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①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②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共叔:共叔段,春秋时期郑国宗室。在母亲武姜的帮助下谋划作乱,受到郑庄公镇压,兵败逃亡到共地,客死他乡。②赵王:刘如意,汉高祖刘邦第三子,汉高祖几次立他为太子未果。汉高祖死后,汉惠帝即位,吕后派人毒死了刘如意。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下车   (2)日中      (3)亦能均     (4)虽欲以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     人爱子 B、日中不     有识知 C、每不能     公欣曰(《咏雪》) D、咏志(《观沧海》)     更所祸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4)、请回答问题。

    (1)甲文中“元方入门不顾”,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乙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频,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⑨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注释】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文章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变化。

    九岁在大院看到合欢花时, , 失望→“我”十九岁在羊城遇见合欢花时,→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的“我”在医院看到合欢花时,

    (2)、简要概括“我”第一次见到合欢树的特征并说说合欢树还象征什么?
    (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A.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

    B.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4)、第③段和第⑧段用相同的笔墨写了母亲的头发、脸颊,联系全文,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 3、阅读《雨》,回答问题

    (冯剑华)

    ①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②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③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④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⑤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⑥“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⑦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⑧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⑨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样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女的母亲。

    ⑩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⑪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⑫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⑬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⑭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身份

    性格特点

    春雨

    少女(姑娘)

    夏雨

    泼辣、急性子

    秋雨

    老妇人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并不落寞”?
  • 4、下面是小文同学完成活动后写的小结,请你帮他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古诗文。

    相遇是一份机缘,能在相遇时志趣相投,更是人生幸事。与海为友,曹操观沧海显抱负,“日月之行,;② ,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与江为友,王湾见江河抒哲思,“③” (王湾《次北固山下》);与自己为友,感知赤诚乡思,“夕阳西下,⑤”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与圣贤为友,见贤思齐,“ , ⑧ , 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 5、为配合此次活动,七年级(1)班班委会定于11月10日下午三点在教室举行“有朋自远方来”主题班会,想邀请历史老师夏老师参加,假如小文前去邀请,他该如何说?
  • 6、小文与同学一起共同策划、组织、实施本次活动,为丰富活动形式,请你参照示例,帮他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举办“交友之道”为主题的黑板报

    活动一:

    活动二:

  • 7、下面语段是七年级(1)班小文同学搜集资料时获得的启发,请你帮他完成题目。

    管鲍之交的故事历来是①“友谊”的千古佳话。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不管他人如何评论管仲,鲍叔牙都坚定不移②毫不地支持他。深情厚谊不是凭空存在的,其形成奥秘在于彼此有共同的理想愿景,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③在于彼此满腔的热忱和慷慨无私的付出,不以时间为限。它也许④是寡言无声的心灵应和,也许是产生分歧后的相互磨合。

    真正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当我们感到迷茫的时候。朋友就像是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当我们感到孤单无助的时候,朋友会给予我们温暖的慰藉。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一幅幅画卷,让人(     )。友情,如同清晨的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宁静美好。它照亮了我们的世界,只要风雨如磐,也能找到希望的曙光。

    友情,如同独特的酒,需要珍藏,愈久弥香。我们同喜乐,共悲伤,这些(     )的记忆,被我们深深贮蓄在心中。当我们找到了(     )的朋友,还需要用心经营,方能“友谊天长地久”。让我们抖擞精神,不断完善自我,为友谊注入新的活力。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lìn sè            yùn niàng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心满意足   患难与共   志同道合 B、心满意足     同甘共苦     物以类聚 C、心旷神怡   患难与共   物以类聚 D、心旷神怡     同甘共苦     志同道合
    (3)、小文和小逸就以上语段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处的“友谊”④处的“是”分别是动词、名词。 B、文中②③处依次填入的标点符号为“、”和“;”。 C、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画线句有语病,把“只要”改为“即使”。
  • 8、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题一:

    有位诗人曾说过:“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真的是这样吗?你对此有哪些感悟?

