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从“哪吒登顶”看文化自信
①近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并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哪吒的形象还出海,闪耀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吸引世人目光。从“三岁小儿”到“百亿影帝”,这部演绎神话也创造神话的中国动漫电影,成功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由此可见,《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展现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科技赋能、经济融合等方面的强大生命力,为中国电影产业和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②“哪吒”系列电影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电影通过三维动画技术复现“山河社稷图”,将《周易》中的八卦阵哲学可视化,同时融入青铜饕餮纹、汉代漆器等传统元素,让观众在光影流动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然而,传承并非守旧。电影大胆创新,塑造了“一头六臂”的哪吒新形象,既保留了传统神话的精髓,又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力。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只有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让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③文化自信不仅源于对传统的坚守,更源于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3D建模、粒子特效、动态捕捉等技术,实现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例如,电影中妖兽身后的万条锁链通过物理引擎独立运算,展现了“动态美感”算法的创新应用。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好莱坞对全球票房的垄断,更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崛起。文化筑基、创新赋能、科技领跑,三者相辅相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拓宽了发展空间。
④《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票房上,还体现在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电影IP通过联名汽车、周边产品等形式,催生了新的消费模式和经济业态;相关景点成为旅游热点,带动了影视股的回暖。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还提升了文化的影响力。例如,电影的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来华体验中国文化,春节期间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交易笔数和金额大幅增长,充分展现了“世界的中国”的强大引力。文化自信不仅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未来,我们应继续乘势而上,精耕细作,让更多“魔童”现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文化自信,不仅是我们立足当下的底气,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2月17日,有改动)
(1)、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如何体现“文化自信”。(3)、《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被塑造成“一头六臂”的新形象,对此产生了两种看法:A.这是对传统神话的颠覆,破坏了哪吒的经典形象;
B.这种创新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力,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
你同意看法A还是B?简要说明理由。
-
2、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2)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 ”两句从声色两方面渲染了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
(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虽身处逆境,但终将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的句子是: , 。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 但:只,只是 B、见往事耳 见:看见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借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同“披”,穿(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不以物喜 B、蒙乃始就学 乃不知有汉 C、益慕圣贤之道 辍耕之垄上 D、足肤皲裂而不知 濯清涟而不妖(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凭借心中足够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人。 B、凭借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身体的享受不如人。 C、因为内心有足够快乐的事,不觉得身体的享受不如人。 D、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4)、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孙权在劝学时,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吕蒙无可推托。 B、甲文作者通过鲁肃“非复吴下阿蒙”的惊叹及“结友而别”的行为,侧面表现吕蒙在学识上的显著进步。 C、乙文作者以同舍生的“若神人”与自己的“缊袍敝衣”作比较,突出了作者的寒酸,也表达了作者的自惭形秽。 D、乙文作者通过自述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在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德业双修。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邓小平故居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千万人次左右,成为人们缅怀伟人的重要场所。 B、武侯祠以其精美绝伦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C、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智能生活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远程办公、智能安防等应用场景得到了广泛推广。 D、广安的华蓥山凭借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有被人们称作“川东小峨眉”的美誉。
-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四川传统手工艺的蜀绣,在绣工们的妙手回春之下,一根根丝线化作一幅幅精美的图案。 B、四川的竹编工艺闻名遐迩,工匠们巧夺天工 , 用纤细的竹条编织出形态各异的精美工艺品。 C、一些良心企业在3•15后主动承担责任,加大食品质量检测投入,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 D、在广安城市改造工程中,施工队别出心裁 , 既保留了老街巷的古朴韵味,又融入现代元素。
-
6、下列语句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振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一看,果然是《山海经》。 B、叶圣陶先生对普通话生疏,让我帮他修润文章。我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C、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的白杨树,也在努力向上发展,参天耸立,不折不饶,对抗着西北风。 D、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粘轻怕重,把重的工作推给别人,自己专挑轻的,这是不提倡的。
-
7、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称职(chèn) 锃亮(zèng) 气冲斗牛(dǒu) B、诓骗(kuāng) 畸形(jī) 恹恹欲睡(yān) C、顷刻(qǐng) 褴褛(lǚ) 咄咄逼人(duó) D、阔绰(chuò) 撩逗(liáo) 怒不可遏(è)
-
8、说和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你可真会说!”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这可能是真心的褒奖,也可能是善意的提醒,还有可能是不留情面的责备。有的人自己说得多,却不愿听人说,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有的人说得少,却善于倾听,会意处的一个微笑,让说话人满心欢喜……说也好,听也罢,背后总有一个故事,或令人感动,或耐人寻味,或发人深思……
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你可真会说!
