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青石板牵chě着你的脚,慢些下来吧,把身上的包袱统统扔到河里,用水把它染绿,带着葱茏流走,再也不要回来。

    看惯灯红酒绿的双眼,休息吧!不必用它来diàn污周围的一切。酿着墨香,一抹淡雅的古韵,浸透了整片天地。

    仿佛,笛声悠悠;又仿佛,箫声漫漫……

    金色的阳光伴着水波跳舞,而我,盘xuán在船桨荡起的涟漪中。清chè的水倒映着斑驳的屋,悠悠地流,没有喧xiāo;慢慢地淌,没有湍急。

  • 2、根据要求作文。

    人间有太多美景,有人说,春天一片生机蛊然,那是最美的;有人说,夏季荷花盛开时是最美的;有人说,秋天枫叶散落一地最美;也有人说,冬季一片纯白的景象最美;还有人说,四季美景都不如人间的真情美。请以《不该错过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⑴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⑶字数不少于500字;⑷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⑸不得抄袭。

  • 3、课外文言文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孔子,孔子亦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1)、请根据语境帮助小语和小文选择合适的敬辞和谦辞并解释加点字。

    小语:“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标准,法则④效法,仿效。“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小文你有何见解。

    小文:依我(A.拙见   B.高见),“法”的意思是。(只写序号)

    (2)、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从下列A-F中选出正确的三处(   )

    袁 公 问 曰A贤 家 君B在 太 丘C远D近 称 之E何所F履 行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 阑干楼阁帘拢 , 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②帘拢(lónɡ):带帘子的窗户。③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本曲通过暖日、等意象展示了一幅风和日丽、春意蛊然的美丽画面。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它和《天净沙·春》中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天(节选) 李娟

    山里有片林子烧起来了。每年秋天的时候,总会发生那么一两次火灾。大概是因为森林的渴望太巨大太强烈了吧?当它经过如此繁盛的夏季后,前来迎接的却是秋天——消沉和寂静的秋天。于是它就燃烧了。

    我一般会去河边树林里的那片草地上拔草,拔蒲公英、野苜什么的。秋天的河水最蓝、水量最小。水位远远地从河岸退下去,可以看到白桦树的根部积满落叶。那些树根优美复杂地盘绕着,高高地裸出地面,里面是不是有迷宫?

    树林里地势倾斜,低处东一个西一个到处泊着大大小小的池塘。池塘里水很清,不是很深。里面鱼很多,但都是那种细细碎碎、永远也长不大的小鱼苗。它们一群一群精灵一样整齐而迅疾地掠过,又突然像接到命令似的,全部倏然静止,历历清晰地排列在一处,头朝着同一个方向。

    水边簇生着漂亮的水草。这种水草没有旁逸斜出的枝子,一束束纤细地整齐干净地扎在水中。总觉得那更应该是刺绣出来的事物,说不出的精致、雕琢。

    A.漂浮在水面的落叶,就好像静止在空气中央一样,还在水底投下了清晰的阴影,阴影四周泛着亮光。

    我发现,水一旦停止下来,就会——怎么说呢,似乎很“轻”了,没有分量似的……静下来的水,干净透明。干净得连水面的倒影都没有,只有投向水底的阴影。水底的草,又深又密,鲜艳碧绿,不蒙灰尘。B.而流动的水——比如离这池塘几十步远的那条喀依尔特河,携着力量,闪耀着明亮的湛蓝,一注一注地翻涌着 , 日夜不息地奔流。

    在一些阴天里,这条河看起来似乎流淌得柔缓一些,颜色看起来也更深更厚了。到了冬天,这条激情的河则会猛地安静下来,波涛翻滚的水面被平平整整地铺上了冰,积着厚厚的雪。于是河两岸的村子一下子连到了一起,孩子们上学也方便多了,可以少绕道好几公里呢。

    在冬天,大桥的桥墩下凿开了一个个大窟窿。清澈的河水冒着浓重的白色水汽,一波一波往上涌。我们都在那里挑水,远远近近的牛们,也稀稀拉拉排成长队,一头一头通过狭窄的雪道向那里走去。那是冬天里唯一能找到水的地方。

    不过现在是秋天。牛羊散在河边,细心地啃食草地。河岸边收割过的麦茬地泛着整齐的金黄,地势起伏动荡。有一块地正在被焚烧,青烟缭绕,烟气荡过来,闻起来是干燥的香气。穿过烟雾走进麦茬地,啄木鸟“笃、笃、笃”的敲击声在高处回荡。抬起头来,麦田四周白桦林的林梢,用雪白和金黄的颜色深入着蓝天。

    在金光灿烂的麦茬地里,一棵高大庄严的西伯利亚云杉笔直地站在秋天的正中央。只有它还葱茏碧绿地停留在夏季之中。大地金黄,远山的山巅已堆起了银白的积雪。我一个人在河边走,想的却总是那些尚未发生的事情。其实秋天不是秋天,秋天是夏天努力地想要停止下来的那段时光吧?

