细长的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偶尔钻进水里叼出一条小鱼。船桨惊动了那些正在栖息的鸟儿,它们扑腾着翅膀飞远,激起层层细浪,掀动丛丛芦苇,抖落出蓬蓬芦花。

    ⑨千百年来,时光荏苒,这片芦苇荡陪伴穆柯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穆柯寨历史悠久,村口的古树盘根错节,斑驳的树皮上写满了沧桑。如今古树历尽风霜雨雪,依然屹立不倒,陪伴着穆柯寨祖祖辈辈的乡民们,经历着一次又一次春去秋来,迎来一场又一场芦雪纷飞。

    ⑩相传,历史上女将穆桂英曾屯兵于此,谱写了巾帼英雄之歌。不知,穆桂英是否在村口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沉吟苦思兵法布阵?是否走进过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2)阵阵芦花飘来,落在她的头顶,装点着她的发髻,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画面。

    ⑪一只白鹭扑腾着翅膀飞过来,停在我们的船舷上,打断了我那无边无际的遐思。小船划出苇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的湖面。艳阳高照,水天相接,芦花纷飞。

    ⑫冬日的芦苇荡,虽没有春天的生机盎然,没有夏天的蓬勃绿意,不似秋天的灿灿金黄,却呈现出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素雅风姿和寂静之美。这种美是北方的冬日所独有的,足以打动每一颗向往宁静的心。

    ⑬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

    (选自2023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1)、通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文章思路,完成表格。

    观察角度

    芦花美态

    芦花特点、情味

    微风过处

    浪漫、美妙

    晨光尽洒,蓝天白云下

    芦花如雪肆意飞扬

    小船钻进了芦丛深处

    优哉游哉,令人陶醉

    (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4)、第⑩段画线句子的写作手法与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朱自清《春》)

    (5)、结尾写到“沐浴着芦花雪,我的内心也慢慢静下来,沉醉其中”。联系全文,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因何而“静下来,沉醉其中”。
  • 2、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材料一】

    步入新学段后,有部分家长反馈,孩子由小学升入七年,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也在增大,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时间没有给任何人增多,要做的事情却翻了好几倍。有的孩子就开启了熬夜模式,第二天艰难睁开双眼,爬起来去上学,因为课上犯困,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就会花上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就这样形成恶性循环。渐渐地,随之还会产生很多其他问题。(有删改)

    【材料二】

    人的一大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管理,学生时代的差异主要就在于如何管理好自主时间。当前青少年的时间管理能力总体偏弱,中小学生在时间管理中常常陷入矛盾:主观意愿上他们希望管好时间;但实际行动中由于时间管理能力有限,浪费时间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沉溺于手机游戏等,不会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比如有些孩子把时间排得很满,实则学习效率很低。时间管理能力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核心竞争力。(有删改)

    【材料三】

    ①中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时间管理,可以试试“四象限法则”和“番茄学习法”。

    ②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在他的《要事第一》书中提出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分为四个象限: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四象限学习法则”是让我们对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预判,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完成的顺序和时间,这种办法能够有效防止同学们的拖延症。

    ③番茄学习法就要求我们将大任务拆解成小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短暂休息5分钟,此为一个番茄时段,循环工作。番茄学习法对于集中注意力、避免干扰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让我们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1)、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学段的升高,知识的难度和深度增大,有的孩子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不能高效地完成课业。 B、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学习、成长的核心竞争力。 C、因为事情可以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因此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提出了“四象限法则”。 D、“番茄学习法”能够让我们劳逸结合,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能够有效地防止同学们的拖延症。
    (2)、请结合材料,说说中小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3)、小文给自己制作了一个周末时间规划表,请你结合“四象限学习法则”和“番茄学习法”,为他提出改进建议。

    周末时间规划表

    目标

    安排

    长期目标:

    1.在一个月后的考试中,提高数学的计算能力。

    2.提高体能,为升学体育考试做好准备。

    短期目标:

    在下周一的语文课堂限时练中,做到默写满分。

    做数学计算题

    9:00~10:00

    做一套数学模拟题试卷

    10:00~12:00

    完成各科作业

    14:30~17:00

    做数学计算题

    17:00~18:00

    背诵英语单词

    19:30~20:00

    背诵语文默写内容

    20:00~21:00

    阅读课外读物

    入睡前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注释]①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②贾人:做买卖的人。③俎(zǔ)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其舍墓:         ②其母

