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名著导读

    【甲】

    天真冷。空中浮着些灰沙,风似乎是在上面疾走,星星看不甚真,只有那几个大的,在空中微颤。地上并没有风,可是四下里发着寒气,车辙上已有几条冻裂的长缝子,土色灰白,和冰一样凉,一样坚硬。祥子在电影园外立了一会儿,已经觉出冷来,可是不愿再回到茶馆去。他要静静的独自想一想。那一老一少似乎把他的最大希望给打破——老者的车是自己的呀!

    自从他头一天拉车,他就决定买上自己的车,现在还是为这个志愿整天的苦奔;有了自己的车,他以为,就有了一切。哼,看看那个老头子!

    他不肯要虎妞,还不是因为自己有买车的愿望?买上车,省下钱,然后一清二白的娶个老婆;哼,看看小马儿!自己有了儿子,未必不就是那样。

    这样一想,对虎妞的要胁,似乎不必反抗了;反正自己跳不出圈儿去,什么样的娘们不可以要呢?况且她还许带过几辆车来呢,干吗不享几天现成的福!看透了自己,便无须小看别人,虎妞就是虎妞吧,什么也甭说了!

    电影散了,他急忙的把小水筒安好,点着了灯。连小棉袄也脱了,只剩了件小褂,他想飞跑一气,跑忘了一切,摔死也没多大关系!

    【乙】

    祥子的生活多半仗着这种残存的仪式与规矩……可是,连作这点事,他也不算个好手。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既没从洋车上成家立业,什么事都随着他的希望变成了"那么回事"。他那么大的个子,偏争着去打一面飞虎旗,或一对短窄的挽联;那较重的红伞与肃静牌等等,他都不肯去动。和个老人,小孩,甚于至妇女,他也会去争竞。他不肯吃一点亏。

    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走他的,低着头象作着个梦,又象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你他妈的看齐!”他似乎还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节选自《骆驼祥子》)

    (1)、下列有关祥子的四件事,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孙侦探敲诈祥子积攒的钱财    ②在茶馆遇到车夫老马 

    ③在杨家拉包月                ④被大兵连人带车捉走

    A、④①②③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①④③②
    (2)、《骆驼祥子》中,祥子周围的人物在他悲剧人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请在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原著情节简要分析她对祥子的悲剧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虎妞        B.孙侦探

  •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瞬间  憋住  厨房  感到可惜 B、耀眼  风俗  烦燥  言外之意 C、肩膀  叮嘱  头颅  破土动工 D、节奏  愣住  收割  风吹雨淋
  • 3、将“嘉言懿行”四个字用楷体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 4、写作

    阳光是自然的,万物生长需要阳光,生命的勃发需要阳光;阳光又是生活的,生活中的阳光,可以是支持、鼓励,可以是理解、信任,可以是帮助、引导,还可以是一方自由呼吸的空间、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一次锻炼自我的机会

    请以《给我一点阳光》为题,写一篇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 5、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有一天你发现同学小明考试作弊,考试结束后,作为好朋友的你就“诚信”谈了看法,小明听后也认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请把你说的这段话记录下来,100字左右。
  •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论语》的温度

    ①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的;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的。

    ②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能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③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④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分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⑤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⑥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⑦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

    ⑧《论语》中的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皇。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⑨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⑩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⑪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⑫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⑬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1)、所谓“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话说,就是

    (请用第⑨段中的原话回答)

    (2)、简要说说“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谈谈结尾的作用。
  •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漓江情韵

    从维熙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  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容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  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竟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 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胧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瘫瘦削,身段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频时跌落了下来。他 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 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 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 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  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 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 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1)、文章题为《漓江情韻》,文中写了哪些“情韻”?请分条概括。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畫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問問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为什么“我想問却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屿,为嵁,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潭西南而望,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翌日,饭于林虑 , 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平地数寻 , 曰槐林。坐石泉。不觉日将晡 , 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 , 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 , 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③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④潇洒:幽雅脱俗。⑤薄暮:傍晚。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2)、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3)、小石潭本是永州一无名小潭,却因柳宗元诗情画意的笔调而闻名古今。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柳宗元描写山水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① 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② , 后来途径槐林,③ , ④ , 夜宿于连云阁。

  •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2)、本诗颈联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是什么? 
  • 10、某班开展了以“保护野生鸟类,维护生态平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下为主持人的讲解选段:

