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芙蓉花与锦官城

    ①“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成都因芙蓉花得名芙蓉城,简称蓉城。芙蓉之于成都,可谓缘起千年,战国有神龟巧画“芙蓉城”,唐朝有薛涛以芙蓉制彩笺,五代有后蜀皇帝孟昶为花蕊夫人遍种芙蓉花……沧海桑田,芙蓉花从不曾远离成都人的生活。

    ②“芙蓉”一词出现在中国文学典籍中数不胜数,但在唐代之前,芙蓉通常指荷花,如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洁身自好,东汉《古诗十九首》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相思之美。从唐代开始,以水莲和木莲分别指代荷花与芙蓉。白居易《木芙蓉花下招客饮》:“晚凉思饮两三杯,召得江头酒客来。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尽花木莲开。”此处的水莲就是荷花,木莲就是芙蓉。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云:“此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名,八九月始开,故名拒霜。生于陆,故曰地芙蓉。俗呼为皮树。《相如赋》谓之华木。”

    ③芙蓉系我国原产,又名木芙蓉、拒霜花、木莲、地芙蓉,花期在8月至11月,花大色艳,清姿雅质,苏东坡曾赋千古名句:“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1681年,芙蓉被引种到英国邱园,目前全世界共有89个国家种植芙蓉。

    ④____________________。芙蓉花本身是染材。孟昶用木芙蓉鲜花捣汁为浆,染丝作帐,名为芙蓉帐。女校书薛涛则用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浣花溪的水制成浣花笺,与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写诗唱和,写下“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的多情诗句。“浣花溪上如花客,绿暗深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这是唐人韦庄的《乞彩笺歌》,可见薛涛彩笺当时风头之劲,是后世彩笺的滥觞。

    ⑤李时珍着重研究了芙蓉和霜的关系,称“霜时采花,霜后采叶”,所得皆可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之效,这都是因为芙蓉清冷宜霜的缘故。此外,芙蓉还是食材,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里说:以新鲜的芙蓉花煮嫩豆腐,红白交错,恍若雪霁之霞,名雪霁羹。而芙蓉与鸡肉一道可制成芙蓉花鸡片,与粳米一道可煮芙蓉花粥。

    ⑥成都作为芙蓉原产地之一,栽培芙蓉亦有千年历史,唐代诗人张立《咏蜀都城上芙蓉花》有“四十里城花发时,锦囊高下照坤维。”宋人赵抃的《成都古今记》载:“唐玄宗以芙蓉花汁调香粉作御墨,曰龙香剂。”可见芙蓉当时已在宫苑及庭院中广泛栽培。

    ⑦清乾隆年间,四川总督李世杰重修城垣,在周围“种芙蓉,且间以桃柳,用毕役焉”,重现当年“四十里如锦绣”的壮丽景象。清代汪灏《广群芳谱》记载:“丞相祠中有木芙蓉盛开,其本高二丈,千围四尺,花儿万余,畅茂散漫。”诗人杨燮也在《锦城竹枝词》中描绘花开盛景:“一扬二益古名邦,禁得车尘半点无。四十里城花作郭,芙蓉园绕几千株。”

    (选自《成都日报》,有删改)

    (1)、引用是常见的说明方法。本文第②段与第③段分别引用了屈原的《离骚》苏东坡的千古名句,两处引用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2)、在编写这篇文章时,编者无意将下面这段文字遗漏。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原文哪个位置?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1983年,芙蓉被确认为成都市花,农历九月初九为市花节。每年芙蓉盛放时,街头、公园处处有驻足赏芙蓉的市民游客。细看一朵芙蓉,单瓣、复瓣、重瓣,姿色卓异:白色、粉色、红色、深红色、混色,色彩纷呈。最妙的是“醉芙蓉”,因光照强度不同引起花瓣内花青素浓度变化,一日三变其色:日出开白花,日中渐变桃红色,日暮又变成深红,令人惊叹。