    (选自李娟《这世间所有的白》,有删改)

    (1)、初读文本后,小语选取文中出现的景物进行梳理,请你将下表补充完整。

    景物

    白桦树根

    水边水草

    静止的水

    麦地云杉

    特征

    优美、盘绕、裸露

    干净、透明

    有力、湛蓝、翻涌

    (2)、小文准备朗读这篇文章,请在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帮小文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设计理由。(提示: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语速等角度进行设计,至少选择两个角度)

    我选句,朗读设计:

    (3)、写景的文字可以从很多角度欣赏,比如用词、修辞手法、感官描写、写作手法(情景交融、正侧面结合等),请你从甲乙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以上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来赏析句子。

    甲:里面鱼很多,但都是那种细细碎碎、永远也长不大的小鱼苗。它们一群一群精灵一样整齐而迅疾地掠过,又突然像接到命令似的,全部倏然静止,历历清晰地排列在一处,头朝着同一个方向。

    乙:有一块地正在被焚烧,青烟缭绕,烟气荡过来,闻起来是干燥的香气。穿过烟雾走进麦茬地,啄木鸟“笃、笃、笃”的敲击声在高处回荡。

    我选句,赏析:

    (4)、有人评价李娟:“她刻画的不仅是一组有关新疆的异域风情,她刻画的是内心的牧歌(牧歌的意思是牧童、牧人唱的歌谣,这里指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结合选文,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几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说说写作能力

    材料一:

    在语文这个学科中,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听、说、读、写。在这四个方面中,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是写作。作文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思想深浅等,所以作文的分值一直在语文试卷中占很大的比重。写作,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材料二:

    在微观面上,作文占据语文试卷的小半壁江山,一般100分的试卷,作文占30分;120分的试卷,作文占50分;150分的试卷,作文占60分。要想在语文这个科目取得优异的成绩,作文写得不好,那么你离优秀差得可不是一般远!相反,如果一个学生作文写得好,那么他的语文成绩一般不会差,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规律。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也很容易解释。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般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字词句段都不会有什么问题,试卷的基础题都是考字词句段。而且语文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成绩。

    在中观层面上,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两者有着密切关系。一个喜欢阅读的学生不一定会喜欢写作,但一个喜欢写作的学生一定喜欢阅读。写作能力能够促进阅读能力,当然阅读能力也能促进写作能力,虽然有时不能成正比关系。

    在宏观层面上,写作和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写作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个学生要想写得清楚就必须想得清楚;要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写得生动有趣,那么必须富有合理的想象力。所以一个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

    材料三:

    某地区写作相关数据调查

    人群

    写作态度端正

    具备写作能力

    写作结果

    中学生

    20%

    18%

    15%

    成年人

    11%

    10%

    9%

    写作者

    92%

    91%

    90%

    材料四:

    目前看来,学生的写作在某些方面明显存在短板:生搬硬套、东拼西凑、复制粘贴了事;或者是内容不够形式来凑,修辞堆砌,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有些甚至连基本的文辞通畅都达不到。而且当今广义上的写作也有不容乐观之处。写不好一张请假条、做不好一份会议记录,并非只是笑谈;书面表达中夹杂大量网络语言,不顾文体与语境地肆意生造语言、游戏语言,在今天的成人写作中也相当典型;当代文学出版物中,写作注水、文笔拙劣、语言粗俗化现象更是一度受到读者诟病。

    试想,如果工作后的成年人,能够将相关的写作项目做得非常到位,是不是非常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1)、阅读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写不好作文,离优秀的成绩会差一点距离。 B、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多了,写作水平一定能够提高。 C、无论是中学生还是成年人,写作能力都不容乐观,都需要端正写作态度。 D、从狭义上的写作来看,很多人写不好一张请假条、做不好一份会议记录。
    (2)、阅读材料,简要概括出写作的重要性。 
    (3)、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你自己的经验,说说怎样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 7、名著阅读
    (1)、小语在阅读《朝花夕拾》后,以“迅哥儿”为网名,为童年鲁迅做了一个朋友圈。

    迅哥儿

    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父亲:迅哥儿,《三哼经》给你买来了,还不错吧!

