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题。

    海面上月光飞舞,好像生出了一片静谧(  )的白桦林。月光下的海似乎变得更加深邃,仿佛要将世界全部shì( )。那粼粼波光,如同梦境般的光影交错,令人沉醉。岸边有人在唱歌,婉转而轻柔的歌声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这歌声似乎在酝酿着更深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诀别的悲伤和分歧(  )的无奈。一片海就是一个世界,这里的每一笔波涛都描绘着生活的起落,每一阵潮声都像极了生命的哀歌,我的思绪也在这海上自由cháng(  )

    (1)、请给加点字注音;画横线的词语根据拼音写汉字。

    静谧(     )         吞shì(     )      分歧(     )       cháng(    )徉

    (2)、下列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那片人迹罕至的荒原中,每一片落叶、每一声风吟都诉说着孤独的故事。 B、金佛山的云海,变幻莫测,气象万千 , 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精美的水墨画中。 C、正如演出前所预料的那样,话剧《哈姆雷特》获得了巨大成功,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D、520多种野生鸟类在秦岭各得其所 , 繁衍生息,它们用婉转的歌声诉说着秦岭的富饶美丽。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先生的拙著我已阅读,真是受益匪浅呀! B、小学毕业时,你送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C、今天来到您的寒舍 , 我很开心,感谢您的盛情款待。 D、李华旅居海外多年,今年春节回国探亲时见到了旧友何川,李华关切地问道:“十多年过去了,令堂身体可还健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如同一场能源革命,正深刻地重塑世界能源版图,引领着行业格局的演变。 B、学校开展消防演练活动,可以增强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师生自护、自救,抵御灾害事故。 C、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D、只要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5)、请按照例句的格式仿写两个句子。

    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如果我是清风,我将吹走世间的尘埃。

  • 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①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鲁迅《藤野先生》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③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我们的一生,总会想起那么一个人,一处景,一件事,一本书……他们鼓舞了我们的精神,引导我们度过艰难的时光,带领我们走向光明。你的生命中一定也有着这样的存在,请以“追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电影《搜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叶蓝秋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被一个记者拍下并传到了网上,从而遭到了网络暴力。最后叶蓝秋公开道歉,从顶楼跳下自杀。直到这时人们才知道,她已经是癌症晚期,拒绝让座只是因为刚刚从医院得知检查结果。

    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大量运用导致“真实”和“谎言”并行传播,新闻的真相往往被掩盖在民众的情绪之中。一些解读、立场、观点、谣言、偏见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这使得事实在舆论场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被边缘化,社交媒体舆论已经取代了事实验证,因为前者可以告诉人们想听的东西,这就导致了“后真相时代”的出现。

    【材料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受众被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作原创的内容。生活中话语权的缺失使得人们在网络上寻求更大的表达空间,再加之网络匿名性,于是网络这一人人平等的发声平台成为人们表达观点的最佳选择。并且随着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人们可以选择看到那些与自己信念、观点、主张、价值观等相近的内容或群体,不过这种信息偏好往往会形成“信息茧房”,导致人们在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时,汲取到的都是与自己相近的声音,很难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或者更多角度去看待一件事。

    在传统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等呈现出来的内容是经过编辑筛选的。而自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对于用户发布的内容在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之前便允许其上传到社交平台。在言论传播初期,没有人会知道此信息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信息最终的走向、数量的巨大、有些人的恶意加工等这些不可控的因素都使得网络的把关能力有限。

    【材料三】古斯塔夫·勒庞说过: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在群体中,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会加深群体意识。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在找到归属的群体后,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就必须遵守群体的规范,这种渴望群体归属的心理给群体中的个体带来了心理压力,迫使其放弃与群体相悖的观点,最终形成“乌合之众”。

    【材料四】看似开放无边界的新媒体时代实际营造的是密不透风的茧房,将人们困在自己的认知舒适区。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要有打破“信息茧房”的自我意识,不沉浸在小圈子的资讯中。要持有批判性思维,在接收各种信息的过程中,心怀警惕而不轻易下判断。

    除了受困于信息迷雾中的普通人,面临严峻挑战的还有新闻工作者。“反转新闻”“舆情反转”反映了信息无比丰富的社交媒体时代真相的稀缺。为一条信息做深度调查的人越来越少,而评论、解构的人越来越多。正如白岩松所说,如今新闻界的一大隐忧是“炒菜的人越来越多,而种地产好粮食的却在减少”。