    作为滨海森林城市,深圳有适宜鸟类栖息和生存的多种自然环境,亦是全球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过冬或短暂停歇。都说南国春早,北方尚是①____,枯木傲雪,南粤却是柳芽新绿,②____。3月的深圳湾,一波又一波的候鸟,③____,万鸟翔集,场面特别壮观。与其他野生动物相比,鸟类是人们较为常见的“朋友”,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但由于环境的污染,加上乱捕滥猎等原因,全球鸟类资源遭到破坏,鸟的种类、数量越来越少,一些珍稀品种已濒临灭绝。

    鸟类是大自然的重要成员,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如果鸟类在地球上绝迹,不但大自然要失去莺歌燕舞的生气,生态也将失去平衡,人类将会遭灾。保护鸟类,我们每个人必须认真重视

    (1)、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把序号填到横线上。

    A.春寒料峭        B.鸟语花香         C.长途跋涉        D.接踵而至

    (2)、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 11、阅读杭州亚运会志愿者主题曲《等你来》(节选),完成各题。

    良渚文化璀璨辉煌,承远古对未来的向往,钱江两岸霓虹闪烁,智慧杭州@世界,西湖美景分外妖ráo,在水一方青山环绕。 带着我诚zhì的微笑,给你一个热情的拥抱,一起领略中国风范,一起品味特色的江南,我们携手并肩向前,更高更强更快更远,这个城市____,只为迎接你的到来,这个城市火力全开,只为迎接你的到来……

    等你来,一起来,钱江潮涌澎热情豪迈;等你来,一起来,感受西子湖畔翠谷花海;等你来,一起来,让亚运焰火映出你的风采;等你来,一起来,让世界心心相融,爱达未来。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妖 ráo 诚 zhì

    (A. zǎi B. zài)

     (A. pài B. bài)

    (2)、根据语境和歌词的韵律,填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火树银花 B、灯红酒绿 C、流光溢彩 D、熠熠生辉
    (3)、歌词中“在水一方青山环绕”让人想到《诗经·蒹葭》中的句子“ ,在水一方”;歌词最后“心心相融,爱达未来”运用 的手法,既显示杭州是个智慧城市,又表明亚运盛会传递友爱。
  • 12、站点,既是匆匆而过的栖息处,也是暂时的落脚点;既是旧行旅的终点,又是新行程的起点……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站点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生命链条。

    结合上述文字给你的联想或感悟,请以“每个站点都有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确定立意。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④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时,请用化名代替。

  •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书包是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伙伴,它默默陪伴着你成长。假如你妈妈的网店正在销售你在使用的这款书包,为了提高销量,她打算尝试“直播带货”形式,请你替妈妈撰写一段产品解说词,向顾客推介这款书包。注意选用合适的说明顺序,100字左右。

  •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流水的后面还是流水

    崔修建

    ①"整天这样忙忙碌碌,心中渴望的成功依然是镜花水月,好几次感觉实在太累了,甚至快要崩溃了,不想再拼搏了。”一位在高校就职的年轻博士,一脸倦怠地跟我慨叹。

    ②我与他有着相似的经历,一天天地忙着申报课题、撰写论文、课堂教学……起早贪黑,像一个被不断抽打的陀螺,整日拼命地旋转着,却看不到多少值得欣慰的成果。

    ③在饭桌上,跟朋友们发牢骚,朋友直言不讳地回怼:“别抱怨了,谁不是在疲于奔命地忙碌着,你看到午夜才收摊的烤串的小贩了吗?你看到凌晨四点就在马路上劳作的清洁工了吗?你知道出租车司机为了多赚几十块钱一整天都忍着渴不敢多喝水吗?你知道企业家一个月有多少时间是在飞机上和去机场的路上?忙碌,是当下许多人的生活常态,没有不忙碌的,只有更忙碌的。”

    ④我是想追问如此忙碌是否值得,尤其是面对见不到多少成效的忙碌时,心里难免会有些不甘。

    ⑤在去大西北旅游时,我邂逅了一位知足常乐的农民,他守着几十亩薄田,养了两头耕牛,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按部就班地照料着庄稼,收成时好时坏,赶上不好的年景,还会陷入颗粒无收的窘境……我流露出对他那靠天吃饭的农耕生活的同情时,那位满脸沟壑的老农,竟一脸坦然道:“活着,不就应该忙碌吗?心里有盼头,才会去忙碌,至于盼头最终是成真还是落空,有时并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他不计较得失的从容,令我钦佩。

    ⑥或许,忙碌正是 生命浓烈的主题,一群整日忙忙碌碌的蚂蚁,根本没时间思考忙碌的意义,一只在花丛中翩然起舞的蝴蝶,也不会关心忙碌的结果。只要不被捆缚着在忙碌自己十分不情愿的事情,忙碌就自有其道理,没有理由抱怨什么,更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目光短浅,想当然地以为辛苦的付出后面,跟着的一定是让自己心满意足的回报。

    ⑦八十岁的祖母,在老年大学里报了三个学习班,剪纸、绘画和手工制作,每天雷打不动地去上课,比小学生还认真。

    ⑧我问祖母:“为何不好好享受一下 属于老年人的休闲时光?”

