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多趣味  ②虽乘御风  引凄异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
    A、凄异/五六壮佼者来 B、不敢出一言以/乃作襁褓儿耶 C、往来而不/绝矣 D、虽有道/是夕,文殊院宿焉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两文都写到了“山”,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 2、斯诺曾评价:“不要认为毛泽东可以做中国的‘救星’,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但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或不景仰他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让当时的贫苦农民、底层劳动者至死不渝地追随他们?请结合以下作品来谈谈原因。

    课文:毛泽东《消息两则》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 3、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中“视角”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记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自由的文体。《一滴水经过丽江》采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从一滴水这个独特的视角,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集历史、人文、地理等于一体的美丽画卷。 B、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哲学家。“齐物论”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张超越主观偏见,以“儒家学派”的视角看待万物平等。 C、《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体代表作,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塑造了一个追求独立平等、自尊自爱、具有高尚人格的现代女性形象。 D、《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从一个外国记者的视角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它在两个方面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二是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 4、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文。

    岁月匆匆,十三岁的我们已经走进花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拼搏,多了一份感恩,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在我们的追梦路上,虽有坎坷,但脚踏实地;虽经历风雨,仍不懈追求。一路上的成长与收获,是时光给予我们的最好馈赠。

    请以“这就是成长”或“我多了一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 5、阅读下面文本,回答问题。

    桂花雨(琦君)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是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兰。

    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那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字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 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中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学时,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陇,一座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陇赏桂花。“满觉陇”三个字,听起来多么雅致,实际上那里却是一片庄稼地,惟有沿着山坡的一段,种了十几棵桂花,香气倒也确实非凡。花开时,同学们满山遍野地去找桂花。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那时,我大约五岁,母亲做了台湾糖糕,我蘸了糖吃,母亲在旁笑着看。父亲刚从外面回来,也拿起一块尝尝,说:“这桂花太不新鲜了,看来是陈的。”母亲说:“是啊,这是去年收的。今年的桂花还没有开呢。”我说:“我家院子里的桂花快开了,我去摇桂花给爸爸做桂花糖。”

    父亲笑着说:“好啊,你去试试看。”我就跑了出去,来到院中,看见桂花开得正好,就搬了张小板凳来,站在上面,使劲地摇那棵桂花树。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满头满身,我就喊:“下雨啰!下雨啰!”父亲听见了,跑出来一看,乐了,赶紧抱起我,拍掉我身上的桂花,笑着说:“看你这小调皮,满身都是桂花,都成了个小桂花仙了。”

    母亲也走了出来,一边帮我拍桂花,一边说:“傻孩子,桂花要晒干燥了才好用。这么摇下来,湿漉漉的,怎么晒啊?”父亲说:“没关系,孩子高兴就好。”

    如今,离开故乡几十年了,我再也没有摇过桂花。母亲也早已去世了。但我永远也忘不了故乡的桂花雨,忘不了母亲说的那句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了两种桂花,作者更喜欢能吃的金桂。 B、母亲认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不如家乡的香,是因为家乡的桂花承载着她的记忆。 C、“摇花乐”和“桂花雨”是作者童年与桂花相关的美好回忆。 D、文章通过回忆桂花,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赏析文中画线句“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的表达效果。
    (3)、文中多次提到“桂花的香”,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这句话的理解。
  • 6、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回答问题。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通过与北平、伦敦、热带地方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B、“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山对济南的呵护。 C、写济南人们的心理活动,是为了表现他们对春天的急切盼望。 D、选段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对小雪后小山景色的描写。
    (2)、选段中“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去掉?为什么?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句话。
    (4)、选段主要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郭伋始至行部 , 到西河美稷 ,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 , 诸儿复送至郭外 , 问:“使君何日当?”伋谓别驾从事 ,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 须乃入。其为人此。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①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儿曹:泛指晚辈的孩子们。④讫:完成。⑤郭外:城外⑥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⑦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返回,与王安石《泊船瓜洲》“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意思相同。 B、“信”,诚信,与【甲】文中“则是无信”的“信”意思相同。 C、“期”,约定,与【甲】文中“期日中”的“期”意思相同。 D、“若”有像、如果等义项,据语境推测,“其为人若此”的“若”意为像。
    (2)、【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断句,正确的两处是(   )
    闻使君A到B喜C故D来奉迎
    (3)、请将[甲]【乙】两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

