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乡村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7-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人情事故的纷扰中,我们常常感到疲惫不堪。草长鹰飞的季节,沙砾在风中飘扬,仿佛在诉说着大彻大悟后的宁静。我们渴望找到一个世外桃原 , 远离辐射的侵扰,享受箴默的安宁。然而,生活的痕迹如同沙砾,虽小却无处不在,记录着我们每一步的踪迹。我们需要学会在纷扰中寻找平衡,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1)、下列对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沙砾(lì) B、辐射(fú) C、大彻大悟(cè) D、踪迹(zōng)
    (2)、下列对语段中的划线部分错别字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情事故“应修改为“人情世故“。 B、“草长鹰飞“应修改为“草长莺飞“。 C、“箴默“应修改为“缄默“。 D、“世外桃原“应修改为“世外桃园“。
  • 2. 阅读语段二,回答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文明的兴衰如同戏剧般戛然而止 , 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然而,有些文化遗产却因其天衣无缝的工艺和叹为观止的艺术价值,得以穿越时空,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光发热。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来说,①他们的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承诺。尽管面临着资金短缺和人才流失的挑战,他们依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使其不至于销声匿迹②虽然保护工作面临着资金短缺和人才缺失,但他们始终坚持不懈③这种坚持不仅让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也让人们能够继续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这些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④如果社会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些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1)、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戛然而止 B、天衣无缝 C、叹为观止 D、销声匿迹
    (2)、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B、 C、 D、
  • 3. 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开阔自己的视野,求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如果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漫步古诗苑“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上你被安排介绍《中国诗词大会》徽标,请你从徽标的构图、寓意方面向学们介绍其设计的巧妙之处,80字以内。

  • 4. 语言运用: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纪念屈原。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各种活动,①。其中,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多人划桨、齐心协力,②。此外,吃粽子也是③ , 粽子多用糯米和馅料包裹,寓意着纪念屈原和祈求平安。端午节不仅是一个纪念历史人物的节日,④ , 更是一个弘扬传统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时刻。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 5. 文言文阅读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固,固以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似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殓瘁 , 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下不终日而。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爱人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从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 白氏长庆集》,有删改)

    【注】①殓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来(   )
    剪A弃若是B本性C犹存D乃除粪壤E疏其下F不终日G而毕。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语境意义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系成语“本末倒置“,可推知“竹本固“中“本“在文中的意义为“草木的根“。 B、依据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以推知“固以树德“中“树“的意义为“种植“。 C、查字典,“假“有“假如、宽裕、借“等义项,“他人居“中的“假“应选“借“。 D、“不终日而毕“中“毕“的意思是“完成“,与“此印者才毕“中“毕“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就将竹子比作贤人,因为它具有“固、直、空、贞“的美德。 B、关相国的私宅东亭东南角的竹子被人砍伐到不到百竿,作者深为惋惜。 C、作者为此处的竹子施肥剪枝,不到一天这笼竹子就随风依依,生机盎然。 D、作者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贤人的遭遇,借此表达对贤才不受重用的同情。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丛竹于斯,枝叶殓瘁,无声无色。

    ②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 6. 古代诗歌阅读

    别严士元

    【唐】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 , 水国春寒阴复睛。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注释】①倚棹:停船。②阖闾城:即今江苏的苏州。③湖南:指太湖之南,严士元此行的目的地。④青袍:唐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绯,六七品绿,八九品服青。⑤儒生:诗人的自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倚棹“二字,说明诗人与友人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 B、“水国“一句描绘时值春初,南方水乡还未脱去寒意,天气乍阴乍睛,变幻不定。 C、颔联写景观察入微,视听结合,诗人被伤心的泪水遮住了双眼,连雨都看不见了。 D、诗人与友人相遇又离别,情思复杂,从尾联可看出诗人对于自己的仕途是很失意的。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 7. 名句名篇默写

    八年级某班学习小组围绕“诗文创意制作“话题进行的讨论,请你参与。

    小语:我们可以为教室布置“对话经典“贴贴墙,如:①“ , 白露为霜。(《蒹葭》)“河边芦苇郁郁葱葱,晶莹透亮的露水已凝结成霜。这是诗,这是远方,这是经典。“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无一笔写水,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机灵动,都各尽其妙,意境深远。经典是有生命的。

    小文:这个创意不错,我们还可以制作小书灯。比如,可以将②“ , 悠悠我心“,③“ , 君子好逑““坐观垂钓者,④“等古诗文名句,用毛笔书写在灯罩上,暮色四合时点亮灯,给人雅致又温情的感觉。

    小诗:我赞同将古诗文与我们的生活关联起来,这些创意很好。受你们的启发,我想到制作一枚书签,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⑤““题在书签上,送给我即将搬家的好伙伴,愿我们的友谊长存!