    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题二:

    泰戈尔曾写道:“人要在外面到处游荡,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旅行让我们探寻与众不同的风景,与“无限的远方、无穷的人们”相遇。

    请你选择自己游览过的景点,以《穿过_________寻找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若选题(2),请先补充题目;②按文体要求作文;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⑤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 9、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敦煌游客激增,作为东道主,当以文明的形象迎接八方游客。为此,小逸向全市人民发出做文明市民的倡议,请你帮她完成倡议书。
  • 10、班级要开展《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交流会,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收获和体验,总结阅读这类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2)、此次阅读活动中,有小组设计了专题探究活动,专题如下,请仿照他们的专题样式,设计你们学习小组的探究专题二,并设计出这个专题下的三个小专题。

    【示例】探究专题一:关于长征

    ①长征的路线 ②长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③长征的历史价值

    设计:探究专题二:

  • 11、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诗的中间两联突出了将军打猎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苏轼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试就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朝阳亭记

    张孝祥

    丙戌上巳 , 余与张仲钦、朱元顺来游水月洞。仲钦酷爱山水之胜,至晚不能去。僧了元识公意,即其上为亭,面山俯江,据登揽之会。五月晦,余复偕两贤与郭道深来。水潦方张,朝日在牖 , 下凌倒景,凉风四集。仲钦欣然举酒,属余曰:“兹亭由我而发,盍以名之?”余与仲钦顷同官建康 , 盖尝名其亭曰“朝阳”,而为之诗。非独以承晨曦之光,惟仲钦之学业,足以凤鸣于天朝也。今亭适东向,敢献亭之名,亦以“朝阳”。

    (节选自《古代桂林山水文选》,有删改)

    [注释]①丙戌上巳:指乾道二年三月三日。②两贤:指张仲钦和朱元顺。③水潦(lǎo):大雨,大雨水。④牖(yǒu):窗。⑤建康:六朝古都,今江苏南京。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无与为乐者: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至晚不能       (4)盖尝其亭曰“朝阳”:

    (2)、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解衣睡                    随心所 B、月色户                  木三分 C、仲钦酷爱山水之     名古迹 D、今亭东向               无所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兹亭由我而发,盍以名之?

    (4)、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同是携友赏景,但景与情却截然相反。【甲】文通过描写月光笼罩下的庭院夜景,以清幽的氛围衬托出作者;而【乙】文通过描写 , 传达出作者对好友才能的欣赏,暗含自己的远大志向。

    (2)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了五种“闲人”的乐趣:“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其中的哪些乐趣。

  •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中国第一双凝望太空的眼睛

    ①当《环球人物》记者同杨利伟面对面坐在一起,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双眼睛。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双从宇宙归来的眼睛,瞳孔中,仿佛仍然映射出星光点点。

    ②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细节。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分钟,与他平时7273/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当时还没有中国人上过太空,面对前方未知的世界,他竟如此镇定。杨利伟说:“即便有什么突发情况,为了国家、民族,贡献就贡献了,牺牲就牺牲了。”有个情景一直深深印在他脑海里:出征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来给他壮行,他敬完军礼,转身往侧门走。马上到门边了,他又回过头,他看到胡总书记向前迈了两步,向他挥手的同时,眼睛里闪烁着泪光……这是祖国在送别即将出征的游子,游子一定会平安回来!

    ③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经过一天的太空遨游,神舟五号终于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腹地。经过一系列准备后,杨利伟顺利出舱。他曾经想象过这个场面,本来设计的出舱动作是向迎接他归来的首长和战友挥手致意。

    ④但他刚出来,就愣住了。在荒凉的大草原上,人群罛压压挤成一片。记者一边拍照,一边兴奋地喊着:“中国万岁!”喊声并不整齐,还有些嘈杂,因为这不是提前安排的,而是在场的人自发的。现场本来有一条维持秩序的黄线,但杨利伟下来后,这条黄线不见了,工作人员、武警、警察……所有人都一起向杨利伟的方向跑去。

    ⑤太高兴了!那一刻,不分职级高低、男女老少,大家都是以一名普通中国人的身份奔向杨利伟。一名离杨利伟最近的记者提醒他:“利伟,你赶快说句话!”杨利伟还在愣着,下意识地说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如果那个场景重来一次,让他深思热虑地再说一遍,他还是会说这一句。“那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感受,谁也设计不出来!”这是杨利伟人生中最难忘的场面之一,也让他一直思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让大家一反常态,如此忘情呼喊?