    ⑨祖母笑着反问:“我现在不就是在享受着大好的休闲时光吗?”

    ⑩我哑然:原来,那淡去了名利的忙碌,是藏着欢喜的,也是轻松愉快的。

    ⑪那天,我与朋友一同翻山越岭,不辞辛苦地去大山深处,只为找到那位养蜂人,买到一罐纯正的蜂蜜。

    ⑫在一条清澈的小溪边,我看到养蜂人正在自己临时居住的窝棚前,移植几株正开得热烈的芍药花,旁边还有几种说不上名字的野花,他还捡了不少石子,为那个精心修葺的花園砌了一条排水沟。看到他满脸大汗地忙碌,我有些不解:“这里只是你暂时的栖息地,要不了多久,就要带着蜜蜂转场到另一座山坡上,为一时的欢喜而忙碌,是不是有些不值得呢?”

    ⑬养蜂人指着那一 条蜿蜒着朝远方奔流的小溪说:“你看,这些流水流过去了,后面跟着的还是流水,你说那些不停歇的流水,一直忙着向前流淌,值不值得呢?”

    ⑭流水的后面还是流水。

    ⑮一语惊心。在那看似单调的流水后面,其实还藏着燃烧的热望、坚毅的隐忍、执着的期待……就像在一些看似枯燥的忙碌里,也有着许多耐人品味的欢悦,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忘却了细细品鉴。

    ⑯真正聪慧的人,一定懂得品味忙碌中的乐趣,咀嚼忙碌里的丰富无比的生活真滋味。如果一时被忙碌弄晕了,对忙碌生出些许的怨言,不妨看一眼那始终向前不息的流水吧,那不停歇的忙碌,自有生命在握的从容与快乐,简单而深邃。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人物/内容

    如何忙碌

    如何看待忙碌

    给“我”的启示

    高校就职博士生

    成功渺茫,实在太累了,快要崩溃了,不想再拼搏了

    忙碌而见不到成效,是否值得?

    西北农民

    守着几十亩薄田,养了两头耕牛,一年到头,按部就班地照料着庄稼

    活着就应该忙碌,心里有盼头,才会去忙碌

    祖母

    在老年大学里学习剪纸、绘画和手工制作,每天雷打不动地去,上课

    淡去了名利的忙碌,是藏着欢喜的,也是轻松愉快的

    养蜂人

    在临时居住的窝棚前种花,为花圃砌排水沟

    为一时的欢喜而忙碌也很值得

    (2)、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那位满脸沟壑的老农,竟一脸坦然道:“活着,不就应该忙碌吗?心里有盼头,才会去忙碌,至于盼头最终是成真还是落空,有时并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一群整日忙忙碌碌的蚂蚁,根本没时间思考忙碌的意义,一只在花丛中翩然起舞的蝴蝶,也不会关心忙碌的结果。(修辞的角度)

    (3)、第⑭段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那不停歇的忙碌,自有生命在握的从容与快乐,简单而深邃”一句中的“简单而深邃”是否矛盾?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 1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收字纸的老人

    汪曾祺

    ①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

    ②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篡。这是一个小、宽肩的篓子,竹篾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 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

    ③这个收字纸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岁数了,身体却很好。满腮的白胡子茬,衬得他的脸色异常红润。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腿脚还很轻快。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有时遇见主人正在堂屋里,也说说话,问问老太爷的病好些了没有,小少爷快该上学了吧……

    ④他把这些字纸背到文昌阁去,烧掉。

    ⑤文昌阁的地点很偏僻,在东郊,一条小河的旁边,一座比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间朝北的平房,砖墙瓦顶,北墙上挂了一幅大立轴,上书“文昌帝君之神位”。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么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读书人,曾经连续做过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么又变成了“帝君”。他是司文运的。更具体地说,是掌握读书人的功名的。谁该有什么功名,都由他决定。因此,读书人对他很崇敬。过去,每逢初一、十五,总有一些秀才或候补秀才到阁里来磕头。要是得了较高的功名,中了举,中了进士,就更得到文昌阁来拈香上供,感谢帝君恩德。科举时期,文昌阁在一县的士人心目中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的,后来,就冷落下来了。

