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请按要求填空。

    山明心志

    “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抒发了诗人渴望登上人生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波涛如怒”(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了作者对壮美山川的赞叹;“风休住,”(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寄寓了词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水蕴心情

    先民行吟水畔,“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蒹葭》),苦苦追寻,“伊人”却可望不可即;王湾行舟江上,“ , 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心情乐观昂扬;李白仰慕先贤,“ , 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期待被重用以建功立业。

    山水融思

    面对人生困境,我们要有“”(陆游《游山西村》)的坚定信念;面对广阔世界,我们要有洞庭湖“”(范仲淹《岳阳楼记》)般接山连水的宏大气度。

  • 2、学校将开展“孝亲敬老”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下面是关于“孝”的内涵探讨,请补充对话。

    小语:“孝”是爱,子女要关心体贴父母。

    小文:“孝”是理解,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苦心。

    小庆:

    小红:

    小语:“孝”的内涵太丰富了!

    (2)德育处李老师委托你转告小语,让他参加学校组织的敬老活动,后天上午九点在学校集中,统一前往“夕阳红”养老院。

    第二天,你遇见小语,这样说:

  • 3、根据《经典常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经典常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阅读它有助于增长文化见识。 B、《经典常谈》对《史记》《说文解字》《战国策》这些史书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点。 C、《经典常谈》记述了仓颉造字、伏生藏书、苏秦刺股等故事,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D、学了《关雎》,若想了解《诗经》的更多知识,可选择《经典常谈》的《<诗经>第四》来阅读。
    (2)、丽达在给保尔的信中说:“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保尔。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战斗,还有很多……”你认为保尔对自己苛刻吗?为什么?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内容阐释。
  • 4、任务一: 巴渝文化寻踪
       令人眼花缭乱的立交桥、穿楼而过的轻轨、屋顶上的公路……无不彰显着重庆独特的气质。流光yì彩的山城夜景、蜿蜒曲折的古街古巷、横跨天的各式大桥、精妙绝伦的大足石刻、妙手偶得的三峡风光……无不让人震hàn。多姿多彩的重庆,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打卡。他们回望烽火三国的历史烟云聆听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体悟红岩英烈的浩然正气当人头动的景象屡上热搜,身为重庆人,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新的时代,3000多万巴渝儿女正秉承着“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重庆城市精神,书写“拥抱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的华彩篇章。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流光yì彩             天             震hàn                    人头

    (2)、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眼花缭乱 B、蜿蜒曲折 C、精妙绝伦 D、妙手偶得
    (3)、文段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4)、文段中“坚韧、忠勇、开放、争先”是重庆(大重庆区域)城市精神,请任选其中一个词 , 用重庆的一种典型物象来阐释其精神内涵。(示例仅供参考)

    示例:

    开放: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奔向大海,展现了重庆人悦纳四方的气度和开放包容的胸怀。

    我选

  • 5、文化,无处不在。它,是学校里的读书分享会,是传统节日里的习俗,是长辈们口中的故事,是古琴的悠悠雅韵,是书法的笔墨风骨,是绘画的意境悠远……文化,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你我的心田。

    请以“文化,润泽我心”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字数不少于600字。要求:(1)不得抄袭;(2)不得套作;(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 6、班级开展整本书阅读分享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片段一】

    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也是的?”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片段二】

    严贡生将钥匙开了箱子,取出一方云片糕来,约有十多片,一片一片剥着,吃了几片,将肚子揉着,放了两个大屁,登时好了。剩下几片云片糕,搁在后鹅口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那掌舵驾长害馋痨,左手扶着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在嘴里了。严贡生只装不看见。……严贡生道:“还说是云片糕!再说云片糕,先打你几个嘴巴!”……严贡生转弯道:“既然你众人说情,我又喜事匆匆,且放着这奴才,再和他慢慢算账!不怕他飞上天去!”骂毕,扬长上了轿,行李和小厮跟着,一哄去了。船家眼睁睁看着他走去了。