    ⑥有一个原因是肯定的:那时的杨利伟,代表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后,地面指挥刚告诉他能在舱内活动了,他就第一时间冲到了舷窗。那是中国人此前从未拥有过的视角,他代表全体中华儿女望向浩瀚的太空。他最先望向的是地球,“那个时候你首先会感受到人类很伟大。”但当他的视线看向更远的宇宙,没了大气层的折射,星星不再闪烁,每一颗都明亮得耀眼,像黑色天鹅绒背景上的晶莹宝石。这时,他再望向地球,又感觉人类很渺小。

    ⑦杨利伟当时想了很多,情感是复杂的:既然人类渺小,为何又能将自己乘坐的神舟五号这重达8吨的庞然大物送上来?文明为何可以在宇宙中生生不息?刚用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他,脑海中这种关于生存和探索的思考更加强烈。入选中学课本的《太空一日》详细记录了这个过程——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这种低频共振叠加了一个6G的超重负荷。杨利伟感觉五脏六腑就快被震碎了,这个过程持续了26秒。这段时间里,杨利伟只有一个想法:“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地面工作人员也很着急,与他朝夕相处的领导、专家和队友忍不住哭了出来。直到看见杨利伟眨了眨眼,并且报告:“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正常打开!”所有人才如释重负。

    ⑧经历过这些,再站到外太空和地球之间,杨利伟的感触更加强烈:壮观的万家灯火下,是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人类能在浩瀚宇宙中繁衍生息,中国能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不断发展,一定是有深刻原因的。

    ⑨飞行结束后,杨利伟参加了很多活动。他来到“飞天”壁画所在地敦煌,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领着杨利伟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看,详细讲述每一个洞窟的精彩故事,杨利伟听得入迷了。洞窟壁画上,有“飞天”的仙女;而洞窟中,是实现飞天梦想的杨利伟。那一刻,杨利伟顿悟了,那个在神舟五号上的疑问和谜团被解开。眼前的一切,就是人类、就是中国能在浩瀚星海中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理由!飞行在浩瀚太空时思索的谜题,竟在脚下千年的黄沙戈壁中得到答案。记者忍不住和他探讨:“中国人深厚的乡土意识和奔向宇宙的浪漫探索,是矛盾而统一的吗?”杨利伟凝望着远方,深邃的眼睛似乎依然在仰望太空,憧憬着更追远的未知。

    ⑩从此,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

    (1)、人物通讯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请阅读文本,概括事例,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2)、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活。请品读以下细节,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在等待火箭发射的最后两个小时里,杨利伟的心率保持在76次/分钟,与他平时72—73次/分钟的心率相差无几。(为什么要强调在等待火箭发射最后两小时心率与平时相差无几?)

    (3)、请通读全文,完成对话。

    小源:杨利伟最先望向地球时觉得人类很伟大,然而看向更远的宇宙后再望向地球,又感觉人类很渺小,不矛盾吗?

    小青:并不矛盾,因为

    (4)、第⑩段中说“中国空间站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中国航天员奔赴星辰大海,既是征程,也是归途”,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漫山黄叶深处寻