    寿镜吾先生:这书可不好,什么“刑天”“帝江”,不就是“怪哉”之流么?!

    长妈妈:还是回去背《鉴略》吧!

    你发现,小语做朋友圈的时候,把两个人物的评论给弄错了。请给小语写一段话,把错误指出来,并结合《朝花夕拾》相关篇目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说明理由。

    (2)、以“鲁迅”为网名,成年鲁迅可能会发一条什么内容的朋友圈?请从《朝花夕拾》中选择一篇,结合篇目内容与写作目的构思。
  • 8、小语摘录了几个不确定意思的文言字词,请帮助她解释加点字词。
    (1)、未若柳絮风起
    (2)、俄而雪
    (3)、待君久不至,已
    (4)、元方入门不
  • 9、小语从手法和意象两个角度归类古诗,帮助记忆。根据她的整理,在横线处,默写古诗文名句。

    古诗整理单

    手法

    对偶

    ,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景物组合

    ,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意象

    ⑤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⑦。(王湾《次北固山下》)

  • 10、【多积累】

    四季之雨各有韵味。春雨无声飘落,犹如贵客莅临人间,滋润万物。“小楼一夜听春雨”,淅沥的雨声①托出一室的②静mì , 心便也似有了③落般,陷入柔软的梦里。夏雨寻常,“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久等友人不至,那便在黄晕的光下闲敲棋子,沙沙细雨中亦得④安shì。秋雨凄冷,“巴山夜雨涨秋池”每滴都浸满思念与无言的忧愁。冬雨如泣如诉,与雁声寒气沉沉应和。这雨,这浸润着雨之情思的诗歌,怎能不让人喜爱呢?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烘托(A、hòng  B、hōng)

    ③着落(A、zhuó  B、zháo)

    ②静mì 

    ④安shì

  • 11、一本《山海经》,解除了迅哥对长妈妈的误会;一片菊花寄托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物虽微,事虽小,真意在其中。还有什么触动了你?为什么触动了你?你从中懂得了些什么?

    请以“触动心弦的”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 12、读点诗歌,增添一份韵味。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前两句中(景物)点明了诗人送别友人是在季节。

    (2)、诗中后两句有两处环境描写,找出并分析其有何作用。
  • 13、读点时事,增添一份情怀。

    【材料一】

    ①八十年前的硝烟,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消散,但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站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昭示未来的方向。

    ②在抗日的战场上,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他的坚韧和不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赵一曼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她在就义前留给儿子的绝笔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孩子的牵挂,令人动容;狼牙山五壮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这些英雄们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注】图一 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

    【材料二】

    ①今天(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走进坐落在祖国大地上的红色博物馆、纪念馆,触摸革命文物上留存的英雄的温度,感悟抗日英烈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②文物是活着的历史/是从过往岁月走来的物质和精神遗存/它们承载着14年抗战烽火记忆/那些浸透硝烟的英雄故事/燃起一盏盏不灭的灯火/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选自光明网2025年5月18日 有删改)

    【注】图二 是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傅常出川抗战前给妻儿留下一封家书。由于通讯条件限制,家人等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见傅常归来,以为他已遇难,便将家书刻在灯柜上,以长远流传。家书内容: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

    图三 是英雄左权的抗战题词:坚持华北抗战  左权。

    图四 是英雄吉鸿昌的抗战题词:诸烈士千古  国魂  吉鸿昌题。

    【材料三】

    ①如今,在科技的赋能下,青少年群体正以全新方式激活抗战记忆,让英雄故事连通今昔、直抵人心——借助VR“走进”硝烟弥漫的战壕;利用AI让泛黄老照片重现笑容;抑或沉浸在红色剧本杀中,直面生死攸关的抉择,感受先辈在绝境中不屈抗争的坚韧……

    ②正是这些跨越时代的回响,让历史书上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骤然间有了心跳的温度——原来,战场上的每一次抉择,都曾是一个个血肉之躯在生死关头的真实战栗。有青年网民留言感慨“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他们的伟大;我们随手一翻,就是他们的一生”。

    ③更令人动容的是,缅怀之情正化作年轻人的实际行动,他们正从红色资源的探访者变身为守护者和建设者。

    ④有人参观抗战遗址后,自发成为纪念馆志愿者,用专业讲解传递历史温度;有人录制探馆Vlog、创制红歌RAP,让红色故事“破圈”传播;还有人参与网络宣讲团,用青春语言诠释抗战精神。这些转变生动诠释着:纪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照亮。