    学宫旁:         ④孟子长: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②卒成大儒之名

    (3)、孟母三迁分别指哪些地方?又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用自己的话或原文回答。

    迁的地方

    街市旁

    发生的事情

    玩办丧事的游戏

    (4)、读完本文后,你觉得孟母具有哪些品质呢? 
  •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首联中的“”两个词语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诗的颈联描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中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 5、 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秋日登高,景色总能牵动人心。若你站在山巅俯瞰,见沧海之上洪波翻涌,山岛巍然矗立,不禁想起曹操《观沧海》中描绘这苍茫壮阔景象的句子:“。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此时恰好收到友人被贬的消息,满心牵挂的你,恰似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愁绪与关怀托付明月的心境,那句“。”最能道出你的心声;暮色渐浓,古道上秋风萧瑟,枯藤、老树与归鸟映入眼帘,又让你想起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用九种景物勾勒深秋孤寂画面的句子:“ , 古道西风瘦马”。

  • 6、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已经过去的新年里,中国文化频频在全球掀起热潮。②热爱传统文化的中国年轻人身着汉服、唐装、马面裙,甚至东北大花袄,惊艳亮相外国街头,在声声惊叹中收获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赞美。③《长安三万里》等传统文化题材电影走出国门,让国外观众以现代技术为媒介一窥中华传统文化之瑰丽。④近期,由中国年轻人原创的网红舞蹈“科目三”爆红海外社交媒体,这一现象充分展现出中国当代流行文化。

    A、句④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文化”“舞蹈”“媒介”都是名词。 C、“未来,世界期待中国文化带来更多精彩。”这句话适合接在句②后。 D、句④是病句,修改方法是把“展现”改为“暴露”。
  • 7、 阅读“教师寄语”,完成下面几个小题。

    教师寄语

    亲爱的同学,祝贺你开启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我们被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熏陶、感染。在朱自清的春天里,我们听到了牧童的短笛在成天①liáo____亮地响;在④____笔下的冬天里,我们看到水藻把终年②____蓄的绿色奉献给了自然;在刘堪秋的四季里,我们感受到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粗③____guǎng;在刘义庆《世说新语》里,我们认识了聪慧的谢道韫……同学们,在这段旅途中,我们当志存高远,孜孜不倦,用奋斗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券!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liáo亮         ③ 粗guǎng

    (2)、加点字“贮”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zhù B、chǔ
    (3)、根据要求写出作者的名字。④
    (4)、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 8、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回答问题。
    (1)、八年级⑵班开展了名著阅读分享活动。在阅读成果展示环节,同学们对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享。

    第一小组对《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填作品名)情有独钟,不仅现场还原了情节,还开展了人物猜读比赛。小冀猜读下面【甲】文段中的“A”是(填人名),【乙】文段中的“B”是(填人名)。

    【甲】一天早上我到彭德怀的司令部去,发现他有好几个部下在那里,正好开完会。他们请我进去,开了一只西瓜。我们围桌而坐,淘气地在炕上吐起瓜子来。我注意到有一个我以前没有见过的年轻指挥员。彭德怀看见我瞧着他,便开玩笑说:“那边这个人是著名的赤匪。你认出他来了吗?”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他就是你一直想要见的人,”彭德怀又补充说,“他要你去访问他的部队。他叫A。”

    【乙】传说B用菜刀发动群众,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那是早在一九二八年,B躲在一个村子里策划起义,这时有几个征收苛捐杂税的国民党又来收税了,B就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解除了他们的卫队的武装。从这一事件中,B缴获了足够的手枪和步枪来武装自己的第一支农民军。

    (2)、语文老师在班上组织了“名著人物推荐”活动,请你从上面材料写到的A、B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按照下面的句式写一段推荐语。

    要求:用两个四字短语点评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写出一个相关的故事情节。

    我把推荐给你,因为他具有的性格特点,这在的情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

    徐鲁

    ①前不久,省作家协会安排去嘉鱼采风,我首先想到这次应该有机会看一看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前辈、民间文艺专家谢忠告先生了。不料,一到嘉鱼就得到谢老几年前就去世的消息,我难过了好些日子。