    (1)、阅读【材料一】,说说“后真相时代”有怎样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在当下社会中轻易就能形成网络暴力的原因。
    (3)、“后真相时代”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应该如何做?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4)、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来看,叶蓝秋不让座这一事件在最开始的报道中就缺少了“何故”这一关键要素。 B、在“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舆论可以让人们看到他们想看到东西。 C、算法推荐技术可以使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在互联网中经常接收到与阅读相关的内容。 D、“乌合之众”指的是只要人们聚集在一起,就会丧失思考能力。
  • 4、文学类文本阅读

    绉纱馄饨

    ①北京普通人家。一般爱吃饺子,吃馄饨少。我第一次吃馄饨,是上初中之后,和同学一起在珠市口路北一家饭馆里;饭馆紧靠清华浴池,对面是开明老戏园,那时已改名叫珠市口电影院。我们就是晚上看完电影,到这里每人吃了一碗馄饨。

    ②这是家小店,夜宵专卖馄饨。比起饺子,馄饨皮很薄,但馅儿很少,让人觉得馄饨是样子货,还是馅儿大肉多的饺子吃起来更痛快。

    ③这样的印象被打破,是吃到了我们大院里梁太太包的馄饨之后。梁太太一家是江苏人,梁太太包的馄饨,在我们大院是出了名的。我很小的时候,就听院里街坊议论过梁太太的馄饨,说她做的馄饨皮,加了淀粉和鸡蛋,薄得如纸似纱,对着太阳或灯看,透亮。而且,馄饨皮捏出来的皱褶,呈花纹状,一个小小的馄饨,简直像一朵朵盛开的花,不吃,光是看,就让人赏心悦目,像艺术品。

    ④梁太太自己说,这种馄饨,在她家乡几乎每个人家都会包,人们称作绉纱馄饨。我从来没见过梁太太包的这样美轮美奂的馄饨。都是听街坊们这样说,只有想象而已。心里想,梁家有钱,自然吃的要比一般人家讲究得多。

    ⑤那时候,梁太太很年轻,她的女儿只有四五岁,比我小两岁。梁先生在银行上班,梁太太不工作,在家里相夫教女。据说,梁先生最爱吃馄饨,所以梁太太才常常要包馄饨。特别是梁先生加夜班的时候,梁太太的馄饨更是必不可少。每次梁先生吃馄饨的时候,她女儿跟着吃,也爱吃得不得了。绉纱馄饨,成了她家经常上演的精彩保留节目。

    ⑥读高一的一个秋天,学校组织下乡劳动,我突然拉稀不止,高烧不退。同学赶着一辆驴车,连夜把我从郊区乡间送回北京。在医院里打完针吃了药,回到家之后,一连几天,烧还是不退,浑身虚弱,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没有一点儿胃口。母亲吓坏了,和街坊们说,想求得什么法子,可以让我吃下东西。人是铁饭是钢,不吃东西,这病怎么好啊!母亲念叻着。街坊们好心出了许多主意。

    ⑦这天晚上,梁太太来到我家,手里端着一个小钢精锅,打并一着,满满一锅馄饨。梁太太对母亲说:“给孩子尝尝,我特意在汤里点了些醋。加了几片西红柿,开胃的,看看孩子能不能吃一些?”母亲谢过梁太太,转身找大碗,想把馄饨倒进碗里,好把钢精锅还给梁太太。梁太太摆手说:“不急。不急,来回一折腾,凉了就不好吃了。”说着,轻轻转身离去。

    ⑧母亲用一个小碗盛了几个馄饨,留了一些汤,递给我。我迷迷糊糊地吃了一个,别说,还真的很好吃,坦率地说,比母亲包的饺子要好吃,馅儿里有虾仁,是吃得出来的,还有什么东西,我就不懂了。总之,很鲜,很香。我喝了一口汤,更鲜,里面不仅放了醋,还有白胡椒粉,真的特别开胃,竟然让我几口就把这碗汤都喝光了。

    ⑨母亲很高兴,端来锅。又给我盛了一碗。我望了一眼锅里,西红柿的红,紫菜的紫,香菜的绿,汤的白,再加上皮薄如纸皱褶似花的馄饨里肉馅的粉嘟嘟颜色,交错在一起,好看得像一幅水墨画——那是满盘饺子没有的色彩和模样。

    ⑩病好之后,我还在想梁太太的馄饨,不禁笑自己馋。心想,绉纱馄饨,这个名字取得真是好听。母亲包的饺子,有时也会在饺子皮上捏出一圈圈的小皱褶,我们叫做花边饺子或麦穗饺子,但总觉得没有绉纱馄饨好听。

    ⑪那时候,梁太太不到四十,显得很年轻。她女儿刚上初二,虽然和我不在同一所学校,毕竟在大院里一起长大,彼此朋友一样很熟悉。现在想想,有些遗憾的是,再也没有吃过梁太太的绉纱馄饨。