    小意:真是生活处处有诗意!你们精彩的创意让我学到了很多。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 8. 说明性文本阅读

    蛋白蛋黄都要吃

    ①蛋黄中胆固醇含量高,因而很多人不敢吃鸡蛋黄,尤其是血脂和血压异常的朋友,吃鸡蛋往往把蛋黄丢弃,只吃蛋清。

    ②事实上,蛋清与蛋黄相比,营养差远了,丢弃蛋黄只吃蛋清是非常浪费的吃法。即使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也可以吃蛋黄,适量即可。

    ③蛋黄是蛋类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集中部位,并且富含磷脂和胆碱,其脂肪组成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蛋黄是鸡蛋的精髓,对健康十分有益。蛋黄中还含有甜菜碱、叶黄素、叶酸等营养保健成分。适量食用蛋黄,与其他食物营养成分合理搭配,有利于降低心脏病的危险,预防老年人眼睛黄斑变性等病症。

    ④蛋黄有一个小优点,不管用什么方法烹调,其营养成分变化都很小,能够比较完好地保存。有人认为,蛋黄煎煮熟透会破坏其营养成分,这完全是多余的担心。

    ⑤蛋黄最受争议的一点是其胆固醇含量比较高,经检测100克蛋黄的胆固醇含量有1510毫克左右。但是,科学证据表明适量摄入蛋黄不会明显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也不会成为引起心血管等疾病的危险因素;对于一般人群而言,每天吃1个鸡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没有关联。

    ⑥已经确诊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也可以吃鸡蛋,包括蛋黄。考虑到风险因素,关键是要掌握好蛋黄的食用量,而不该完全舍弃吃鸡蛋。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具有调节和控制血胆固醇的作用。就是说鸡蛋黄虽然胆固醇含量高,但同时其自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胆固醇效用。相比蛋黄,高胆固醇患者更应该控制的食物是猪脑、牛脑等食物。猪脑、牛脑中胆固醇含量是鸡蛋黄的2倍。

    ⑦胆固醇属于脂类,人体各组织中皆含有胆固醇,它是许多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胆固醇是体内合成维生素D及胆汁酸的前提,维生素D调节钙磷代谢,胆汁酸是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消化与吸收的必需条件。胆固醇在体内还可以转变成多种激素。

    人体内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种是内源性的,由人体肝脏自己产生,占人体胆固醇总量的70%——80%,是人体胆固醇的主要来源;另一种是外源性的,经膳食摄入,占人体胆固醇总量的20%——30%。膳食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因遗传和代谢状态等个人因素,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有人胆固醇摄入量高反而会抑制自身内源性胆固醇的生成,体内总胆固醇并不会升高;有人可能长期素食,膳食胆固醇摄入很低,但未必不出现高胆固醇的现象。当然,患有慢性病或高胆固醇、高血脂症的人日常仍需注意胆固醇的膳食摄入量。

    ⑨中国膳食居民指南推荐成人每周蛋类摄入量为280——350克,吃鸡蛋不要丢弃蛋黄。这个量平均到每天即每天摄入量为40——50克,大约1个鸡蛋。

    ⑩对于健康成年人,建议大家每天吃1个完整鸡蛋,这是非常合理和必要的。鸡蛋对人体营养贡献,远远大于它“可能“带来的“高胆固醇“风险。

    ⑪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每周吃鸡蛋不要超过3个,大约隔天吃一个比较合适,或者每天吃半个也不错。对于患有高胆固醇的人,不吃鸡蛋未必能降低胆固醇,吃鸡蛋也未必一定加重症状。至今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表明,鸡蛋中的胆固醇会对血清中的胆固醇造成明显影响。

    (选文有改动)