    ①深吸几口,空气中有淡淡的海腥味。

    ②时雨纷纷,点点滴滴注人心,激活了我的儿时记忆……

    ③竹制的篦子上抹一点菜油,将黑发银丝一并往后梳理,盘成髻,罩上黑网套。深蓝色的斜襟布衣,青色的布裤,黑色的布鞋,衣衫整洁如洗。她是我的祖母。因为我的到来,祖母喜滋滋地在厨房忙着,灶膛里噼里啪啦燃着木柴,灶台上的铁镬热气腾腾,翻滚着桂圆。她抓一个鸡蛋,往镬沿轻轻一磕,快速掰开,那蛋清良着蛋黄直溜而下,在沸水里凝固成白里透黄的一团,蛋香缕缕飘动。持一柄铜勺,将桂圆和鸡蛋盛在一个朱红的高脚碗。“圆眼打卵”,这是乡村待客的最高礼遇。

    ④我每年放暑假时,才坐木制的轮船到祖母家去。今年刚回到老家,祖母就煮一䉶番薯饭,镬盖一掀,香气扑鼻,馋死人了!

    ⑤祖母取了一个干净的瓷碗,用铜镬铲盛了一碗番薯饭,递给我。番薯熬透了,一块块金红色的,又香又甜。我端着,风卷残云,很快见了底。桌上几盘菜,豆荚、茄子、青菜,这些都是祖母自己在后院种的。

    ⑥用手一抹嘴巴,我要去玩了。少时的我,对海边的黄华山充满了好奇心。

    ⑦那是瓯江口北岸,沿岸山上,每年秋深盛开野菊花,漫山皆黄。为此起名“黄花山”,“花”同“华”,“黄花山”后来成为“黄华山”。

    ⑧我看过了许公堡,又去码头,直到傍晚,才往回走。

    ⑨屋内有昏黄的光。晚饭是一碗番薯粥,几个小碟,虾皮、泥螺、乌贼卵、白鲤生。

    ⑩有些空闲了,祖母坐在小竹椅上,手摇一把蒲扇。我也拉了张小竹椅,坐在祖母对面,听祖母讲起家史。

    ⑪祖父为本地名医,蜚声乡里。有一年霍乱肆虐,乡亲多有染病,腹泻、呕吐、四肢痉挛冰冷,亡者甚多。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祖父毅然出诊,却不料也染病去世。顶梁柱倾倒,殷实之家顿时陷入困境。

    ⑫祖母面对这个沉重的家,搬出织机,开始织布匹和布带。晨鸡未鸣,她已起床,一天忙碌到黄昏。

    ⑬祖母背着一袋自己织的布匹、布带,搭坐下海的木帆船。木帆船借风力行驶,出瓯江口,到东海海面。风浪里,船猛烈颠簸。祖母吐得昏天黑地……

    ⑭十多天过去了,祖母挑了一担番薯丝,总算回家来。她脸庞瘦了一圈,两只眼眶发黑。她到了洞头好几个岛屿,用布匹、布带与当地人交换番薯丝。以物易物,最原始的交易方式,成了祖母和家人活下去的保证。

    ⑮几十年过去了,祖母支撑着这个家。扛锄头,上山种番薯;拿镰刀,下田去割稻;爬木梯,在园里搭瓜棚;系马篓,下海涂拾贝类……风里来,雨里去,多少苦,多少累。

    ⑯祖母用蒲扇帮我扑打脚边的蚊子,一脸的平静。

    ⑰言及吃,祖母讲,潮涨吃鲜,潮落点盐。三寸喉咙深似海。言及做事,祖母讲,事干事干,靠自干。早起三日顶一工。事干着仔细,任何事都要做得比别人好。

    ⑱祖母讲,有理不用高声,坦坦荡荡做人。

    ⑲祖母起身,走进后面的房间,打开一个古式衣橱,对我讲,这是你阿爷留下的:象牙签,青布匣,线装本的《本草纲目》。还有一些线装书,也都是药书;锡盖,青花瓷的药罐,泛着幽光,沉默不语。这是我的祖父,尽管素未谋面,我闻到他的气息,感到他的脉动。

    ⑳后来,我在北京求学,继而工作。今年清明节,我妹妹去祭扫祖父祖母墓,拍了照片,发给我。我看得真切,左为松林劲枝的图形,右有一行字:长松之下,当有清风。

    (有删改)