    ⑫1968年夏天,我去北大荒。冬天,梁太太的女儿到山西插队,和我家只剩下了老两口一样,她家也剩下了梁太太和梁先生相依为命。

    ⑬六年过后,我从北大荒调回北京当老师,是大院里插队那一拨孩子里最早回来的。梁太太见到我。很有些羡慕。我知道,她女儿还在山西农村。

    ⑭回北京一年半之后,我搬家离开大院,临别前一天下午,我去看望梁太太,发现她苍老了许多。算一算,那时候,她应该才五十来岁。我去她家,主要是安慰她,知青返城的大潮已经开始了,她女儿回北京是早晚的事。她坐在那里,痴呆呆地望着我。半天没有说话。我要出门的时候,她才忽然站起来对我说:“晚上到我家吃晚饭吧,我给你包绉纱馄饨。”

    ⑮晚上,我去她家,她并没有包绉纱馄饨,神情恍惚,忘记了馄饨的事。

    ⑯事过好几年之后,我听老街坊讲,那时候,她女儿已经在山西嫁给当地农民两年多了。

    (选自肖复兴《正是橙黄橘绿时》)

    (1)、阅读全文,以“我”的视角补全事件。

    ①上初中第一次吃馄饨,觉得不如饺子好吃→②→③高中生病吃到梁太太送来的绉纱馄饨,觉得非常好吃→④→⑤临别前被邀请吃绉纱馄饨,去了发现梁太太忘记馄饨的事→⑥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句子。

    ①梁太太摆手说:“不急,不急,来回一折腾凉了就不好吃了。”说着,轻轻转身离去。(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

    ②我望了一眼锅里,西红柿的红,紫菜的紫,香菜的绿,汤的白,再加上皮薄如纸皱褶似花的馄饨里内馅的粉嘟嘟颜色,交错在一起,好看得像一幅水墨画,是满盘饺子没有的色彩和模样。(请自选角度分析)

    (3)、作者在记叙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请找出文中叙议结合的一处语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作用。
    (4)、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以“绉纱馄饨”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5)、本篇文章记叙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和一顿常见的馄饨,但是为何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呢?请结合助读资料分享你的观点。

    【资料一】

    《绉纱馄饨》是肖复兴散文集《正是橙黄橘绿时》第一章“总有一些瞬间温暖远去的曾经”的第一篇文章。文人正是喜欢把对吃食的感情写进文章里,夹杂着或喜或悲的情愫。那是他们人生轨迹上的一抹颜色,错过的就错过了,录诸文字的定格成一帧胶片,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代人的零星记忆。

    【资料二】

    “正是橙黄橘绿时”,出自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做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赠给好友的诗歌,寄托了作者对好友的勉励,也抒发了自己积极的向往。人们的青春易逝,但总会留下些美好的心得。肖复兴取全诗的最后一句作为书名,正是取着美好的寓意。他的这本《正是橙黄橘绿时》一书,采撷过去生活中那些闪光的碎片,让它们在记忆的熔炉中发酵,酿成这一杯杯琼浆,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儋耳夜书

    苏轼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①儋耳:今海南省儋县,文章写于他谪居儋耳第三年。②屠酤:屠,屠户;酤,卖酒者;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③韩退之: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予欣然从之 B、竹柏影也        自笑也 C、归舍已三鼓矣    齐人三鼓 D、中掩关熟寝      屋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一篇游记,开头在点明事件时间后,即写月色,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如“入户”二字,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心境,主动来与他做伴。 B、乙文的写作目的虽不在刻画人物,但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如“步”字如见一行老书生消闲的步履。 C、甲乙两文都写苏轼与友人夜游,但是地点却不一样,甲文囿于庭院,乙文穿街过巷,深入市井。这与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D、甲乙两文虽都字数寥寥,但却都以生动的笔触为读者描写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月夜,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4)、结合内容和创作背景,简要分析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6、山水传情,古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篇章。下面是小组同学围绕“山川之美”整理的表格,请完善。

    自然之美,一直为文人雅士所赞颂。“几处早莺争暖树,”是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生机之美;“”,是崔颢登楼远眺的江景之美;“树树皆秋色,”是王绩眼中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 , 猿鸟乱鸣;。”是陶弘景笔下晨昏的山水变换之美;“山随平野尽,。”是李白眼中水天相接的雄浑之美。

    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面对春日佳景,《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攀条折其荣,”委婉地道出了女子独赏佳景,惹动思念之情;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了“岂不罹凝寒?”的赞叹。