    (4)、【乙】文中,郭伋出巡时,童儿骑竹马迎送,以表尊敬和情谊。当王昌龄即将奔赴夜郎之西时,友人李白远在他方,他是如何表达对王昌龄的牵挂的?请结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5)、从【甲】【乙】两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至少写出三条)
  • 8、班级开展了“趣读《朝花夕拾》”活动,请你参与。若《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出现在鲁迅的“朋友圈”。请你从其中任选一位,替他写一条“动态”并配文,再结合原著说明设计理由。

    【示例】人物:藤野先生  图片:解剖图照片  配文:“望周君学业精进”

    理由:呼应《藤野先生》中“纠正解剖图”事件,体现藤野先生对鲁迅学习上的关心。

  • 9、学校利用校园角落设置了一些课间活动区域,向同学们征集区域命名。请你参考示例,根据项目内容拟写区域名称。

    项目

    区域名称

    花样跳绳、跳格子等跳跃项目

    示例:“跳”出快乐

    拔河、同心击鼓等团体项目

    围棋、跳棋、五子棋等棋类项目

  • 10、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下面是学校布告栏上的一段文字。

    我校于9月16日上午开展了“趣味课间”展示活动。这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同心击鼓、跳皮筋等传统项目,又有花样跳绳、动感体操等现代感十足的项目;活动内容生动有趣,同学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学校表示今后会继续创新课间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内容,谱写“趣味课间”新篇章。

    (1)、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为同学们介绍。
  • 11、同学们参与了“我的初一新生活”随笔征集活动,下面是小文同学拟写的随笔,请你修改、完善。

    清晨,同学们精神dǒu sǒu____,与绚烂的朝霞相伴,与波光粼粼的池塘相依,向碧绿的菜畦问好,他们嘹亮的嗓音与树枝上的鸟鸣声互相应和着。中午,不少同学莅临办公室,将课堂上一知半解的问题一一向老师请教,直到弄懂。自习课上,在黄晕的灯光下,校园更显jìng mì____。同学们奋笔疾书,孜孜不倦,教室里弥漫着好学的氛围,洋溢着奋斗的气息。放学了,女孩们呼朋引伴地从教室出来,她们放声高歌,歌声悠扬、柔和,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

    (1)、请根据随笔中的两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dǒu sǒu  ②jìng mì

    (2)、下列随笔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应和 B、莅临 C、呼朋引伴 D、油然而生
  • 12、根据要求默写古诗。
    (1)、兄女曰:“。”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咏雪》)
    (2)、 ,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描绘暮春景象,烘托哀伤愁绪的气氛的句子是:

    (4)、思乡是游子固有的情怀,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都蕴含着剪不断的乡情。
    (5)、默写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 13、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走过,其间我们欣赏过人生的阴晴圆缺,经历过成长的喜怒哀乐,品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或许是沉浸阅读的滋味,或许是触摸自然的滋味,或许是学着担当的滋味,这些独特体验都深深镌刻在心里。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结合初中生活中的具体经历,写出“滋味”背后的成长感悟。

    请以“的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 14、 集句诗是盛行于古代的一种诗学游戏,全部用前人诗句再整合成新诗,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例如文天祥的《襄阳第五》(如图)。

    襄阳第五

    文天祥

    十年杀气盛,【出自杜甫《北风》】

    百万攻一城。【出自杜甫《遣怀》】

    贼臣表逆节,【出自杜甫《往在》】

    胡骑忽纵横。【出自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武》】

    文天祥集杜甫诗句成新诗既保留杜诗的豪迈悲怆,又融入自身坚贞气节。

    (1)、小甘想效仿古人“集句诗”的形式整合一首现代诗歌,邀请你参与创作。

    【甲】信息(泰戈尔)

    【乙】树(艾青)

    【丙】小楼(李白凤)

    若隐若现的黎明还没能

    撕开那边的窗雾

    没有一线光明历尽险阻

    照亮我们阴暗的牢笼

    但是,能自由展翅的鸟儿呵

    请不要守着我们相对啜泣

    你应该冲过险恶的愁云,高声叫出:

    我看见了太阳!