    A.放在②段之后     B.放在③段后       C.放在④段后

    (3)、结合全文内容,在第④段中的画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不超过30个字),并阐述这样写的理由。
  • 2、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沁园春·雪》)

    , 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请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和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其颔联和颈联内容。

  • 3、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具兴                 废:荒废的事业 B、醉翁之不在酒       意:意思 C、则有去怀乡          国:国都 D、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倒下的样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记之             醒能述文者 B、此则岳阳楼大观也       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C、喜洋洋者矣                 醉能同 D、何时乐耶                    朝往,暮而归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 B、不把外物当作喜悦的原因,不把自己当作悲伤的原因。 C、不因为外物和自己的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D、不凭借外物获得喜悦,不凭借自己产生悲伤。
    (4)、下列对《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以“乐”字贯穿全文,“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作者描绘了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景色,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C、《岳阳楼记》中,作者真实而详细地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色,意在借景抒情,突出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怀,从而与古仁人形成对比。 D、《醉翁亭记》中,作者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等场景,从侧面表现出太守治理下滁州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 4、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日”热闹非凡,各社团摊位前参观体验的同学络绎不绝。老师也加入活动,和我们一起猜灯谜、做手工,这种与民同乐的氛围特别温暖。午后的校园小湖波光粼粼,阳光洒在湖面泛着微光,让人顿感心旷神怡。之前班级图书角丢失书籍的事,也经班长仔细调查,找到了误拿的同学,事情终于水落石出

    A、络绎不绝 B、与民同乐 C、心旷神怡 D、水落石出
  • 5、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大河上下,顿失涛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C、那轻,那聘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D、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留盼,树的摇曳。
  •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望(líng) 呢(nán)   海(xiá)       淫雨霏(fēi) B、(yì)     冕(ɡuàn)     红(yùn)     岸芷兰(tīng)​ C、(ráo)   谷( suì)       鲜( yán)        伛提携(lǚ)​ D、(fèn) 咙(hóu)   忧( qì)          筹交错( ɡōnɡ)
  • 7、按要求写一篇作文并完成作文提纲。

    老城墙上长出共享书屋,线装书里跃出AR动画,传统太极配上智能手环……老风景与新设施,老物件与新科技,老习惯与新生活,在褶皱的旧时光中,总藏着新生的光芒。

    请以“老          里的新发现”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 8、按要求写一篇作文并完成作文提纲。

    请以“停留,为了更好地出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以来,国家出台《“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未来产业”。2023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多地政府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鼓励企业研发和创新。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省市相继出台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的相关行动方案,制定了明确的产业发展计划。

    材料二

    ①2025年央视“春晚”,来自中国企业的人形机器人跳起秧歌舞,惊艳全球。这家企业被业内认为有望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头部企业。中国企业在高精度伺服电机和仿生关节技术上取得突破,部分参数(扭矩密度、响应速度)已超越国际水平。外媒专题报道了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腾飞现状,称“科幻小说的场景”走入现实。

    ②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能力是最核心的要素,而科技创新能力最终的指向是人。在中国新一批的科技人才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深厚的科研背景和技术实力,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