  • 7、 班级将开展“人无信不立”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小组成员收集了一则关于“诚信模范”主题的新闻,请你为其添加一个标题。(不超过25字)

    2023年3月28日晚,重庆广电大厦演播厅里座无虚席,巫山县官渡镇双月村村民刘绪海因身残志坚,十年坚守偿还巨额债务,用实际行动书写信义之道,被授予2022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称号。

    1994年,刘绪海因车祸失去右手,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努力发展产业致富。后因砖厂生意失败,负债达上百万元。面对突如其来的负债,刘绪海始终坚守诚信努力还债。2015年,他自筹资金种植脆李,一人完成开垦、种植、管护,成了远近闻名的脆李种植专家。2020年,历尽艰难还清债务的他还带动更多残疾人脱贫致富。他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种植的脆李获“全国优质李银奖”,脆李园获评“全国基层农机科技示范基地”。

    (2)、你们小组准备对刘绪海进行“诚信模范进校园”主题采访,请你完成采访提纲

    采访时间

    11月15日

    采访地点

    校园内

    采访目的

    采访对象

    刘绪海

    采访问题

    ①请问您对被授予2022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的称号有什么感想?

    (3)、你的同桌小王经常借他人物品不归还,有时甚至偷偷据为己有,请你劝说他改正这个坏习惯。为了让劝说更有说服力,请你至少引用一则有关“诚信”的名言。
  • 8、山河无恙,烟火寻常,源于无数革命英雄的无私奉献,让我们重温峥嵘岁月,重拾红色记忆,共同阅读经典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1)、细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也是一部写作精良的报告文学。 B、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C、毛泽东曾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分别是《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 D、在斯诺的笔下,他“身材魁梧,像老虎一样强悍,从不知疲倦,不看重钱财——除了马”,这个人物是贺龙。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向全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以下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图,请结合路线图中的事件具体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 9、积累与运用

    秋风送爽,岁物丰成。祖国伟业,重庆奋进。

    75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白手起家 , 从生活迫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种种功绩早已juān刻在民族历史的丰碑上( )75年,重庆把山水险势变成四通八达,让内陆腹地走到开放前沿,交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分答卷,彰显了巴渝儿女的壮志豪情( )回顾新中国的巨变,民族复兴的声音振聋发聩 , 城市发展的势头锐不可dāng。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放眼神州,活力满满、眼花缭乱的中国,是人生出彩( )梦想成真的广阔舞台,中华民族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奋进的姿态阔步前行;巴渝儿女____,____。

    (1)、根据要求写出正确的字音、字形

    迫        juān刻        锐不可dāng        振聋发

    (2)、文段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白手起家 B、彰显 C、振聋发聩 D、眼花缭乱
    (3)、文中四处标点符号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4)、根据新闻内容,仿照划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一句话。

    中华民族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以奋进的姿态阔步前行;

    巴渝儿女

  • 10、以下两题,选做一道。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 不得抄袭;④书写工整,整洁清晰。

    ⑴大海波涛汹涌、气势磅碑,曹操踌躇满志;江潮平风正、宏伟壮观,王湾思乡情切;春天小草初长,如婴孩,百花争艳,似小姑娘,力大无穷,如健壮的青年,朱自清信心满满;济南的冬天,山似摇篮,天、水如水晶,温暖舒适,老舍内心安宁……这些景观既是公众的,也是自我的,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中一定存在让你最有感触、最难以忘怀的风景。

    请你以“我眼中的  ▲   ”为题目,完成一篇写景的作文,抒发你对它的独特情感。

    ⑵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

    请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

  • 11、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题。

    朋友老卢

    ①第一次上老卢家走访时,老卢窝着身子懒洋洋地躺在破沙发上,一点都没有起身迎接的意思。

    ②其实老卢不老,不过四十出头。老卢的石匠手艺在村里很有用武之地,年头到年尾基本没得空闲,日子原本也过得有滋有味的。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老卢干活儿时不小心从屋顶滑落,伤了脊椎,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这上有老下有小的,成了贫困户一点也不奇怪。听村干部说,老卢原本性格挺好的,乡里乡亲相处得不错,伤了以后就变了,整天待在家里,不跟人说话,冷得像块冰。摊上老卢这样的贫困户,我还是有些嘀咕的。不过我想,只要我真心对他好,就算是块冰,也能够慢慢融化。

    ③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经常去老卢家,有时带些油、米、水果、慰问金,有时空着手,老卢一律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跟我说不了三句话。不过,老卢家人倒是对我挺热情的。