    ⑥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西厢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庙祝。东厢房存着一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书版。当中是一个颇大的院子,种着两棵柿子树。夏天一地浓荫,秋天满株黄柿。柿树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砖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个脸盆大的圆洞。这便是烧化字纸的化纸炉。化纸炉设在文昌阁,顺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纸,便投在化纸炉里,点火焚烧。化纸炉四面通风,不大一会,就烧尽了。

    ⑦ 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过。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赏钱。有时有人家拿几刀纸让老白代印《阴骘文》(印了送人,是一种积德的善举),也会送老白一点工钱。老白印了多次《阴骘文》,几乎能背下来了(他是识字的)。后来,也没有人来印《阴骘文》了,这副版子就闲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不过老白还是饿不着的。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成肉老白粗茶波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

    ⑧他有时也会想想县里的几个举人、进士到阔里来上供谢神的盛况。往事历历,如在目前。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李三老爷点了翰林,要到文昌阔拈香。旗锣伞扇,摆了二里长。他听见有人叫他:“老白!老白!李三老爷来进香了,轿子已经到了螺蛳坝,你还不起来把正门开了!”老白一骨碌坐起来,愣怔了半天,才想起来李三老爷已经死了好几年了。

    ⑨这李三老爷虽说点了输林,人缘很不好,一县人背后都叫他李三麻子。

    ⑩老白收了字纸,有时要抹平了看看(他怕万一有人家把房地契当字纸扔了,这种事曾经发生过)。近几年他收了一些字纸,却一个字都不认得。字横行如蚯蚓,还有些三角、圆圈、四方块。那是中学生的英文和几何的习题。他摇摇头,把这些练习本和别的字纸一同填进化纸炉烧了。孔夫子和欧几里得、纳斯菲尔于是同归于尽。

    ⑪老白活到九十七岁,无疾而终。

    (1)、阅读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加点词的作用。

    他背着一个大竹筐,推门走进相熟的人家,到堂屋里把字纸倒在竹筐里,转身就走,并不惊动主人

    (2)、结合全文,分析老白这个人物形象。
    (3)、文章除了重点突出老白外,还对这个地方的社会生活情况做了摹写。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笔下的这个社会具有怎样的特点。
    (4)、文章为什么以“收字纸的老人”为题?联系生活经验,结合内容,简要阐述。
  • 1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未。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半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导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蜀氏遇晋饥,辈三五人,挟木弓竹矢,入白鹿山,捕猎以自给。因值群鹿骇走,分路格之。一人见鹿入两崖间,才通人过,随而逐之。行十余步,但见城市栉比闾井繁盛了不见鹿。徐行市中,因问人曰:“此何处也?”答曰:“此‘小成都’耳,非常人可到,子不宜久住。”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悛(quān),悛使人随往,失其旧所矣。 

    (选自唐末五代•杜先庭《神仙感遇传•药氏》)

    【注释】①梁:某一等级、某一类别的人或物。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答之 

    ②未果,病终 

    行市中 

    ④密归路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遂出穴,密志归路,以告太守刘俊。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从“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B、乙文中“但见城市栉比/闾井繁盛/了不见鹿”,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C、甲文“不足为外人道也”,乙文“子不宜久住”,短短几字,有异曲同工之妙,旨在凸显与世隔绝之人的谦逊豁达、不喜张扬的品质。 D、两文故事内容不同,但在情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发现者都是偶然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之地,那里的人生活自足,安顺和平;发现者在回去的路上做了记号,而回头再找时已无迹可寻。
  • 17、诗歌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 言外之意是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 18、默写古诗文。
    (1)、 ,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关雎》)
    (2)、青青子衿,。(《子衿》)
    (3)、 , 胡为乎中露?(《式微》)
    (4)、气蒸云梦泽,。欲济无舟楫,。(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花源记》: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未果,寻病终,
  • 19、名著导读。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 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 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1)、文段中的“你”是指名著《傅雷家书》中的。这是一部(体裁)文学名著。
    (2)、结合原著,联系实际,简要说说怎样才能成为有教养的青年。
  • 2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作家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是一部描述人类和土地关系的著 作,是自然主义的经典作品。 B、吴伯箫在《灯笼》一文中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C、《核舟记》选自清张潮编辑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课文细致地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 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D、鲁迅的《社戏》一文记叙了鲁迅和他儿时的伙伴阿发、双喜等一起钓虾、看戏、偷罗汉豆等有趣的故事。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