    (1)、请你根据选文的内容,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用煎、煮、蒸、炒等方式加工鸡蛋,蛋黄营养成分差别不大。 B、科学证明适量摄入蛋黄不会影响血清胆固醇水平。 C、长期素食者,膳食胆固醇摄入很低,不会出现高胆固醇的现象。 D、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人可以放心吃鸡蛋,包括蛋黄。
    (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第⑥段划线句子主要采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方法,准确突出地说明猪脑、牛脑中胆固醇含量高;从而说明高胆固醇患者更应该控制的食物是猪脑、牛脑等食物。 B、第⑧段划线句子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人体内胆固醇的来源。 C、选文第⑦段加点词语“必需“有些多余,删掉后不影响表达胆汁酸的作用。 D、选文第⑩段的说明内容是说明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鸡蛋的量及原因。
    (3)、蛋黄中胆固醇含量较高,但选文中仍建议高胆固醇患者适量摄入蛋黄,下列不属于摄入理由的是(   )
    A、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具有调节和控制血胆固醇的作用。 B、丢弃蛋黄只吃蛋清是非常浪费的吃法。 C、胆固醇对人体有重要作用;有人胆固醇摄入量高反而会抑制自身内源性胆固醇的生成。 D、至今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表明,鸡蛋中的胆固醇会对血清中的胆固醇造成明显影响。
  • 9.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①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种载体。互赠礼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各个地区。赠送与接受礼品的行为牵涉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不同的人送礼也有不同的目的。比如,有的人送礼是出于利他主义,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关心别人,有的人则只是出于“礼尚往来“。所以,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并不是送礼行为的唯一解释。

    ②礼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赠送和接受的双方都有意义。礼品能反映你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树立怎样的形象。因为,每件礼品都是精挑细选或亲手制作后才送出去的,对方能从中衡量出你的兴趣品味,甚至包括你的智慧和才干。同时,对接受者来说,礼品能让他感受到,他得到了你的认可,祝福,赞扬或牵挂……总而言之,他对你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礼品的渴求也就是对赞同、慈爱、理解等情感精神的渴求。

    ③另外,不同的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不同的人采取的行动也不一样,同样的行动对不同的人传递的信息也会不同。比如,贫困的人送礼和富人送礼就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贫困的人送一件价格100元的礼物,与富人送1000元的礼物,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不能以实际价格衡量的。贫困的人传递的信息可能更强烈一些。所以,对于送礼来说,重要的是礼物对送礼的人的成本大小,而不是礼物对于收礼的人的价值的大小。从这个意义上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很有道理。鹅毛可能对你来说没有很大价值,但是对方愿意花大成本,把鹅毛千里迢迢地给你送过来,这就意味着他很重视你,很看重你们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

    世间但凡牢不可破的关系,都建立在相同的价值观之上,这样的关系,更经得起时间检验。因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书籍。书之所以能成为承载友情,亲情乃至大国外交的礼物,是因为它更贴近精神、情感需求的本质:既彰显了送礼者的诚意和品味,又让收礼者感到自身的内在价值被发现、被读懂。惟其如此,送礼者和收礼者的关系。才不会堕入需求的底层,才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

    【材料三】

    现实生活中送的很多礼物可能是浪费性的。比如,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互送粽子。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吃粽子,而且即使喜欢吃,也不必非得端午节之前买。在端年节的时候,买粽子、送粽子的人并非注重粽子的实用价值,而是要表达牵挂和祝福。而且,很多时候,人们更在乎粽子的包装和价格,似乎看起来贵重,才能更显示自己的诚意。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品是送礼者向受礼者传递信息、情感、意愿的载体。 B、礼品不仅对接受者有意义,也是赠送者精神情感的渴求。 C、不是所有的送礼行为都是为了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情感。 D、“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因为鹅毛是对方的急需品。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相互馈赠礼品,在有的时期和地区是非常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B、不同的人送礼的个人成本是不一样的,采取的行动也会不一样。 C、礼物的价值主要是以其实际价格衡量,与送礼人是否用心无关。 D、只要互送书籍,就能进一步让双方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得以升华。
    (3)、关于赠送礼品,常存在两种误区:①“越贵重的礼物,越能体现心意之诚“。②“越实用的礼物,越能满足对方所需。“结合材料请分别指出其不当之处。
  • 10. 文学类文本阅读

    锣鼓声处是故乡

    陈志光

    ①几次回乡,当目光还没有翻越村前那高高的水渠,捕捉到家乡的轮廓之时,总是在很远处先听到阵阵熟悉的锣鼓声,仿佛在欢迎游子的归来。顷刻间,心弦被拨动,心潮在奔涌,下意识判断,锣鼓声处,定是故乡。