    ⑤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缅怀的方式。从云端祭扫到烈士AI数字人,技术正以创新形式重构历史记忆的传承路径。通过中华英烈网、“北京烈士纪念设施电子地图”等“云祭扫”平台,民众可跨越时空界限,在数字纪念馆中献花点烛、书写寄语。

    ⑥当无数年轻人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接续记忆,那些曾在黑暗中擎火前行的先辈,就永远不会真正离开。他们依然活在今天的对话里,活在年轻人心跳的共振中,活在时代的光亮里。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5年4月4日,有删改)

    (1)、图一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分析标识的构图要素(“构图要素”指的是组成一幅画面或场景的基本元素,即“画里有什么”和“它们是怎么摆放的”),并说明其寓意。
    (2)、小杨准备宣讲英雄事迹,想修改材料一中的画线句子作为素材,请帮他完成。

    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之际,孤身周旋日寇,以坚韧不屈彰显民族精神;

    赵一曼,于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之下,坚守革命信仰,用绝笔书信倾诉家国深情;

    狼牙山五壮士,

    (3)、班级召开“如何纪念抗日英雄”的讨论活动,请你帮助完成对话。

    小语:我们可以开展“抗日英雄故事会活动”,在故事中感受英雄们的抗战精神。

    小文:我们还可以去纪念馆、博物馆,触摸革命文物上留存的英雄的温度,感悟抗日英烈们爱国情怀,比如①。(从材料二的三幅图中任选一个举例)

    小杨:传统的纪念方式当然是很好,我们还可以开展融合数字技术的一些纪念活动,如②、③ , 体验式、情境化的纪念方式,能让往昔岁月很直观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小语:是啊!抗战记忆的传播形式或许不同,但铭记的本质未曾改变。

  • 14、读点美文,增添一份感悟。

    不可战胜的夏天

    李晨

    ①我对故乡的记忆,全部是关于夏天的。

    ②那是淮北平原上的一个古老而又普通的村庄。虽然说那时候是穷年月,但故乡之夏给我的记忆是丰盛的。那里有我平时不知道的世界,目光所及,琳琅满目。我几乎在用其他所有的时间渴盼夏天的到来。我就知道,在我暑假抵达前,它们用整个春天、初夏为我备好了一切。

    ③以往父亲带我们回老家,汽车转火车,再加徒步,要花上一整天。伴着傍晚的蝉鸣,天擦黑的时候我们到了。我一回到老家就全然顾不得斯文,迫切地等待“沉陷”。我知道狂欢季开始了,按捺不住开始欢心地盘算着晚上在哪个露天的地方睡,那是第一项在自由天地的体验。

    ④夏天村里人多半在屋外过夜,除了老人、妇女。木架子撑起的绳编床,篾席往上一放,清凉又透气;或者干脆铺在地上,平整宽敞的打麦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睡,蚊子不多的夜里,被单也不用盖。

    ⑤星空下,夏虫声浅,我蜷缩在故园的怀里。啊,这幸福无边的夜!

    ⑥直至次日,幸福地被太阳晒到屁股。于是起身,篾席上常会留有人形。人睡的地方是干燥的,其他地方已经微湿。原来,一夜酣眠,竟有夜露涂抹了身体。

    ⑦白天,我跟伙伴们无休止地嬉游。父亲因为要帮着家里做农活,无暇他顾,所以我除了偶尔写作业,其余时间都在疯玩。草堆、粮垛、牛棚,还有蒙着眼睛的驴子不停地在磨坊里转圈……这都是我们的欢场。

    ⑧夏天雨也不少,一场雨过后,会有好几天都要踩泥巴地。我开始时并不习惯,觉得泥巴会滑得脚心痒痒,后来越来越觉得有趣,特别是脚掌踩下去的时候,软泥浆会从脚趾之间柔柔地往上钻,跟现代人形容巧克力的口感类似,那也是一种连着心的滑爽。

    ⑨饿了,有的是吃的,树上的果子,地里的瓜,信手摘来。蝉蛹、青蛙、蛐蛐都是野味。作为“豪华”回报,我也会带他们去偷爸爸带回来的装在铁盒里的饼干或鸡蛋卷,让他们一尝至味。

    ⑩任何一顿饭都可以在几个叔叔家随机解决,青椒、南瓜、豆角,都美味。大铁锅炒菜,满屋子蒸气,和着菜香气、柴火的烟气一起涌出来,漫出灶火屋,从房檐向上流走。灶火余烬里还可以埋上嫩玉米或红薯,饭后出去玩上一圈,肚子有点饿的时候跑回来寻出它们,可作为零食吃。