    表12023年中国与全球人形机器人关键数据对比

    指标

    中国

    全球

    市场规模增速

    50%

    25~30%


    单台成本

    5万50万元

    10万200万元

    材料三

    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正从工业场景向生活服务领域快速渗透。在医疗领域,人形机器人可辅助手术和康复治疗,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在教育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可作为教学助手或陪伴者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在家庭场景下,人形机器人能承担家务、陪伴和看护等工作;在工业领域中,人形机器人则聚焦柔性制造,适配现有生产线完成人工难以替代的复杂操作,实现效率翻倍。此外,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等因素也会催生人形机器人在康养、商业服务等场景中的刚性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形机器人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B、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迅速,正在把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变为现实。 C、科技创新能力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D、在不久的将来,人形机器人会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助手。
    (2)、根据材料二的文字内容和表1的信息,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
    (3)、从上述三则材料来看,中国人形机器人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有:。(每空限10个字以内)
  • 10、“事在人为”是指事情能否成功,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去做。“人”的性格、才能等往往对“事”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中任选一部,结合相关内容,阐述你对“事在人为”的理解。(不少于100字)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 , 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有改动)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石投入水中,是一种测量水的深度的方法。③崖:边。④掬(jū):捧。⑤余甘:橄榄的别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之                    好之者不如之者 B、潭西南望             循山 C、乃记之而             太丘舍 D、以付过             与朱元思
    (2)、下列对《小石潭记》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其中“心乐之”三字写出作者听到玉环碰撞发出声音时的欣喜之情。 B、第②段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潭中鱼儿的活泼可爱、自由自在,烘托了自己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 C、第③段“斗折蛇形”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的形状特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岸的交错不齐。 D、第④段作者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抒发自己被贬之后无法排遣的抑郁之情。
    (3)、柳宗元和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同样仕途不畅,几经贬谪,甲、乙两篇文章都写于各自的贬谪之地。面对人生困境,二人心态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 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乙】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长”“跻”“右”突出道路的漫长、高陡、曲折。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与追寻的艰辛。 B、“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己”的变化,暗示着地点的不断转换。 C、诗中“子衿”“子佩”的意思是青绿的衣领、佩玉的带子,用来借代心中的恋人。 D、诗中“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描绘了女子在城楼上独自徘徊,久等恋人不至的焦急。
    (2)、《蒹葭》和《子衿》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是当时的民歌。两首诗都以“追寻”为内核,但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蒹葭》含蓄深沉,《子衿》则更为直露热烈。请分析两首诗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及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 13、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 , 皆出酒食。(陶渊明《桃花源记》)

  • 14、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这一文化遗产,学校制作“探寻春节文化”展板,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第一部分: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春节是迄今为止流传历史最久、流传地域最广、过节人数最多的中国节日,是名符其实的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在中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春节最初起源于丰收祭祀。古时人们往往在岁末年初之时总祭诸神,表达对自然的礼敬和对农事的重视。《礼记》等古代重要礼制文献中就有“岁终大祭”以及元日天子“祈谷”的记载,此时春节的年节意义已经形成。秦汉以后,春节的社会意义更加突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将岁首作为聚会的良辰,后世正月拜年的传统就是由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      从唐代开始,春节被定为政府法定假日。宋元明清各代,春节有了“元日”“元旦”“新年”之称,成为官民共享的第一大节。官方会举行盛大朝会,与民同乐,来促进社会和谐;民间则有各种贺岁礼仪,热闹非凡。

    随着时光的流转      社会的变迁,如今的春节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无论是“春运”中归乡的脚步,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远程祝福,又或是全球华人共庆佳节的热闹场面,都印证着春节对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春节也因其蕴含“团圆”“和睦”等文化内核,收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同。

    第二部分:全民参与的社会实践

    “春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此时,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                       。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开始打扫房子,采买年货,张贴春联。贴春联时,墨香与红纸交相辉映 , 对仗工整的吉祥话,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放鞭炮时,噼里啪啦的声音此起彼伏 , 象征着驱邪避灾,迎接着全新的开始;包饺子时,那饱满的馅料、圆润的形状,寓意着团圆和吉祥;花灯亮起,流光溢彩 , 映衬着盛世的繁华,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令人赞叹。这些习俗历经岁月沉淀,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

    第三部分:是“中国时间”也是“世界时刻”

    春节不仅是时间流转的坐标 , 更是团圆与祝福的庄重仪式。春节庆祝活动随着腊八温馨启程,小年热情铺垫,再到除夕欢聚,最后在元宵节的灯火辉煌中结束。这些活动如同一部精彩的大戏,彼此交织,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美好未来的向往。