    (1)、《儒林外史》善于通过富有意味的细节来塑造人物。请从上面两个片段中选择一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
    (2)、关于《儒林外史》的名著导读里,有这样一段内容:“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请你结合具体的情节、人物,谈一谈你对“外史”的理解。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纯仁知襄邑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振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谤其所全活不实,诏使按视。会秋大稔 , 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选自《宋史·范纯仁传》,有删节)

    【注释】①纯仁:范仲淹次子。②庆州、秦中:地名。③振贷:赈济。④所全活:保全救活的人数。⑤按视:察看。⑥稔:庄稼成熟。

    (1)、以下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连月不       若夫日出而林霏 B、至若春和明       四时之不同 C、使按视       太守即人随其往 D、异二者之为       谤其所全活不实
    (2)、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①②段构成对比,一暗一明,一悲一喜,表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B、甲文以记叙为主,抒情和议论为辅,记叙、抒情都是为了写志,谈理想、言抱负。 C、甲乙两文表达的核心思想一致,区别在:甲文假托古圣立言,乙文通过叙事显志。 D、乙文中“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正面体现了范纯仁深受百姓爱戴。
    (3)、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4)、范仲淹曾评价范纯仁继承了自己的“忠”。请结合两篇文章谈谈,范仲淹所谓的“忠”指什么?范纯仁如何践行范仲淹的“忠”?
    (5)、甲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说说你的理解。
  • 8、阅读下面诗作,完成小题。

    【甲】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写出了眼前所见情景:国都沦陷,但花木仍欣欣向荣,乙诗写诗人妻子想念自己的情形。 B、甲诗颈联加点词表明战乱持久,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在战争年代收到家书的无比激动之情。 C、乙诗尾联加点词回应首联“独看”,“独看”是因时空阻隔,“双照”是言诗人和亲人已团聚相拥的幸福情景。 D、《春望》写出了诗人在山河破碎中的悲怆顿挫,《月夜》则写出了乱世离情中的隐忍曲折,是诗人沉郁顿挫风格的体现。
    (2)、《春望》与《月夜》都是杜甫困居长安期间所作,请结合内容,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皮影

    ①沿着小河,拐过一道弯,再向前走几十步,就是老林的家了。在一片竹林间若隐若现。说到老林,可是全村要皮影的好手。若他要说哪天耍皮影,到时来的人定将看台围得水泄不通,瞪着眼望着台上的戏。

    ②可这戏也不是能常见的。村里的习俗,只有当人还愿时,才请艺人要上几段。一年中仅有那一两回。老林可是相当的清闲,天天在村里转悠,逮着孩子便仔细看上两眼。可老林长着络腮胡子,孩子们都怕他。一见着,便躲得远远的。老林也只好摇摇头,叹息着离开。

    ③这年,老林的儿子考上大学,回来还愿。老林喜得说不出话来,应了村的习俗,便准备要一场皮影。也想乘此机会,让儿子能将这皮影戏传下去。可谁知道,儿子不但不愿,还以退学相逼。老林没有法子,只得作罢,将心思放在皮影上。我第一次回到家乡,正赶上这样的好事,心里可是激动。对那皮影有着强烈渴望,没有哪天不念的。

    ④可母亲还没有提起这事,我心里便越发得着急,高涨的情绪渐渐回落了,连饭也吃得少了。母亲担心我这样,又没个办法,只得让我去。

    ⑤夜里,远处竹林里的灯火摇曳,融在这朦胧的月光中。我敏捷地跨出门,母亲便走了出来,嘱咐路上小心。正当她又要说些什么,我飞奔起来,顷刻之间就跑远了。只是依稀听到说,不要走近屋。

    一路的月光,轻敏地跳跃在水面上,泛起点点波光。夜静极了,将一切都拥入怀中。远处声音传来,似如横笛,宛转,悠扬。心里是说不出的舒畅。雾色里的竹林,带着几点灯火,便近在眼前了。