    ⑪喜乐是有尽头的。夏日接秋,看着村里许多果树从果子红熟到光秃,已经有树叶开始随风落下,我的心情也为之黯然。我知道,要开学了,我要走了。

    ⑫我每天掰着指头计算暑假结束的时间,谨慎期待每一个未曾谋面的美丽明天。还剩四天、三天……直到要离开的当天早上,堂弟们坐在爷爷家的门槛上,看我们收拾行李,去坐他们还没有见过的火车。他们穿着长袖衣服来,纽扣总是扣得不齐,衣服也不干净,好像去年穿完收起来时就没有洗。

    ⑬“等着我,明年再来。”这般孩童的豪言壮语,每年都在说。我知道这是一句临别时客套的废话,他们肯定等我,我也必定再来。

    ⑭可是,终于在某一年,他们没有在原地等我,我也没有再来。我出去闯世界,他们也开始出门打工。

    ⑮后来,每每忆起在老家生活的日子,便觉得那是最好的童年,无以复加。它有不需要证明的强大。

    ⑯加缪说得极是:“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安放了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选自《读者》,有删改)

    (1)、阅读①~⑩段,根据提示,梳理作者对故乡夏天的回忆。

    在露天地方睡觉→→随便在某个叔叔家解决吃饭问题。

    (2)、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等的处理,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哪两个词语可以读重音?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请做朗读设计,并阐明理由。

    我就知道,在我暑假抵达前,它们用整个春天、初夏为我备好了一切。

    ①重音设计:这两个词语应该读重音。

    设计理由:

    ②朗读语气我选择

    A.满怀豪迈  B.充满温情  C.饱含悲伤

    理由:

    (3)、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对下面句子作赏析批注。

    我开始时并不习惯,觉得泥巴会滑得脚心痒痒,后来越来越觉得有趣,特别是脚掌踩下去的时候,软泥浆会从脚趾之间柔柔地往上钻,跟现代人形容巧克力的口感类似,那也是一种连着心的滑爽。(修辞手法的角度)

    (4)、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写到了“我”回老家时的路途境况,这是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伴着傍晚的蝉鸣,天擦黑的时候我们到了。

    (5)、文章标题“不可战胜的夏天”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15、名著阅读小组开展“品朝花·忆鲁迅”主题读书会,请你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小明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补充完整。

    (2)、小亮认为《朝花夕拾》中有许多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平凡且有短处,但又常常闪耀着优秀品格的光辉。请从下面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小亮这句话的理解。

    A.阿长  B.范爱农

    我选:

    我的理解:

  • 1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春三月,同学们游春赏景,女孩子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给春天增添了活力。 B、一号辩手在场上巧舌如簧,咄咄逼人 , 赢得满堂喝彩。 C、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 , 玩起了打雪仗。 D、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 早做安排迎春耕。
  • 1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词名句。

    与你相遇,于那老树之下,于那小桥溪边,初见时你便宽慰我,人生不只有《天净沙·秋思》中“① , 小桥流水人家,②”的凄凉秋景,也不只有李白在月夜“③ , 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惆怅孤单,更有《观沧海》中“水何澹澹,④”和“⑤ , 洪波涌起”的壮阔之景,还有朱自清沐浴着“沾衣欲湿杏花雨,⑥”时内心的憧憬和喜悦。

    与你相离,万般不舍,心中万千思绪,落于笔端,希望如王湾那般“乡书何处达?⑦”云中寄锦书,尽诉衷肠。想象他日与你相会,定当不甚欣喜!不会像马致远在深秋时节感慨的那样“夕阳西下,⑧”,无限悲伤。

  • 18、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轻轻打开语文课本,美丽的四季向我们走来。春天里花团锦簇,____(A.美不胜收   B.美轮美奂),牧童的笛声与轻风流水相应①____;夏季的雨热烈粗②____,万物争先恐后地生长;秋日有“西风瘦马”的寂寥,也有使人静mì③____、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冬天则把终年zhù④____蓄的绿色全献给可爱的水藻。在语文的世界里,一片片天光云影尽收眼底,一股股清泉细流滋润心田。

    (1)、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应

    ②粗

    ③静mì

    ④zhù

  • 19、 按要求作文

    小草的萌发、小鸟的欢唱、小鱼的游动,都是生命的跃动,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真好;母亲的唠叨、父亲的严厉,都是亲情的洋溢,与父母交流的感觉真好;胜利时的分享、跌倒时的扶助,都是友情的体现,感受友情的温馨真好。

    请你以“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 20、文言文阅读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挞[tà]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使吏送令归家。

    【注释】①系:抓。②致:达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世

    (2)、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惊弓之鸟 B、君子何之 C、置之度外 D、久而久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4)、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