(2)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
要求:(1)可以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文体不限,但必须明确。
(2)围绕材料提示立意选材,可以发挥想象,但情感要真切,不得抄袭和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4)不少于600字。
(5)认真书写。
-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了不起!
——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
你有我们在,我们有你在,你我有彼此在。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我们不是独行,是同行。
——《新京报》新年社论
习总书记和各大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我们”和“每个人”。你对这两个词语是否有了新的理解?你可以结合在校园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交流所思所想;可以讲述你的故事,诠释你的理解;也可以结合上面的新年贺词,发表你的观点。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10、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表现了诗人看到雪景的惊喜之情。 B、“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了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 C、飞雪进入珠帘,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正面表现天气的寒冷。 D、全诗内涵丰富宽广,浑然雄劲。色彩瑰丽浪漫,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2)、请赏析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摘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摘自《后汉书•王充列传》)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从致书以观 请以军礼见 B、俟其欣悦 其一犬坐于前 C、仕郡为功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濯清涟而不妖(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尝趋百里外
③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④师事扶风班彪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4)、宋濂与王充都“家贫无书”,但他们读书的途径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规矩是生命的防线
韩 青
①钱穆先生在他的文章《做人的规矩》中曾写道:“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是没有约束和监督,他的动物性随时随地都会迸发出来,进而伤及他人、他物。所以,孟子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其实,这样说还不够深刻,应该说:没有规矩,就难以成人。而所谓规矩,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底线,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就会被打乱,原本能实现的理想就会被搁浅,不一而足。
②因此,每个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懂规矩,并且要在它管辖的范围内做事、做人。这就像火车一样,必须在自己的轨道上行进,才能拥有自己正常的生活和目标,一旦脱离了自己的轨道,结果就不言而喻。现在流行一种说法——生活要有诗和远方,而一个不懂规矩的人,在抵达诗和远方之前就出事了,甚至永远跟未来美好的一切诀别了。显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守规矩就是对自己的保护、尊重和升华。
③说实话,好规矩的确能成就人,而将它化作具体行动的人,品格得过硬。《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西汉大臣张安世就是这样的人。当年,他曾向朝廷举荐过一个人,此人前来道谢,他非常生气,认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耶”!从此与此人绝交。他作为功臣,虽食邑万户,却仍穿夫人亲自纺织的布衣,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不望私谢”之举了。可见,他做自己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超然物外,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也不要。这就是他的好规矩,而他在落实它的过程中,显然有过硬的品格贯串始终,否则,再好的规矩也会成为一堆谎话。而如此过硬的品格,往往都源于一颗“优等的心”,毕淑敏说,这样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④莱蒙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要知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矩,一旦你脱离了或破坏了它,可能就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所谓守规矩,既指自己守规矩,又指自己守别人、别物该有的规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自己和别人,防止自己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人、他物之上。