    ④然而,有两件事让我有些生气。

    ⑤先说第一件事。贫困户家门口都要钉一张连心卡,金属的,上面写着贫困户和帮扶干部的姓名及联系电话。钉的时候,老卢倒也没阻拦,只在一旁木然看着。然而,当我再次走访时,连心卡没了踪影。问老卢,老卢爱搭不理地说,不知道,你又没叫我守着。没办法,只得又去领了一张来重新钉上。可这次更绝,当我走访完下一户路经老卢家时,新钉的连心卡又不翼而飞了。将老卢儿子叫过一旁细问,却是老卢撬下来给扔了。责问老卢,老卢依旧冷冰冰的,说:“咋不钉你家门口?”对此,我也无奈,就算再钉上去,也得被老卢撬了。

    ⑥还有件事。老卢因干不了体力活儿,我便介绍老卢去我朋友厂里当门卫,老卢答应得很爽快,我当即给朋友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我说,上次跟你说的,我帮扶的贫困户到你厂里当门卫……才说这么一句,老卢就黑着脸打断了我,冷冷地说,别说了,我不去。弄得我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卢哪根神经突然短路了。然后是好说歹说的,可老卢油盐不浸,说多了,一句要去你自己去,然后不再理我。

    ⑦这事以后,我对老卢便失去了信心,虽然依旧每周一次上户走访,或送慰问品慰问金,或帮着打扫卫生,或什么也不干,例行公事。都说帮扶干部要和贫困户攀亲戚交朋友,我自认为也算是尽心尽力了,可老卢从来没给过我好脸色。有一次,我还买了些鱼肉准备跟老卢一家吃一餐连心饭,可老卢拉长着脸硬是没给我做,弄得我灰头土脸的。

    ⑧当然,老卢也从来没有麻烦过我。因此,当有一天我正在县里上班,接到了老卢电话,我心情格外好,估计是老卢终于有事主动找我帮忙了。电话里老卢支支吾吾,我听了半天才听明白,原来老卢去市里办事,遭了小偷,已是身无分文。这事倒也好办,找个市里的朋友,安排老卢吃个饭,然后买张车票送上车便成。

    ⑨很简单一件事。然而,第二天上午,老卢突然出现在我办公室,进门便很诚恳地向我道谢,多少让我有些意外。更让我意外的是,老卢竟然跟我聊天,且聊得不亦乐乎。聊着聊着,我突然想起件事来,便问老卢,三年下来,虽然没帮什么大忙,但送温暖的事做了不少,自掏腰包也好几千块,可老卢你却从来没说过半个谢字,这次不过是举手之劳,怎么还登门致谢呢?老卢突然有些腼腆,一会儿才说,你那朋友跟我说,你跟他说,我是你朋友,让他招待好了。

    ⑩这怎么了?我有些恍惚。老卢抬头看着我,一字一顿地说,你说我是你朋友,没说我是贫困户。

    ⑪我心里一阵震动,不由得握住老卢的手,眼睛竟然有些湿润……

    (1)、根据文章内容,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情节内容

    表神态的关键词

    老卢的心情

    木然、爱搭不理

    不高兴

    不去当门卫

    生气

    拉长着脸

    内心排斥

    登门致谢

    腼腆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卢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老卢)整天待在家里,不跟人说话,冷得像块冰。

    (4)、结尾写道:“我心里一阵震动。”请将此刻“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5)、这篇文章以帮扶干部“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12、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题。

    江南的春天

    陈荣力

    ①持续的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 

    ②其实,人们对每个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记得第一次剧烈感到春天扑面而来的,是四十余年前的那个三月。那时我上班途中要穿过一大片江南的田野 , 许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往日,对江南乡村的这般景致我多是熟视无睹。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仲春稻秧鹅黄半绿的时机,那蛙鸣如暴雨骤落、万锅齐沸的蛙鸣,几乎来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沟渠、每一滩泥洼、甚至每一缕目光和呼吸。虽然脚步近处蛙声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声层层裹挟,迭迭淹没。清晨的阳光照在秧苗上,连着那铺天盖地的蛙鸣,整个田野都恍如一层嫩绿的薄毯绒绒起伏,软软沉浮。

       ③阳光、蛙鸣、绿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岁的生命里烙下华美的印记,定格成湿漉漉的底片。而那铺天盖地的蛙鸣声,如春天的唱歌和宣言,是如此的鲜亮、如此的蓬勃。声音——春天的声音,也成为我真切认知春天的第一个关键词。 