    春节作为全球华人的传统节日,其影响力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节日。近二十个国家将农历新年设定为法定假日。过春节的人群不仅涵盖了中国人,还有数以千万计的海外华人及世界各地热爱中华文化的友人。春节庆祝活动已渗透到各地,这些活动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春节活动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情感共鸣,促进了文化交流,也成为了维系家庭情感的纽带。

    (1)、你认为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字形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因为表达的是“到现在”的意思,所以“迄今”一词中没有错字。 B、因为表达的是“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的意思,所以“符”应改为“副”。 C、因为表达的是“清楚地显露”的意思,所以“突显”一词中没有错字。 D、因为表达的是“包含”的意思,所以“蕴含”一词中没有错字。
    (2)、你认为文段中①②两处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D、。 ,
    (3)、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内容合适且节奏匀称的句子,你认为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 B、迎新年,祈求好运;庆团圆,促进和谐 C、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家庭团聚,一片祥和 D、走街串巷,看家家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庆丰收年年有余
    (4)、你认为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交相辉映 B、此起彼伏 C、流光溢彩 D、巧夺天工
    (5)、制作展板时,同学们写下了对春节的感悟,你认为其中修辞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春节是灶糖粘住时光的甜,是灯笼照亮归途的红,是压岁钱裹住期盼的金。 B、谁能否认,这绵延千年的仪式,是祖先写给时光最深情的家书呢? C、一幅幅喜庆的春联,就像一个个欢乐的使者,把新年的祝福送进千家万户。 D、爆竹声轻声唤醒了旧岁的回忆,送走满是辛苦的日月,迎来充满希望的新春。
    (6)、文段中画线的语句存在一处错误,请做出修改。
    (7)、请你解释加点词“坐标”在文段中的意思。
  • 1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杜甫和王之涣的诗句,对每一个求知者都深有启发。要有所获得,既需要广度,也需要高度。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对此有所感悟?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 16、丰乐亭记

    欧阳修

    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②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③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⑤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②涵煦:滋润教化。③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④本:根据。

    (1)、联系所学知识和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饮滁水而甘   (2)宋受天命

    (3)顾而            (4)遂书以其亭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2处)。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4)、欧阳修“与民同乐”不只是简单的玩乐,背后包含他丰富的思想内涵,结合本文和《醉翁亭记》阐述“公之乐”的具体内涵。
  • 17、最是杭州品不够

    劳罕

    ①杭州可观可赏的,哪里会只是花草呢!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哪怕是树上的青苔,也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②杭州多古木,因为多雨的缘故,树干、枝桠上无不布满毛茸茸的青苔。春芽初萌时,嫩芽、青苔都是那种鹅黄色的绿,一树树鹅黄铺排下去,撩拨着你的心。

    ③对了,告诉你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连西湖的水底,也别有洞天咧。西湖水质好,除了活水这一因素外,与西湖水底有一片“大草原”不无关系。三面山中溪流不断注入,泥沙淤积在所难免。怎样提高湖水的清洁度?通过反复摸索,聪明的杭州人终于找到了诀窍:用水生植物固定淤泥,一棵棵草变成了一个个“净水器”。

    ④游人到杭州,大多是在断桥、苏堤、雷峰塔或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这些热门景点照个相。时间充裕的,顶多在湖里荡个舟、上楼外楼吃顿杭帮菜。如果这样就结束了杭州之行,那可真是暴殄天物了。其实,杭州的绝妙处,还在西湖的背后呢。

    ⑤不知你是否去过“九溪十八涧”?“九溪十八涧”位于西湖西边群山中的鸡冠垅下,景色天然,少有匠气。“九溪”得名,按照清散文家张岱所说:“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

    ⑥这泓溪流在草丛、岩隙中穿行,千淘万漉,水质晶莹剔透。遇有落差,千珠万珠飞流直下,泠泠击石,状如飞雪,声如筝簧。一条很有沧桑感的小路绕溪涧蜿蜒,小路用拳头大小的石头铺就,不知经过多少代人的踩踏,路面磨得锃光闪亮。在溪涧漫过路面的地方,以石当桥,游人蹿蹦而过,乐不可支。尽管离西湖不远,由于山岭阻隔,周遭幽阒静悄。