⑤由此可见,规矩就是生命的防线,有了它,那些假、恶、丑的东西就会被拒之于心门之外,进而防止我们误入歧途。
(摘自《思维与智慧》)
(1)、文章第①段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文章第②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通读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守住规矩”? -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苦瓜
①父亲最爱苦瓜,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苦瓜通体清苦,父亲也一生清苦。因此我想,父亲的命运就是苦瓜的命运?苦瓜也叫君子菜,它无论和什么菜在一起炒、煮、炖都只苦自己,其他的菜不会沾一丝苦味。父亲也是这样的人: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别人。
②父亲退休后便回到了乡下。在每年草长莺飞之时,他就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上苦瓜。当嫩绿的新芽探出头来时,父亲怕鸡鸭来啄食瓜苗,就用个破箩筐罩在上面。待那些小芽顺着父亲的美好心愿一节节地往上长,长出许多瓜藤时,父亲又去弄些木桩和树枝来,搭好一个简单的架子,让那些藤儿弯弯曲曲地往上爬,边爬边开出一朵朵黄色小花。花儿凋零了,藤上结出了细嫩的小苦瓜,没几天,架上爬满了青苦瓜、白苦瓜、红苦瓜,一个个或露或藏地悬挂在棚架下,这时的父亲是十分欢欣和激动的。
③苦瓜、花叶、藤蔓和架子和谐地交映在一起,远看近看都是一幅迷人的图画,风过瓜架,吹动瓜叶,瓜果摇曳,父亲总在瓜架前呆呆地站着,像想起什么往事似的。
④父亲生来命苦,八岁时就没了爹,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过得极其艰难,度日的蔬菜,总少不了苦瓜。那时候奶奶家里的房前屋后,很多苦瓜藤自由爬到院墙上,柴垛上。一到夏天,奶奶随手就能摘到一个苦瓜,饭上也算是有了一盘菜。奶奶想尽办法,让这盘菜好下咽些,可在那缺油少盐的年月,那种苦涩的味道好像怎么也去不掉。
⑤如今,每到夏天,餐来上总少不了父亲亲手炒的苦瓜,或独炒、或炒鸡蛋、或炒干鱼,盛在盘子里,看起来鲜嫩无比,清脆爽口,但我仍嫌它清苦。望着盘子里的苦瓜,又瞅了瞅了父亲,勉强用筷子夹起一片,却不愿送到口里。父亲好像看出我的心思,微微一笑,风趣地对我们几个兄妹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做得人上人啊!”
⑥父亲没有大红大紫、大起大落,平凡了一辈子,淡泊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但他很满足,认为自己为子女成长所受的苦是值得的。在那艰难的岁月中,把我们兄妹拉扯大不容易,看着我们一个个有出息,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他也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他常对他的朋友们说,他拥有的几个好儿女,就是他此生最大的财富。
⑦苦瓜由青变白再变红,这是一个成熟的过程。父亲有意多等待些时日,让苦瓜变红,为的是多贮存些瓜种。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绯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等候在旁的我抢在父亲之前,高兴地摘下苦瓜,掰开皮,露出丰厚红软的果肉来,小小的馋嘴忍不住尝了一口,呀,好甜,清香纯正的甜,咽一下,直渗到骨子里去了。我有点百思不解,便问父亲,父亲告诉我说,这是苦瓜的本质——一生漫长的等候,终于苦尽甘来。
⑧一年的苦瓜由鲜嫩变枯老,瓜藤由翠绿变枯萎。父亲也一年年变苍老了。很多时候,我看见父亲坐在屋前的空坪上,坐在苦瓜生长的土地上,像深深怀念什么似的。我想,是不是这一生清苦而淡然的苦瓜让父亲变老的?
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苦瓜情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我特别欣赏苦瓜藤那奋勇向上、蕴藏无限生命力的精神,更欣赏苦瓜那经历漫长等候、苦尽甘来的品性。父亲就如同那苦瓜,虽年老但仍积极向上、以苦为乐,而今儿女成家立业、安稳幸福,父亲不也是苦尽甘来吗?
(1)、选文为何以“父亲和苦瓜”为题,试分析其作用。(2)、选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那熟透的苦瓜,咧开了嘴,露出一排绯红的果肉,就如一朵美丽的红花。
(3)、选文中的“父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做简要分析。(写出两点即可)(4)、选文开头说“我却对它没有什么好感”,结尾却写道“自己也喜爱上它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妙处?(5)、请结合选文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选文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
14、班级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填写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关注人物
语段一:
他向我和蔼地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朝花夕拾》)
语段二:
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圣诞,就仿佛我们两个人穿过坟墓,站在老天爷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1)语段一中,“他”是:
(2)语段二中,“我”是:
关注情节
行者叉手向前,笑道:“嫂嫂切莫多言,老孙伸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
(《西游记》)
文中的嫂嫂(罗刹)不愿意借芭蕉扇给悟空的最直接原因是:(3)
关注评价
李明在阅读《水浒传》有关鲁智深的相关情节后,在阅读记录本上写下了对人物的点评: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这样的人,冲动鲁莽,不坐禅还喝酒杀人惹祸,何来优点?