    ②一个动人的画面.常常在我脑海浮现:狭窄的斗室里,一盏小小的台灯下,数叠高耸的稿件夹缝中,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铁划银钩、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③这位深情而执着的老人,这位从朝鲜战场上走过来的志愿军老兵,这位从此以后孜孜不倦地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老文化战士”,就是常年居住在嘉鱼县的谢忠告。我们都称他为“老谢”。

    ④老谢是湖北省民间文艺界出了名的“机智人物”,这得益于他三十多年的民间文化的濡染。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各地市的群艺馆和各县文化馆,都接受了采集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的任务。“三大集成”分别是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

    ⑤我当时在阳新县文化馆工作,也全力参与了“三大集成”的采集和编辑工作。老谢当时是嘉鱼县文化馆副馆长,当“三大集成”的主编任务落到他肩上时,他已是年逾花甲的人了。但他像一个老兵接到上级命令一样,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下乡去了。

    ⑥那些年里,有好几次,我去嘉鱼看他,有如“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一样,文化馆的人,谁也不知他在哪一带“打游击”,很难找到他。有一次,好不容易找到了老谢,他给我讲了一些他的趣事,我记忆尤深。____

    ⑦东吴古镇陆溪口,有位民间老艺人叫杨鹏,老谢常常和他结伴采风。两人凑在一起,一对“半瞎子”,两个“老顽童”。夜里走路,一根绳子上拴着两人,活像“耍猴儿”。

    ⑧有一天采风归来,天色已晚,老谢要赶回县城去。杨鹏劝阻说:“黑灯瞎火,明天再走吧!”

    ⑨老谢却坚持说:“约好了今晚有作者来谈稿子的。”杨鹏只好执手相送。

    ⑩两个老顽童在夜晚布满泥泞的田埂上边走边谈,兴之所至,禁不住手舞足蹈。但乐极生悲,老谢一步踩空,整个人摔进水沟里,眼镜没了,头部也摔伤了。杨鹏急着大声喊叫着,摸索了半天,先摸到一只棉鞋,然后才摸到满身泥浆、满脸是血的老谢。天寒地冻,夜色漆黑。杨鹏赶紧为老友包扎伤口,老谢套上透湿的棉鞋,磕磕碰碰连夜步行20多里,总算赶回了县城。也正是这一次,他收集到了《长毛港》等几个很有价值的民间故事。

    ⑪同志们得知老谢受伤的消息,纷纷前来探望,老谢竟乐乐呵呵地说:“这有什么呢?打从抗美援朝起,我不就是这样泥里雪里、摸着滚着走过来的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⑫按说,快要迈入古稀之年,又孤身一人,应该坐下来享享清福,可他偏不服老。有时开会见面,我问他:“尊体近来可好?”他眨巴着眼睛,似乎要咂摸出某种“潜台词”来,笑着说:“托福,托福,昨天没死,就意味着今天还好好活着。”

    ⑬为了使三套民间文学集成早日出版,老谢可谓殚精竭虑。他说,有一天,他半夜里睡不着.爬起来给县委刘书记写了一封长信,诉说出版经费的艰难。刘书记看完老谢恳切的长信,当即批了字,让财政局予以支持。刘书记还拿着他批了字的长信.对老谢说:“老谢.你眼睛不好使,我念给你听听吧。”仅仅这一句话,就把老谢感动得眼眶里噙出了泪水。他拿着批示.恭恭敬敬地给刘书记鞠了一躬。

    ⑭后来,当三大本厚厚实实、散发着墨香的新书送到全县各界的手上,老谢喜笑颜开。他说,捧着墨香扑鼻的新书,那些耿耿难眠的夜晚,那些鼻青脸肿的摔打,又算得了什么呢?