    1926年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立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山寺的长檐有好的磬声

    江南的小楼多是临水的

    水面的浮萍被晚风拂去

    蓝天从水底跃出

    小窗如一阵轻风

    家家临水的楼窗开了

    要在点染着晚妆

    眉间尽是春色

    1936年

    创作规则:请同学们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按要求完成诗歌创作

    ①固定首句:诗歌首句统一为“来到雪覆盖的岛屿”;

    ②素材来源:从【甲】【乙】【丙】三首诗中撷取诗句,也可对选取的诗句进行适当改编;

    ③数量要求:共撷取(含改编)五至八句诗句;

    ④跨诗要求:所撷取的诗句需至少出自【甲】【乙】【丙】中的两首诗;

    ⑤标注要求:每句诗后需标注来源,格式示例为“(出自甲诗)”。

    【题目】

    创作小贴士

    ①情感锚定:先确定核心情感(如“困境中找温暖”“诗意里寻希望”),确保诗句挑选的方向;

    ②诗句匹配:根据情感,对应【甲】【乙】【丙】的核心意境选句子,确保诗意贴合;

    ③规范标注:严格按要求格式写来源、避免漏标、错标;

    ④逻辑串联:可按“场景—情感”“困境—希望”等顺序,让新诗句读起来连贯自然。

    ⑤亮点复盘:可以从意象关联、语言形式、修辞手法等角度切入。

    来到雪覆盖的岛屿(出自特朗斯特罗姆《自1979年3月》)

    ……

    (2)、创作亮点复盘:

    我选取(列举核心意象)作为情感载体,搭配(可填具体手法),与“雪覆盖的岛屿”的场景结合,最终表达了(整合后的核心情感)。

  • 15、诗歌鉴赏

    【甲】

    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其一)

    黄鲁直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 , 冰雪____自香。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选自《黄庭坚诗集注》)

    【注释】①这是乙文所述《古风》二首之一。②桃李:喻指当时的权贵。下文“桃李终不言”,意思是苏轼受到当时权贵的嫉恨、排斥。③孤芳忌皎洁:孤芳因皎洁而受到妒忌。④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梅子自古为有用之物,喻指人才应该成为国之栋梁。

    【乙】

    答黄鲁直

    苏轼

    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 , 今之君子莫能用也。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 , 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然自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缓,想未深讶也。《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聊复次韵,以为一笑。秋暑,不审起居何如?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元丰元年初,北京国子监教授黄鲁直致信被贬徐州的苏轼,并附《古风》二首,苏轼次韵奉和,并回了这封信。黄鲁直,即黄庭坚。②孙莘老:苏轼的朋友。下文的李公择,也是。③即:靠近,这里是结交的意思。④君子:指当时的权贵。⑤阔疏:疏远。⑥辱:谦辞,意思是使对方受委屈了。

    (1)、下面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耸然之(惊异) B、不可胜(几乎) C、而得其为人详(更加) D、起居何如(知道)
    (2)、请选出“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正确3处的断句。

    意其超A逸绝尘B独立C万物之表D驭风骑气E以与造物者游

    (3)、诗歌“孤芳忌皎洁、冰雪自香”中,请从意象塑造与情感表达角度,分析哪个字最能体现诗歌的核心意境,并阐述其精妙之处。

    A.空    B.寂

    选择:

    分析:

    (4)、谈到文人风骨,有人用“真”和“纯”评价苏轼,结合甲、乙两文加以解说。
  • 16、寻觅诗意·现代诗歌知识与创作指引。
    材料一: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学生学习鉴赏诗歌,要注意以下几个概念。