    ⑦入了林,便是戏台。远远的一个小人儿和着只黄纹大虎在跳动着。我疑心那是武松,只想近些观看,却被照攘的人群拥了出来。无奈,只得远远地看罢。那武松轻轻一跃,便落在大虎的身上,提起拳头……老林的手艺真绝,每个动作都浑然天成。在灯光下,人物似活的一般,拉住人群的心。我看得投入但有些模糊,于是,便向侧台跑去。

    ⑧刚移几步,有人技住我的衣服,我回头望去,竟是邻居的孩子。见我吃惊的样子,只淡淡地说:“姑姑让我来看看你。”随即又笑道,是否饿了,走,我带你摘果吃。话未完,就拉着我向瓜地里跑去。摘了几个小瓜给我,还说,这瓜田是他家的,不打紧。

    ⑨等到半饱,又想起看戏。于是他们将我送回戏台,悄声说:“这戏又不好看,总是那几场。赶明儿,我带你去钓鱼,如何?”我呆呆点头,只想着看戏,一句也没听。邻居只好无趣地离开了。

    ⑩跑到侧台边,武松早就没了。只见两个小人儿,在那布上走着。

    ⑪月光薄似纱,虫儿在草丛里轻轻鸣唱。皮影结束了,人们陆续地离开。我却跑到戏台后,想寻找那武松。艺人们正收拾道具,准备结束一天的疲劳。我见着那皮影,静静地躺在盒子上,心中正是欣喜。正要去拿,却被一个声音给喝住了。

    ⑫老林走过来,仔细打量着我,“你,喜欢这个皮影?”我微微地点头。老林的眼里闪着光,将那武松拿起来,放在我的手里。“你喜欢皮影!那你愿意学皮影吗?”老林笑着望着我,声音充满渴求。

    ⑬我正要说些什么,母亲急匆匆走了进来,看了一眼老林,拽着我的手就往外走。嘴里还不停地念叨。我回过头,只见老林发愣地站在那里,望着我们,一双像火光熄灭似的眼睛……

    ⑭已经多年不见老林了。村里的老人说,老林有一手绝活,可惜没能找到徒弟传承。在那次皮影之后,他就离开村子,也不知去了哪里。或许,他是去别的地方找寻希望了吧?

    ⑮直到现在,我从未见过,像那一夜的好戏了。这么好的皮影戏,可千万别只叫我们这代人看到。

    (1)、文章围绕“皮影戏”,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在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情感。

    →愉悦、投入→②→失落、遗憾

    (2)、联系上下文品下面句子。

    一路的月光,轻敏地跳跃在水面上,泛起点点波光。夜静极了,将一切都拥入怀中。

    (3)、文章开头母亲说“不要走近屋”,结尾处母亲又急匆匆“拽着我的手往外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最后一段所要表达的意思?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 10、阅读下面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语和小文合作开展对“谁‘偷’走了青少年的睡眠”问题的调查。请你参与其中,一起完成任务。

    资料一:

    早在20世纪初就有相关的资料显示,人体生物钟类型具有昼夜节律的个体特征。“百灵鸟”型更倾向于在早上活动,他们的生物钟属于“早晨型”。“猫头鹰”型,则倾向于在下午或晚上活动,他们的生物钟属于“夜晚型”。科学家认为这个分型12%~40%取决于基因,其余是由外部影响和年龄造成的。比如老年人容易出现时相前移,因而睡得早。青少年容易出现时相延迟,因而睡得相对要晚。

    人们之所以能够保持白天清醒,夜间具有良好的睡眠,是大脑中分泌的“褪黑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白天的光照能够抑制大脑的褪黑素分泌,让大脑保持清醒状态。晚间,黑暗的刺激会让大脑开始分泌褪黑素,当褪黑素分泌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人就有了困意。晚间的亮光进入眼睛会反馈给大脑一个信息就是“天亮了”,从而抑制大脑褪黑素的分泌,会“赶走”困意。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是晚间“光污染”的罪魁祸首。

    (摘自“学习强国”平台)

    资料二:

    资料三:

    睡眠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和学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学研究显示,睡眠过程不仅有助于恢复身体活力和大脑认知能力,还能够促进摄入信息的加工整合,有助于内化新知,实现最佳学习效果。反过来,睡眠不足则会影响学生的体质发展、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从正负两方面看,保障学生的充足睡眠势在必行。

    推动中小学生睡眠保障行动不断深化,需要有科学化的制度安排,立足于睡眠的科学规律,同时又契合中小学的运行常规。对此,一个务实的工作思路是聚焦于影响睡眠的关键因素,即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构筑保障学生充足睡眠的有力屏障。

    保障学生的睡眠时长,重点从保障晚间早睡着力。研究显示,影响孩子睡眠时长的主要因素是学校作业量和家庭作息习惯。例如,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家长的晚睡习惯都会造成孩子晚睡。

    (摘自《中国教育报》)

    (1)、【读资料】下列对资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料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了人体生物钟类型的个体特征。 B、只要晚上不看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就能保证睡眠达标。 C、资料三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睡眠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 D、资料三中提出了解决中小学生睡眠质量问题的一些方法。
    (2)、【析原因】小冀寒假期间凌晨一两点才放下手机。开学后,父母要求他晚上十点上床睡觉,之后小冀便开始出现失眠症状。请你根据资料一,分析小冀失眠的原因。
    (3)、【解数据】资料二是小语和小文搜集到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调查图,请你对调查图进行分析,总结出三条结论。
  • 11、AI技术走进课堂的趋势明显,请就该话题发表你的看法。
    (1)、你的观点是:
    (2)、请从下列论据中选择最恰当的两个来证明你的观点(填序号):

    ①AI生成作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②教师可利用AI分析学情优化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③学校能借助AI技术赋能,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④AI技术冲击课堂,会引发的学术诚信问题。

  • 12、【诗词之彩】学校举办了诗歌朗诵及默写大赛,请把空缺处的诗文原句补充完整。

    诗歌中的边塞有多种色彩:有王维“(1)”(《使至塞上》)的黄与红,绘就大漠的雄浑苍凉;有李贺“(2)”(《雁门太守行》)的红与紫,写出了战争的惨烈悲壮;有岑参笔下“(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一片雪白与春意;有范仲淹笔下“(4)千嶂里,”(《渔家傲·秋思》)的血色夕阳;有贺敬之笔下“(5) ,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回延安》)的服饰色彩。

  • 13、国民的体育素养和健康水平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你所在的小组完成了“体育文化观察”的相关调查研究,撰写了调查手册。现在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修改。

    第一部分   历史缘起

    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射箭、御马等“六艺”成为贵族教育核心。汉代蹴鞠盛行,唐代马球风。宋元时期,民间体育活动如捶丸、角抵等蓬勃发展,体育逐渐走向大众化。明清时期,武术、太极等传统项目广受青睐,成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这些体育项目深刻yùn(     )含着“尚武、知礼、崇德、自强不息”等诸多的优秀思想文化。近代以来,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体育兼容并蓄,吸收竞技体育精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继往开来,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并重发展。

    唐朝时期就出现了民间与皇家交相辉映的体育盛会,民间百姓和皇家达官贵人都热衷于体育运动,当时的拔河比赛蔚然成风。清代宫廷在每年冬至以后都要举行冰嬉体育活动。清代诗人曹寅《冰上打球》诗云:“万顷龙池一镜平,旗门回出寂无声。争先坐获如风掠,殿后飞迎似燕轻。”乾隆帝亦有“遂试冰嬉千队出”的诗句,其盛大、精彩的场面可见一斑。体育发展为诗歌注入了新题材,而诗歌使得体育活动永流传,二者相辅相成。至今,圆明园每年都会举办皇家冰嬉表演活动,普通百姓也能了解并参与其中。

    第二部分   精神力量

    自《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颁布后,让北京市不断向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迈进。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在北京市的各个市政宣传栏中,我们时不时会看到奥运健儿的身影。当初关于男子100米自由泳比赛一直有个论调:这个项目不适合亚洲人,亚洲人游不进47秒。潘展乐却说“不适合亚洲人”的论调只是一个“框”是可以打破的。巴黎奥运会上,19岁的潘展乐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46秒40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