    ⑦清末学者俞樾认为,“九溪十八涧乃西湖最胜处。”他曾作了叠字诗盛赞九溪: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

    ⑧九溪与十八涧在八觉山下汇合,呈“丫”字形,由北而南注入钱塘江,由此往东沿溪而上就到了杨梅岭村。

    ⑨杨梅岭村坐落在峡谷里,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房舍依山势布局,白墙黑瓦、毛石勒脚、小青瓦披檐,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沿着弯弯曲曲石板村道往下走,越走林木越茂盛,周边的山坡、山脊、山峰上除了树还是树,都有合抱粗、几十米高。

    ⑩这些树很有些名堂——大名鼎鼎的浙江楠。浙江楠,是我国名贵树种楠木的一种,九溪、杨梅岭一带就是它的原产地。

    ⑪蓊蓊郁郁的大树遮蔽了天日,光影经无数枝叶跌宕过滤,投到地面时,已有气无力,越往林的深处走,树荫越浓,有一种“在昼犹昏”的感觉。酷暑,不管外面多热,来到这里,身上的汗,立马消失殆尽。再待下去,会觉得身上的热量被一点一点抽走,恨不得赶紧逃到阳光下去。

    ⑫这里静得出奇,也许是一棵棵大树的威压,连小溪流淌、小鸟鸣叫也小心翼翼。你瞧,清清的溪流尽往蒲草、睡莲、金鱼藻的下面躲,路过石块,也不敢闹出喧哗,身段柔软地悄悄划过石缝。

    ⑬因为生态条件太好,我每次来这里散步,几乎都能碰上野猪。有天傍晚,从杨梅岭村到理安寺那段一公里多的路上,竟先后碰到过三群野猪。还有一次,骤雨初歇,散步至杨梅村口那片茶田旁时,就听脚下那条溪沟里悉索有声,探头一看:可了不得了,一头足有两三百斤重的野猪正在路边的小溪里喝水。见人来,“嗷”地大叫一声,就往岸上蹿,可能是泥土湿滑,又重重跌回水里。野猪抖一抖身上的水,再次狂蹿,再次跌回溪中。野猪愈发惊怒,没头没脑发了疯般猛蹿,扯着嗓子嘶吼,溪岸的泥土纷纷崩塌,溪边的竹子哗哗倒了一大片。

    ⑭民间俗语:“一猪二熊三老虎,最猛不过野猪王。”那天,我算是真正领教了野猪的厉害。

    (选自《2021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1)、“最是杭州品不够”,结合全文谈谈哪些特色让作者眷恋杭州,品赏不够?
    (2)、散文的语言是精粹的文学语言。请自选角度,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甲】春芽初萌时,嫩芽、青苔都是那种鹅黄色的绿,一树树鹅黄铺排下去,撩拨着你的心。

    【乙】遇有落差,千珠万珠飞流直下,泠泠击石,状如飞雪,声如筝簧。

    (3)、巧妙的引用能够使散文更具文采、魅力。请简析本文引用名家名句和俗语的作用。
    (4)、选文中,引用了清末学者俞樾所作的叠字诗恰到好处地描摹了九溪的美,读来声韵铿锵;教材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颜色的词语来表达情感,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选文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运用至少两种手法(叠词、句式、表色彩的词语、陌生化手法或者修辞手法),创作一首赞九溪且不少于四句的小诗。

    【课本链接】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 18、非文学作品阅读

    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

    梁衡

    ①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人的生命,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

    ②那么,人怎样实现自己这生命的另一半价值,构建精神世界呢?有六个层次。也就是人们阅读的六种基本追求,追求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美感。这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反映着人们不同的文化程度、修养状态和价值取向。