    ⑮这是一位老战士的华发雅歌,是一位“最可爱的人”的黄昏之献。我想,一个人生命的魅力,也正如太阳的光辉,不仅在黎明时是绚丽多彩的,它在正午和黄昏,同样也喷射出迷人的光华。

    (节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为了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电视台计划拍一部关于“老谢”的纪录片。

    (1)、编剧为了塑造“老谢”的形象,采选出下列拍摄镜头。请结合文本内容,补充两个镜头。

    镜头一:年逾花甲,承担收集任务

    镜头二:收集故事,到处“打游击”

    镜头三:

    镜头四:

    镜头五:书籍出版,“老谢”喜笑颜开

    (2)、主演为了演好角色,正在揣摩剧本。请抓住下面句中的关键词,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老谢”形象。

    一位满头华发的孤身老人,正躬着脊背,全神贯注地校阅着一篇篇稿件。190度宛如酒瓶底般的镜片,几乎是贴在稿纸上了。

    (3)、在片尾,导演做了如下设计:

    ①导演围绕第⑮段画线句,设计了片尾镜头,请说说你的理解。

    ②在片尾画面中,导演准备用两句话来评价“老谢”光辉的一生,请补充完整。

    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胸怀赤诚保家卫国;

    (4)、纪录片播出后,作为观众,请你结合影片内容,谈谈新时代青年如何成为“最可爱的人”。
  • 10、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飞鲨”凌云出击

    ——海军舰载航空兵某部开展大强度多课目战术对抗训练见闻

    孟祥盛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张付华

    ①深秋,渤海湾畔某机场,多架“飞鲨”战机腾空而起。海军舰载航空兵某部一场大强度多课目战术对抗训练拉开帷幕。

    ②升空即作战。红方飞行员郑子谦率先抵达预定空域展开巡逻。少顷,蓝方飞行员彭顺平驾驶战机向红方目标发起攻击。感知到威胁,郑子谦迅速调整状态实施拦截,双方随即采取大幅度机动进行对抗。

    ③“空中态势瞬息万变,飞行员只有更快一步,才能更胜一筹!”现场指挥员介绍,为实现快速打击,飞行员需充分感知空情态势变化,抢占先机快速研判,找准时机果断决策,才能克敌制胜。

    ④作战指挥所内,目标引导组成员与飞行员不间断保持联络。海天之间,红蓝双方结合地面通报的信息,实时进行战术调整。

    ⑤从捕获动向到掌握态势,从研判局势到高速机动,郑子谦不断调整战机姿态,希望抢先构成发射条件。

    ⑥眼看“导弹”即将袭来,彭顺平迅速将油门推至加力状态,高速机动规避威胁,很快便扭转劣势,向对方发起反击……

    ⑦加力、俯冲、咬尾……千米高空,一场惊心动魄的快节奏、高负荷攻防转换,让人眼花缭乱。一轮攻防结束,战机陆续返航。

    ⑧走下战机,飞行员来不及脱下装具休息,立即来到数据处理中心,对照飞参数据进行自评和互评,对攻防演练中的得与失进行总结,推演改进战术战法,并在后续飞行中进一步验证。

    ⑨这时,又一轮对抗训练打响,数架战机陆续滑向起飞线。升空后,战机即刻转入低空山谷飞行。

    ⑩“低空山谷飞行,是通过地形地貌掩蔽,实施低空突击突防。”飞行员李阳介绍,突防过程中,考验的除了技战术能力,更多的是心理素质。

    ⑪“瞄准、锁定、攻击……”山谷之中,数架战机沿地形走势低空飞行,躲避对方雷达搜索跟踪,在突破“敌”防空体系后,迅速对目标实施精准打击。“任务完成,准备返航。”完成一系列突击任务的战机陆续返航,紧接着投入陆基模拟着舰训练。

    ⑫“平时瞄着实战练,战时才能赢得更多主动权!”飞行员王亮说,连续多天开展大强度、多课目战术对抗训练,综合检验了高难课目技战术操作、武器边界性能使用等能力,提升了飞行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水平。

    (1)、阅读选文第到段,填写下面的框架图。

    (2)、选文写了两轮对抗训练,这样选材是否重复?请简要分析。
    (3)、阅读此文后,小文心潮澎湃,便将全文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你看到后会在评论区怎样评论呢?
  •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濒堆。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预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沿溯阻绝  沿           ②不以也  

    大溪口             ④仰视天如匹练  

    (2)、下列对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B、两壁对/耸上人/霄汉其平如削成 C、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D、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