    ②家乡的锣鼓原始质朴而又热情奔放,虽然没有安塞腰鼓的气势恢宏,也没有山东大鼓的曲调高昂,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傅的千锤百炼 , 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 , 既是一种与父老乡亲和悦共生、血脉相通的民间艺术,也是一处与泥土混于一体、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家乡风景。锣鼓声回响在瓦屋错落的村巷里,飘满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穿梭在葳蕤苍翠的树林间,也常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

    ③在家乡,几乎每个村子都有锣鼓队,他们游走在村巷屋弄之间,主要为村民们的婚丧嫁娶进行演奏服务。锣鼓队规模不大,只有七人,由四位锣鼓手和三位唢呐手组成;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即大锣、小锣、大鼓和镲钯。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只要演奏功底深厚,配合默契娴熟,往往能协奏出清新悦耳、美妙动听的锣鼓乐。家乡的锣鼓韵律丰富、格调清新、变化多样——时而如蜻蜓点水,音律轻柔;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节奏明快;时而浅吟低唱、如泣如诉,时而高歌猛进,荡气回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清越嘹亮的唢呐声,把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得人心潮跌宕,难以自制。尤其在喜结连理、金榜题名等大喜之日,还伴有梆子、二胡朝演奏和戏曲演唱,锣鼓艺术和戏曲艺术无缝对接,浑然一体,使得春庆气氛更加热烈,文化的韵味更加浓厚。

    ④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在元宵节的龙灯会上,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龙灯游到哪,锣鼓响到哪,节奏欢快,铿锵有力,使中国龙更加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特别是在舞龙比赛的时候,锣鼓不仅是指挥手的声音信号,更是鼓舞士气的进军号角。只要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舞龙者全身的细胞能量就会被激活,他们踏着鼓点,奋勇争先,激情的锣鼓击打得他们斗志昂物、汗水四溅。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随着锣鼓声像雨点般愈加密集,舞龙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热血沸腾,节目表演和观众情绪一并被推向高潮……四周锣鼓钙声、鞭炮声、欢呼声、叫好声一片,场面雷动,热闹无比。

    ⑤多少年来,家乡的锣鼓就一直没有停息过,每当听到这熟悉的锣声,我要么驻足凝神,沉浸其中;要么朝着锣鼓声飞奔而去,以飨眼耳。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段提及“锣鼓声处,定是故乡“,既照应了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了家乡的锣鼓。 B、“也萦绕在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一句中“漂泊异乡的游子“也包括作者自己。 C、家乡的锣鼓队规模只有七人,锣鼓器材也是常规四件,体现了作者对家乡锣鼓的失望。 D、“除了日常的婚丧嫁娶之外,元宵节的龙灯会,也是锣鼓队大显身手之时“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句子。

    ①但是经过一代代锣鼓师傅的千锤百炼 , 也很别具一格,魅力难挡。(赏析加点词)

    ②巨龙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蛟龙出海,时而腾云驾雾……(从修辞角度赏析)

    (3)、读完本文,说说你对“锣鼓声处是故乡“的理解。

四、名著阅读(共8分)

  • 11. 名著阅读
    (1)、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言中说到,书中各篇“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进行编排。请结合你在《经典常谈》阅读过程中对古籍四部分分类的理解,回忆所学古文篇目,补全下列填空。

    学段

    课题

    出处

    古籍分类

    七上

    《<论语>十二章》

    《论语》

    A

    七下

    《杞人忧天》

    《列子》

    B

    八上

    《周亚夫军细柳》

    C

    八下

    D

    《柳河东集》

    (2)、封腰,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属于书籍的外部装饰物,腰封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中华书局决定将《经典常谈》重新出版,编辑部草拟了以下三句话作为书籍腰封内容,你建议选择哪句?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阐述理由。

    A.一艘畅游中国文化源流的可靠“航船“。

    B.朱自清写给大众的十三堂国学常识课。

    C.一部用散文笔法写就的中国文化学术史。

五、写作(6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阅读时我们常常会有所触动,或得到一些启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一篇读后感。请你根据本试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锣鼓声处是故乡》,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200字左右的读后感,尽量少引述,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常常被人当作夸赞的话,表面上是赞扬“一鸣“的惊人,实质上却是在阐释沉默的“不鸣“所蕴涵的深厚,所谓“每鸣必有所指“的意思。这与“若非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及“十年寒窗无人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道理相同,表面上感人的成就固然可喜,隐在其后的沉默之努力更是可贵。

    ——林清玄《灵性深处开莲花》

    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⑴题目自拟;⑵情感真挚,有自己的思考,不得抄袭和套作;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⑷不少于600字。⑸请认真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