作为同桌的“我”,对此评价并不认同,“我”以原著相关情节为依据与李明同学进行争辩,我认为鲁智深也有优点。
我:(4)
-
15、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劳动将从综合实践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为此,学校要多措并举,春风化雨,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青少年心中。(1)、学校将要布置一面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宣传墙,请你为“宣传墙”设计两个栏目。(2)、学校准备在校内开展“关于劳动课程内容设置”的调研。如果你作为学生代表,请你推荐两项具体的劳动课程内容。(3)、小林的妈妈担心劳动课影响小林的学习,想让他在劳动课时向老师请假。如果你是小林,将怎样劝说妈妈?
-
16、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 ,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白杨礼赞》)
古人写诗文,最擅长“写景抒情”。陆游游山西村,写下“(2) , 柳暗花明又一村”,道出惊喜愉悦之情,亦蕴含“绝处逢生”之理;王维出使边塞,写下“ (3) , , 含蓄表达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抑郁、愤激不平之情;柳宗元游小石潭,感慨“(4)凄神寒骨,”,暗含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范仲淹观岳阳楼洞庭湖,吟诵“(5) , ”表达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秋瑾在黄花开遍的中秋佳节,却痛问“(6)俗子胸襟谁识我?”,表达了不被世俗之人理解的苦闷和英雄自勉的豪气。
-
1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海岛绿色生命线
①海防林,是海南岛一个富有特殊意义又颇具地域特点的“专有名词”,即沿海岸种植的起防护作用的林带,被称为“海岸绿色长城”“海岛绿色卫士”,是海南岛生命家园的天然屏障。
②据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海南岛基本无海防林,沿海市县常受风沙侵蚀,乐东、东方一带时常风沙弥漫,患沙眼病、红眼病的村民占90%。20世纪50年代,文昌市翁田镇因无海防林庇护,流沙侵入,到处是“三天烈日地冒烟,一场暴雨沙埋田”的景象,每年淹没耕地超过百亩……
③为有效抵御风沙侵袭,从1956年开始,海南引进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木麻黄,大力营造海防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筑起了一道绵延千里、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扼住了狂风,锁住了流沙,保住了1052万亩耕地、数十万民房和近200万人口的安全。郁郁葱葱的海防林带,环绕在海南岛绵延的海岸线上,宛若一座绿色长城。
④海南是我国台风和热带风暴危害最严重的省份2014年7月18日,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以巅峰强度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登陆,海南省多个市县基础设施损坏严重,农作物大量受损,大量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据专家预算,在海防林保护范围内,可以减少台风风力30%~60%。海防林就像一位坚强的卫士,为海岛涵养水源、固堤防潮、调节气候筑起了第一道防线,保护了农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⑤海防林被称为沿海地带不可或缺的环保生命线但海南省现有的海防林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生态功能差。有专家建议,在现有的木麻黄海防线内套种抗风能力强、耐盐碱的椰树,变单纯的海防林为融生态、经济与景观为一体的海防林。这样既能增加沿海防护林带的防风功力,又能闯出一条美化海岸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循着这样的发展思路,近些年文昌、东方、儋州、万宁等市县大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现已初步形成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海南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⑥海防林,是海岛家园生生不息、绿色常驻的生命线。
(节选自《海之南》,作者:侯小健。有删改)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海防林带的作用。 B、文章说明了海防林涵养水源、固堤防潮的作用,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C、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海防林,指沿海岸种植起防护作用的林带,是海岛绿色生命线。 D、文章说明了海防林的作用,有了海防林,沿海的农业和人民生命财产就有了保障。 -
1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3月末,一颗小行星凌晨掠过地球,离地球最近时距离不及月球到地球的一半左右。 B、在施工现场,随着最后一片T型梁稳稳落下,标志着成自宜高铁全线桥梁架设完成。 C、用电数据增长与否,折射出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彰显了经济活力释放的强劲势头。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不断引发共鸣,是因为其方向朝着天下“大同”。
-
19、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殉职 歉逊 怪诞不经 天崖海角 B、倦怠 推崇 眼花缭乱 名副其实 C、震撼 狡辩 断章取意 舍生求法 D、涵养 要决 无精打彩 天伦之乐
-
20、下面选项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着落(zhuó) 爱慕(mò) 炽热(zhì) 锲而不舍(qiè) B、畸形(jī) 濒临(bīng) 矗立(zhù) 惟妙惟肖(xiào) C、眼眶(kuàng) 瞥见(piē) 拮据(jié) 风雪载途(zài) D、筵席(yàn) 喷薄(bó) 寂寥(liáo) 战战兢兢(jī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