       ④又一次为春天所震撼是几年后的一个下午,我骑车到一个海涂农场送货。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经过二十多年肩挑车推,那时我老家已围起了近三十万亩的土地,春种油菜,秋收棉花堪称浙东的“北大仓”。那天当我吃力地将车蹬上海塘,不经意抬起头,刹那间,我被深深地震慑了。那是一幅怎样宏伟、浩大的画卷啊!但见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转眼间那金黄就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金色的骇浪了……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⑤都说江南的春天多是小家碧玉的纤丽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过江南的田野上几万亩油菜花连天接云、大气怒放的春天,那么我信任你确定会为这种说法感到羞愧的。

    ⑥色彩作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个关键词,让我对江南春天的瑰丽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它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华丽、完美的春天从来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杰作。 气象物候的驱使,加上人类的劳作,两者的和谐、互动、美美与共,才构筑成春天瑰丽雄奇的画图,而且永葆天人合一的生机和蓬勃。

    ⑦春天是缤纷烂漫的代名词。然而,这缤纷烂漫又何止是自然界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摄录和写真。三年前,映山红开满山岗的季节,我到山区的一所小学探望“结对”几年的一位女孩。内向和不善言辞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对“结对”的那些孩子来说,这一特征似乎更为明显,和我“结对”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当我正要与女孩告别时,刚刚还站在身边的女孩突然不见了。老师让同学寻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师告别怏快怏离开。不料我刚走到校门口,女孩气喘吁吁地从后面追了上来。她递上一捧开得正旺的映山红。“我刚到学校后面山上采来的,送给叔叔。”她一脸通红,就像做了一件错事。刹那间,我的眼眶有点潮湿。一路上我特别小心地捧着那捧映山红,因为我知道——每个春天都各不同,但我捧着的分明是最美的春光

    ⑧此刻,久违的太阳正洒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紫薇已绽起了浅浅的嫩芽。虽然持续阴雨让江南的春天有点姗姗来迟,但我相信你已看见江南的春天了,说不定你看到的这个春天,还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呢!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描写细腻,语言优美,那风景,那人物,无不洋溢着动人的光彩。 B、第五段感到羞愧的原因是人们沉醉于秀丽而精致的江南的春天。 C、第七段加点词“捧”,写出动作之小心,表现我对映山红的珍视。 D、文章以赞美江南的春天作为线索,思路很清晰,抒情色彩十分浓厚。
    (2)、文章续写了“我”三次感知春天的经历,请结合文章内容,根据示例进行概括补充。

    第一次:① , 感知到春天的声音。

    第二次:我看到几万亩金黄的油菜花,②

    第三次,“我”捧着女孩为“我”采摘的映山红,③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而那天早上当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时,一阵近乎沸腾的蛙鸣声如波涛一般向我卷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田畴之上,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的连天接云,浓烈的让人窒息的金黄。(赏析加点词语)

    (4)、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写往日“我”对江南乡村的景致熟视无睹?请简要分析。
    (5)、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捧着的就是“最美的春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咏雪》)

    【乙】

    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 , 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关他族!必欲加诛,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 , 乃不害涛。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六》,有删改)

    【注】①及:等到。②孙恩:原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后聚众作乱,四处攻州破府。③举厝自若:指言行举动如常。举厝亦作“举措”。④既:已经。⑤手:亲手。

    (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根据组词法,在文中指“儿子和女儿”。 B、【甲】文“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拟”,以成语“无可比拟”来印证,可知其意为“相比” C、【甲】文“白雪纷纷何所似?”和【乙】文“事在王门,何关他族”中的“何”,都是“什么”的意思。 D、【乙】文“为之改容”中的“容”,在字典中解释为:①容纳;②容许,许可;③神色,脸色。结合语境,此处应译为“神色,脸色”。
    (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一家人雪天聚会谈论文章义理,看似简略概述,却能让人感受到古代士族家庭融洽温馨、风致儒雅的氛围。 B、【甲】文写谢安时,从正面入手,由“欣然”到“大笑乐”,相映成趣,展现了他作为长辈的严厉。 C、【乙】文划线句的朗读节类应为“方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 D、【乙】文孙恩为人歹毒暴虐,是谢道韫的言行让他改容相待,没有杀害刘涛。
    (4)、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具体分析谢道韫的形象特点。(不少于两点)
  • 14、古诗文积累

    走进语文的世界,我们与先贤哲人跨越时空沟通。我们和李白秋夜行船,“ 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月歌》),眼前是月映清江的美景;我们与李益登楼闻笛,“ , 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感受戍边将士绵绵不绝的乡愁;我们同曹孟德登临碣石山,欣赏“日月之行,”(《观沧海》)的美景,感受大海吞吐日月、包罗万象的辽阔;我们和李白共同遥望明月,寄去我们对王昌龄的情谊,“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们和杜甫共同行走江南,“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与李龟年不期而遇;我们穿越到春秋末期和孔子重逢,“ , 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古人们的智慧思考(《论语》十二章);我们随王湾行舟北固山,观旭日东升,候春日来临,从“”(《次北固山下》)中感悟生活的哲理;我们陪马致远漫步苍茫古道,在傍晚的霞光中咀嚼着“”(《天净沙·秋思》)这种思乡的苦涩。