    ③一是刺激需求。正常人的精神生活中总有企图改变平静、追求奇特、寻找刺激的一面。这种需求,与其说是精神追求,不如说是心理、生理追求,因为理性的成分还不多。在刺激需求下,会有非法的出版物市场,如黄色、低档出版物。这也说明人有自然的一面。

    ④二是休闲娱乐需求。按这种需求,就产生了一类轻松的作品,如花卉、鱼虫、时装、幽默、故事等。休闲娱乐需求在读者中的覆盖面最大,不但有闲阶层靠消遣读物打发时日,就是专业人员,也常常会翻翻书报以作休息。

    ⑤三是信息需求。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每个人在生活中也离不开信息,一条信息使一个决策成功,救活一个企业,或者使一个人致富的事,已屡见不鲜。以至于信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人们对信息的这种需求是书、报、刊等传媒的基础,特别是报纸存在的基础。

    ⑥以上这三个需求,虽属精神的,但仍不脱物质的羁绊,多为实用的需求。其载体也以报纸、杂志、电视为主。真正精神层面的是后面三大需求,其载体以书籍为主。

    ⑦四是知识需求。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粮食、蔬菜、肉类使人从孩子长成体魄健壮的成人,而知识使人聪明有本事。如果无知识,只能算半个人。所以人的一生专门安排一个学生时期,较集中地专门接受知识;以后直到老死以前,还要不断补充更新知识,这主要靠出版的书、报、刊,特别是书籍。

    ⑧五是审美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就懂得对美的追求。这种本能的、不断发展提高的审美需求呼唤出版物一方面作为载体来提供审美对象,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另一方面又作为工具来帮助指导人们提高审美能力。

    ⑨六是思想需求。人的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是理性的思考。刺激是心理本能的满足,娱乐是心理休息,信息是人捕捉到的事物的信号,知识已进入到认识的总结。只有思想才能进入到理性,进入到规律和方法的把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这种需求,促使人们去读理论学术书刊,去通过具体出版物的形象、素材思考问题。

    ⑩真正要有感、有悟、有创造,改变人生,成就事业,有个性,自立于人海,流芳于青史,要靠对后三个层次的攻读。

    (1)、以下针对②-⑨段内容所设计的思维导图哪一个更贴合选文?请说明理由。

    (2)、在论述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请举例分析。
    (3)、下列书刊分别符合哪一种阅读需求?请加以判断,并将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书刊

    (1)《故事会》

    (2)《飘》

    (3)《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

    简介

    以发表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故事为主的通俗文学刊物,同时兼收并蓄各类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外国故事。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长篇小说,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该作于1937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以正统的价格理论为核心,结合大量鲜活独到的事例,系统讲解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解释、印证、推演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A.刺激需求                                 B.休闲娱乐需求                           C.信息需求

    D.知识需求                                 E.审美需求                                 F.思想需求

    (1)       (2)       (3)

  • 19、公众号要以表格形式介绍《艾青诗选》和《泰戈尔诗选》,请加以补充

    诗选名称

    语言形式

    艺术手法

    主题情感

    核心意象和含义

    《艾青诗选》

    (1)

    采用意象和印象的捕捉;

    (2)

    爱国反侵略,同情人民;驱逐黑暗,追求光明

    土地:(4)

    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

    《泰戈尔诗选》

    比较整齐,讲究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新奇的比喻、拟人、奇特的想象

    (3)

    对自然的热爱

    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金色花: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纸船:(5)

  • 20、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 , 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长安。潼关:关隘名,是从洛阳进入长安的必经重镇。许浑早年屡试不第,中进士后又未得到重用,屡受挫折。此诗作于第一次赴京谋官途中,为潼关的山川景色所深深吸引,写下此诗。②长亭:古时驿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休息。③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④迥:远。⑤帝乡:帝都,长安。⑥渔樵:打鱼砍柴。

    (1)、本诗首联情景交融,通过“”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日晚景。
    (2)、请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意,揣摩尾联诗人表达的心境。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