    ①感情基调。感情基调是指作品所表达的基本的情感取向,或者说情感态度。欣赏作品时,要通过其语言、内容、韵律特点等、深入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从而能够更好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②意象。意象就是包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有的诗歌有一个主体意象,如《沁园春·雪》中的“雪”,通过“雪后”场景营造出阔大的意境。由此引发作者的感慨,而雪后意境又是通过长城、大河、高山等多个意象烘托出来的。

    ③意境。意境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意象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情调或情境。一般情况下是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比如《我爱这土地》、诗人将自己化身一只喉咙已经“嘶哑”的鸟,通过歌咏饱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物象,营造出了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祖国景象,表达了对祖国——土地强烈的热爱之情。意象是一个个富有特殊意蕴的具体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情境或情调,是通过具体的意象营造出来的一个整体氛围,是抽象的、虚化的,是需要感悟和概括的。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头脑中,然后组合融汇,化为一种意境。

    (节选自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又称新诗。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开始使用这一名称。 B、诗歌阅读要深入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从而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C、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一个个意象组合融汇,化为一种意境。 D、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是诗。
    (2)、根据【材料二】,简要阐释“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 17、读《艾青诗选》中的三首小诗,完成题目

    《我爱这土地》

    《启明星》

    《刈草的孩子》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属于你的是

    光明与黑暗交替

    黑夜逃遁

    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

    群星已经退隐

    你依然站在那儿

    期待着太阳上升

    被最初的晨光照射

    投身在光明的行列

    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

    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

    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

    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

    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

    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

    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

    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小甘选择《我爱这土地》作为参赛作品,为了达到更好的朗诵效果,请你帮他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做朗读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语调、节奏中选取一个方面进行设计,并说明理由。
    (2)、《刈草的孩子》诗歌中“草原”与“孩子的身影”形成鲜明的意象对照、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组意象对照的表达效果,并说说其中蕴含的情感。
    (3)、《启明星》是《艾青诗选》中一曲追求光明的颂歌。请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海底两万里》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符合“启明星”特点的人物、并结合其经历阐述的理由。
  • 18、 请你帮同学们完善这张古诗整理单,并进一步理解情感基调对朗诵的重要性。

    意象

    诗句

    情感

    情感基调

    大雁

    ⑴因思杜陵梦,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乡

    ⑹这些诗句,都有相似的感情基调:

    A.慷慨激昂   B.清新明丽

    C.哀愁伤感   D.闲适恬淡

    月亮

    ——杜甫《月夜忆舍弟》

    思亲

    夕阳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物是人非的惆怅

    白雪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⑺与以上诗歌感情基调相似的一项是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D.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19、活动二:“金秋诗会”朗诵比赛备战。请在横线处选择恰当选项,使之文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把握好节奏会使诗歌更加具有韵律美。一般而言,①          , 一种是诗歌本身固有的节奏。另一种是随着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变化而出现的节奏。在现代诗歌朗读中,节奏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和特点,②         。总之,节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

    A、①诗歌节奏主要有两类  ②朗诵时的节奏也会不尽相同 B、①诗歌节奏主要有两类  ②每个人对节奏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 C、①诗歌节奏的特点与情感相关  ②朗诵节奏会受情感影响 D、①诗歌节奏主要有两类  ②不同人朗诵节奏会有固定差异
  • 20、活动一:我校“甘泉沁书香,松山咏正学”金秋读书节即将拉开帷幕。上届朗诵冠军正在撰写栏目推介辞:

    诗歌是文脉回响、更是照心火炬。从古典到现代、它续写中华风sāo____;李白豪情激荡千年,苏轼追问藏着哲思:读《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响点亮四面风”同似见春景飘yì____;诵《沁园春·雪》,“千里冰封”里伟人胸怀guān____览古今;艾青炽热爱国情直击灵魂。

    诗歌zī____养心灵,跨越时空。它是文化的深情传承,亦是暗夜篝火暖透岁月。愿我们打开诗卷,品汉语之美、于文字光影里,随文明韵律摇yè____前行,寻心中之光。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同学们准备在“金秋诗会”朗诵比赛会场悬挂一副对联。请补下联(   )

    上联:金秋吟雅韵。下联:____

    A、春风拂绿柳 B、诗会聚知音 C、明月照寒窗 D、墨笔写华章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