  • 15、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1)班将在本周五下午三点在教室里开展“交友之道”专题交流会。请你协助各个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1)、小语被分到了策划组,了丰富活动内容,请仿照示例,帮助她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情同手足”故事分享会

    (2)、小枫被分到了资料收集组,请帮她完成相关任务。

    我搜集到一些关于友情的诗句,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来十分感动。

    我也搜集到了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①。”让我受益匪浅。

    (3)、小叶被分到了嘉宾邀请组,请你以小叶的身份用电话形式邀请政教处王主任来担任本次活动的嘉宾。
  • 16、名著阅读。
    (1)、小艾根据鲁迅的成长阶段,梳理了《朝花夕拾》整本书的内容。下列选项中,对空缺部分的补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藤野先生》        ②《五猖会》          ③《琐记》 B、①《五猖会》            ②《琐记》              ③《藤野先生》 C、①《琐记》            ②《藤野先生》           ③《五猖会》 D、①《五猖会》           ②《藤野先生》          ③《琐记》
    (2)、读完《朝花夕拾》,你可能会联想到:怀念童年美好生活、批判封建旧制度和旧传统、思考和剖析人性、关注民族觉醒……请从中任选两个 , 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 17、积累与运用

    如果你在秋天,来到重庆开州……

    你会偶遇秋日的汉丰湖,它静谧得仿佛能听见每一缕风的呢喃。湖里的荷叶不再像夏日般精神抖 , 而是被qī(   )冷的秋风染上黄晕,仿佛是特意造访这个季节的沉默诗人。

    倘若你从未去过举子园,或许,你会以为那是一个在岁月长河中已然沉寂的老者,静默的木门,低垂的屋yán(   ),它们在对历史的应中绽放出崭新光彩。

    直到你真的走进——徘在银杏树下,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不能错过艺术楼前的柿子树。在每一个如约而至的秋天,它们都喜出望外地迎来期待中的丰收。柿子树上的鸟儿,也在枝头呼朋引伴 , 烂màn(   )地歌唱着秋天的旋律。

    (1)、请给加点字注音。

    (   )         徘(   )           应(   )

    (2)、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qī(   )冷          屋yán(   )        烂màn(   )

    (3)、文中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静谧 B、造访 C、喜出望外 D、呼朋引伴
    (4)、下列句子按语序先后排列,最连贯的一组是(   )

    ①这金黄不耀眼,也不招摇,只是极干净地灿烂着,寻常地预告着又一冬的到来,

    ②寒风骤起,几片扇儿徐徐坠下,便这样安静地躺在了草丛中、小路上,各有归依,

    ③不由得抬起头端详起这一株银杏来,

    ④这才注意到满地亦是这柔和的金黄,如同一条地毯,叫人不忍踏足。

    ⑤树梢高耸,几入云天,满树的金黄优雅地擦过项家书院的屋脊,径直蔓延到综合楼顶层的窗前,

    A、③⑤①②④ B、③⑤②①④ C、②①④③⑤ D、②①③⑤④
    (5)、诗歌经常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感情。阅读下面的小诗,请你续写一小节,句式不限。

    秋天的童话

    秋天的太阳                       秋天的雨水                    是一个微波炉                       是熊打翻的一锅蜂蜜         树叶被烤得又香又脆           柿子被裹上了浓浓的糖衣     

  • 18、下面两个文题,选择其中一个完成。

    ⑴史铁生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给他带来生命的启发;小鲁迅父亲的“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严厉让他缺失了不少童年的乐趣。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有没有那么一句话。触动了你的情思?

    请以“那一句话令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

    ⑵在读书月活动中,老师推荐大家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但你的同桌小津认为经典文学作品晦涩难懂,而网络文学生动有趣,他更愿意读网络文学。

    请你写一封信,劝说小津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注意书信格式。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

  • 19、阅读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几年,Citywalk开始成为年轻人的“新宠”。“Citywalk”也被称为“城市漫步”,有说法认为它从“伦敦漫步”而来,除了随意散步之外,也会有专门的领队设计或探索特色线路、历史人文经典路线、影视剧同款打卡地、特色美食集合等。年轻人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深入当地,更深入、多元地了解城市。

    小红书中,标记“Citywalk”的笔记已经超过48万篇,官方摄影话题“#citywalk”浏览量超6342.6万。《2023旅游调研报告》显示,82%左右的年轻人想要尝试这种新兴旅游方式。