    (4)、两篇选文都描写了三峡的山,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甲】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村行

    [宋]王禹俘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①原:原野。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然后回到现实,写现在的黄鹤楼鹤去楼空,因而感慨。 B、【甲】诗颔联中“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空”字表现作者无限怅惘之情。 C、【乙】诗颔联从听觉与视觉方面着笔,运用化动为静的手法,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喧闹。 D、【乙】诗以村行为线索,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语言平易,笔调清丽。
    (2)、请自选角度赏析【甲】诗中画横线的诗句。
    (3)、两首诗都表达了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是【甲】诗中作者还表达了之情。
  • 13、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言文名句。
    (1)、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美绚丽的句子是:
    (2)、三峡在夏季江水会漫上山陵并阻绝航道,令我们不禁想到
    (3)、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
    (4)、文中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5)、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呈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的凄凉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 1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小博的稿件】在河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工匠们____(一丝不苟/摧枯拉朽)地雕琢着精美的石雕,每一刀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而那些学者们为了研究燕赵文化,更是____(屏息敛声/殚精竭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的努力,让河北独特的文化精神得以发扬和继承,也让世人对这片土地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河北,正以其独特的姿态,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2)、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3)、假如小博是“河北文旅”的小记者,打算采访游客,他该怎么采访呢?请你帮他“参谋参谋”。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借助新闻这一媒介,我们了解了许多载入中国史册的大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控制军事要____;亚运现场观众____首以待,跳水姑娘吕伟凌空飞跃、悄然入水,勇夺桂冠;歼15,战斗机惊天一着(zhāng xiǎn)____了我国强兵方面的巨大进步,刻____在了共和国的史册上:“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向世人讲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让我们关注社会生活,(bú chuò)____学习,在信息世界尽情遨游!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首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hāng xiǎn          bú chuò

    (3)、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悄然”的两个意象。文段中“悄然入水”中的“悄然”的意思应该是。(填序号)

    悄然:①形容忧愁的样子           ②形容寂静无声。

  • 16、写作。

    亲爱的同学,告别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迎来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初中生活,你将面临的也许是压力,也许是动力,也许是快乐,也许是伤感,甚至是失落、痛苦……置身其间的你,必将成长着,前进着……

    截取你进入初中校园后的生活片段,以“别样的初中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②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 17、 现代文阅读。

    舍南舍北皆春水

    许冬林

    ①春雨潺潺时,总会想起从前,想起少年时候居住的老瓦屋,和房前房后的澹澹春水。

    ②“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诗里,难得一回小清新,说的似乎就是我从前的家。

    ③房前的那个大池塘,名叫许家塘。许家塘那边,是一片平阔田野,金黄的油菜花田和紫红的紫云英田错杂相间,辉煌壮阔。田野中间有水渠直通到许家塘,夜雨下起来,水渠里的水哗哗淌进许家塘里,一整个春夜,耳朵里都是扯不断的水声。

    ④那样的水声里,似乎能闻到油菜花的味道、紫云英花的味道、青草和野蒿的清气、泥土的潮气、蚯蚓翻身拱动爬出泥穴的腥味……一个人的嗅觉、味觉、视觉都被那样的水声喂养得特别粗壮发达。

    ⑤翌日晨起,推窗,许家塘的水面上漂满了油菜花的花瓣,还有零落的桃花、杏花。雨住了,水渠的滴水声渐渐小起来,只剩一口肥胖的大池塘,倒映着树影、花影、草垛的影子、天空的影子,还有塘埂上走动的人影和奔跑在后的小狗的影子。

    ⑥早晨上学,穿着胶靴,走过蜿蜒田埂,一路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流伴随左右。池塘,河沟,水渠,田畦之间的逼仄小沟,到处都在淌水。我的胶靴被春水洗得盈盈发亮,上面又粘了许多的落花,有油菜花、紫云英花、蒲公英花,还有婆婆纳的碎小蓝花。

    ⑦屋后是一条河,名叫长林河,袅袅婷婷地,迤逦走向长江。春日里,河水又满又绿。河边有一丛一丛的芦苇,或者是一丛一丛的菖蒲。柳树发芽,杨树发芽,榆树发芽,个枝头都是毛茸茸的绿色。这些绿色倒映在河水里,河水就像被绿色酿酒一般酿了一道,何止是春水碧于天!