    (1)、文章题目是《漫山黄叶深处寻》,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寻到了什么?
    (2)、本文写了和祖母相关的儿时记忆。细读全文,说说祖母给“我”留下哪些美好的回忆。

    生活层面:给予“我”乡村待客的最高礼遇;

    精神层面:满足“我”的好奇心,让“我”自由游玩;给“我”讲家史,教“我”做人的道理;

    (3)、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⑮段中画线句。
    (4)、小安认为本文可以作为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 15、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大地沧海桑田,五千年来风雨变迁。三国乱世,家园荒芜成动物的巢窟,正是“① , 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当今盛世,国家繁荣富强,中国青年勇于开拓进取,老年人亦要有“② , ③;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的雄心壮志。

    朝代更迭,不变的是这片国土上的江河湖海,三山五岳,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探寻。三峡的奇山,连绵高耸,雄峻险拔,可谓:“④ , 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富春江的异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可谓:“急湍甚箭,⑤”(吴均《与朱元思书》);登楼远眺,晴明江面,芳草茂盛,可谓:“⑥ , ⑦”(崔颢《黄鹤楼》)。

  • 16、班级开展主题为“诚信——立身之本”的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小题。
    (1)、活动前,同学们找到下列材料,请你根据材料提炼一个关于“诚信”的主题演讲的观点。(不超过10字)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②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左传·德公二十五年》)

    ③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

    (2)、活动中,你用中国邮政发行的《诚信》邮票向同学们证明国家对诚信的重视。听了你对该邮票的主要构图要素和寓意的解释,同学们点头称是。

    你是这样解释的:

    (3)、小明每次写作业都“借鉴”同学的答案,考试都偷瞄同桌的试卷。老师提醒过几次,但小明觉得无所谓,更否认偷瞄别人的试卷。请你以同学的身份来劝说小明。
  • 17、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管哪种讲述,最基本的要求都是重点突出、条理清楚。______________

    ①讲述时还要注意与听众互动,比如适当停顿,给听众理解的时间;观察听众的反应,了解听众的感受等。

    ②要让人明白你讲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怎样。

    ③讲述作为一种口语表达活动,更要注意语言简洁。

    ④除了个人事迹报告会等特殊场合的讲述,很多时候讲述都要控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不能过长。

    A、②①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④②①③
  • 1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甘肃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戈壁苍茫,山河_______,形似一柄“玉如意”,_________在祖国的大西北,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朝向远方。

    东起天水,西至敦煌,丝绸之路贯穿甘肃全境,与万里长城在边陲yào sài——嘉峪关的雪山长云下交汇。夕阳西下,嘉峪关好似一位沧桑的老者,正襟危坐,傲视群雄;登高远眺,万里长城wǎn rú一条矫健的巨龙,连绵起伏,气势磅礴。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在这里碰撞,无数艺术家和工匠殚精竭虑,用颜料和技艺,用光阴和生命,在莫高窟营造终极艺术世界。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认江南”,崎岖的黄河在祁连山脉用终年积雪与充沛降雨,_______了沙漠的延伸,养育了一条条河流,________了一片片绿洲,带给这方土地生机与奇迹。在这里,蜿蜒近900多公里的黄河河道,以火一般的激情,已奔腾千年而不息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yào sài   wǎn rú危坐   精竭虑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激荡   镶嵌   滞留   湿润 B、动荡   镌刻   隔断   湿润 C、激荡   镶嵌   隔断   滋润 D、动荡   镌刻   滞留   滋润
    (3)、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19、请以“总会想起那一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个人信息。

  • 2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传递

    池莉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鼓励,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通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及人物的心情变化,完成下列表格。

    故事情节

    她的心情变化

    A

    十分痛苦

    小男孩捡废品时,捡到手机,为了物归原主,竟睡着了

    B

    得知男孩经历,受到触动,重新筹钱开火锅店

    重拾希望

    C

    心急如焚

    男孩以她的名义给当地小学捐款,电视台采访,生意好转

    D

    (2)、第⑥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中“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4)、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