    (微信公众号)

    ③“城市漫步”的重点不在于景点或者外在的建筑,甚至也不在于了解城市历史,而在于努力去接近一个城市的“日常”和“本质”。对城市新移民来说,这是建立城市认同的好办法。过去二三十年,几亿中国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新的城市,建立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中国旅行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2023年版》

    【材料三】

    ①对于重庆来说,因户外步行多需经过斜坡,重庆曾被网友评为最不适合步行的城市。但近年来,重庆因地制宜,开发了多条与成都、西安等传统平原城市景观大相径庭的步行路线。在这里。游客可以漫步山城步道,感受蜿蜒起伏的城市轮廓;可以登高远眺。瞭望两江交汇的浩浩荡荡之美;可以参观抗战时期遗留的隧道遗址,体味重庆人打不倒、炸不灭的坚韧精神。如果有幸遇到雾天。还可以一睹山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之美……在路上。你不必有明确的目的地可以随意欣赏城市的绿水青山,感受城市历史文化。

    ②在重庆的长江边上有一个充满烟火与文艺气息的古镇,名为磁器口。这里既有历史建筑,又有茶咖书屋、新奇小店。在附近上班的陈琳喜欢来这里散步。她告诉我们。自己在这里发现过好吃的甜品,还找到适合拍照的古朴外墙,感觉“像拆盲盒一样”。解锁出许多惊喜,她说,这样的发现,让自己颠覆了以往对于古镇的刻板印象,这座城市好像更加多元更加丰富了。

    ③在磁器口,我们了解到Citywalk的群体不仅仅有对于当下生活质量有着一定要求的上班族。还有可以自由支配大部分休闲时间的大学生。小妍告诉我们,周末会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来磁器口放松,她认为,这是对平时课业压力的一种排解,并且在Citywalk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平时在学校里体验不到的新鲜事物。是书本之外不曾接触过的新世界。打卡一些在社交软件上很火的店会让她觉得非常满足,这已经成为她们同学间假期放松的新方式。

    ④有城市学家曾提出,一个有活力的街区,关键是成员之间保持互动,并形成情感联结。这个理念与Citywalk不谋而合,大家在活动中共同探讨线路。分享城市生活故事。成员之间能够快速“破冰”社交。还因此找到了“约饭搭子”“摄影搭子”“健身搭子”。延展出更多社交圈子。提供了快速融入城市的可能。

    《重庆Citywalk漫游指南!》》

    【材料四】

    ①Citywalk是一种慢速、深度的城市探险活动,参与者通常会在一天内行走数公里的路程,游览多个景点。这种活动对于体力和耐力的要求较高,如果准备不足或者追求速度。就很容易导致身体受损。

    ②现在的Citywalk在有些人的眼里已经变质了,变成一种通过拍照、发文等炫耀自己有钱、有闲、有情趣的一种方式,已然背离了初衷。

    ③上海citywalk的“早鸟票”收费标准流出时,许多网友拍案而起——真当我是人傻钱多吗,当街溜子还要给你交钱?

    (网友声音)

    (1)、下列选项对以上材料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   )
    A、Citywalk也被称为“城市漫步”。已经成为了全民了解城市的一种新方式。 B、游客喜欢在磁器口Citywalk,因为这座古镇颠覆了以往的刻板印象,商业气息浓,但低档货假货横行,城市更加多元丰富。 C、从材料四中可以推断出Citywalk的收费现象引发了人们的争议。 D、因为地理条件不够优越,大部分人认为重庆这座城市不适合通过“Citywalk”的方式来了解。
    (2)、材料一中画线句子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Citywalk盛行的原因。
    (4)、小江同学看到“小红书”上推荐了一条Citywalk的路线,心血来潮,也准备本周六自己去尝试,作出了如下安排,请结合上述材料,对他进行劝阻。

    时间:上午9:00到达,下午4:00返回江津。

    路线:平顶山公园——虎头岩公园——佛图关公园——鹅岭公园(距离20公里)

    目的:拍照,发朋友圈

  • 2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消息共17句话,电头是;导语是句(只填序号);主体是 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 
    (2)、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及其作用。

    ①“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文中的“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4)、下列对本文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和标题扣合得很紧密,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D、导语中的“百万大军”、“冲破”、“横渡”、“均是”等词语有力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雄伟气势及辉煌战果。
    (5)、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被洗涤,时间在流逝,但是总有一些人,总有一些精神让我们铭记。请举出一位历史长河中让我们敬佩的民族英雄,并说说他身上怎样的品质让我们铭记。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