    ⑧早晨,女人们在河边浣衣,棒槌的声音此起彼伏,在河水上回荡着,成为多声部的合唱。鸭子们拖家带口,终日在水上欢畅,脚掌划动,裁出一片片扇形的水纹,绵延不绝地荡开去。

    ⑨柳枝披拂里,探出牛的前半截身子,牛来河边喝水了。水是绿的,柳枝是绿的,褐色的水牛像是被无处不流淌的绿色给洇湿了身子,也是绿的了。

    ⑩黄昏,杜鹃鸟飞过林梢,且飞且鸣,长长的尾音震颤在河水之上,让人觉得,春天一直是唐诗里的那个春天,我们行走千年百年,还没走出过杜鹃的春啼。杜鹃声里斜阳暮,斜阳也是旧时斜阳,一半在天上,一半在水里。

    ⑪到春暮,油菜花落了,桃花、杏花、梨花也落了,河边的野蔷薇花却开到好处。刚开的深红,开老了的粉红到淡白,深深浅浅的红花点缀在叶子已然茂盛的花架上。水里也有一架野蔷薇花,和岸上的同开同落。

    ⑫水底的水草隐隐约约有了消息,偶尔有机帆船经过,静静的水面像睡醒的婴孩,在摇篮里翻身,水底初生的水草也跟着水波摇摆着袅袅的身子。菱角秧浮出了水面,小小的,无风无波的时候,它们光亮的浅紫的嫩叶像是用丝线绣在绿缎子上。菱角叶子在水面上一日日地铺,平阔的河面一日日窄了,春天也一日日窄下去。

    ⑬夜里,闻着花香入睡,屋子西边一棵棠梨树正开花,花香随着夜气漫进窗子里,人就在这样潮润的花香里。想象窗外,白色的棠梨花纷纷扬扬,屋顶白了,河堤白了,房前房后的春水也白了。夜里做梦,常常梦见自己穿着胶靴站在河边的石板上,洗靴子上的软泥,还有粘在靴子上的花瓣。醒来,屋瓦上是平平仄仄的雨声。

    ⑭春天若论五行,一定是属水吧。水滋养出了万物生长,也滋养出了诗意绵长。

    (1)、选文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澹澹”读音为① , 意思是②。曹操的《观沧海》中曾使用这个词,原句为③
    (2)、选文③④段使用了怎样的写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品读第⑫段划线句,按步骤完成赏析。

    ①辨析本体和喻体:本体是 , 喻体是

    ②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

    (4)、请你作为小组代表,陈述下面的句子可以重读三个“一日日”的理由。

    菱角叶子在水面上一日日地铺,平阔的河面一日日窄了,春天也一日日窄下去。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8、 古代诗歌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作者是
    (2)、下列选项中对词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两处“龙标”均指王昌龄被贬之后将要赴任的地点。 B、第一句中“尽”的意思为“完、毕”。 C、第三句中的“与”意思为“和”。 D、第四句中的“君”意思为“君子”,指德行高尚的人。
    (3)、“愁心”包含哪些具体情感?(写出两点,
    (4)、比较下列诗句,选出与本诗中的“月”蕴含情感相似的一项。(    )
    A、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 19、诗文默写
    (1)、风里带来些 , 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春》)
    (2)、看, , 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春》)
    (3)、树木丛生,  , 洪波涌起。(《观沧海》)
    (4)、“乡思”是古代文人墨客写诗作赋的一个重要主题,许多诗词中都流露出作者的离愁别绪。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两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也表达了这种情感。
  • 20、将下面的语句排列成段落,顺序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

    ①人们急匆匆地从四面八方奔向室内。

    ②接着,狂风大作,翻江倒海似的乌云迅速推开,占据了半个天空。

    ③夏天的雨来得急,去得快。

    ④一眨眼,电闪雷鸣,暴雨随即倾盆而下。

    ⑤刚才还是蓝天白云,忽然从天边涌来一堆乌云。

    A、①④③⑤② B、③①④⑤② C、③⑤①②④ D、③⑤②①④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