    第三部分   阳光体育

    体育运动为什么对学生如此重要呢【甲】这是有生物学依据的。①运动如同一场甘霖,悄然浸润着大脑的每一片“沃土”,让思维的种子在清新的空气中破土而出;②运动可以增加大脑海马体的体积,有助于提升大脑的功能,更能源源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③当学生挥洒汗水时,多巴胺就像一位快乐的邮差,总是准时给学生送去幸福和满足的问候。④这难道不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珍贵的“健脑秘方”吗?此外,增加体育运动符合教育规律。近年,北京市教委也持续推送出体育“大礼包【乙】从中考体育改革到课间延时至15分钟,再到要求每天一节体育课,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运动。由此看来,体育运动与教育学密切相关,它不仅能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还能激发生命活力。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yùn含             (2)风靡

    (2)、第一部分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交相辉映 B、蔚然成风 C、可见一斑 D、相辅相成
    (3)、第二部分画波浪线句子文字在表述上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修改。
    (4)、第三部分【甲】【乙】两处标点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②”,
    (5)、同学准备就体育精神拟写了一副对联,你认为下列补全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薪火传旗,四海同舟①

    下联:②,五环筑梦壮山河

    A、①擎日月   ②变幻风云 B、①日月明   ②风云砺剑 C、①擎日月   ②风云砺剑 D、①日月明   ②变幻风云
  • 14、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它们如同岁月的刻度,精准记录着时节流转、物候变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1)、仿照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围绕清明的自然现象、习俗活动或所承载的情感,从不同角度各写一句话,使之构成句式整齐的排比句。

    示例:立春是一声清脆响亮的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立春是一抹鲜嫩翠绿的草芽,宣告着春天的到来。

    仿写:清明是;清明是

    (2)、请阅读以下新闻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需涵盖活动主体、活动内容及活动意义,30字以内。

    随着清明节的到来,各地纷纷举办各类活动,以传承和弘扬节气文化。某历史文化街区举办了“清明文化节”,现场展示了传统的清明祭祀礼仪,还有民间艺人制作清明粿、绘制纸鸢等技艺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参与体验。同时,许多学校也开展了“走进二十四节气之清明”主题教育活动,老师们通过讲解清明的由来、习俗以及相关诗词,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清明节气蕴含的文化价值。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增强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二十四节气,宛如一部无字天书,每一页都①。清明,作为其中尤为特殊的一个节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传递出清明时节人们祭扫时的哀伤;“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②。它既是人们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也是亲近自然、拥抱春天的契机。在岁月的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和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不断传承,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片芭蕉叶

    ①七岁前,我的世界里没有高楼街巷,只有屋后的梨树、樱桃树、无花果树以及翠绿的芭蕉。

    ②芭蕉,叶片宽大,长势旺盛,遍布乡间的房前屋后。家乡雨水充沛,加之芭蕉生命力极强,要不了一年半载,一株芭蕉幼苗便能如盖如伞,撑起一大片阴凉。

    ③有一年赶上春雨绵绵,我急着去村小上学,家中仅有的一把雨伞却损坏已久。母亲灵机一动,转身提着镰刀朝屋后走去,回来时,一片状如蒲扇的芭蕉叶便摆在了我眼前。我看到芭蕉叶后欢天喜地,忙顶在头上冲出家门。

    ④一路上,同学们相继汇拢,撑伞者有之,淋雨者有之,顶着芭蕉叶的却唯有我一人。三十年过去了,我仍记得那个落雨的清晨。细雨如丝如线,轻轻粘连在我身上。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

    ⑤在乡间,草木是人们的挚友,也是生活的帮手。就拿房前屋后的植物来说,几乎样样都是管用的。竹子不仅提供竹笋,也带来竹筐、斗笠和竹席;松树的枝叶用作引火材料,它的身躯则做成各式家具,成为新娘们的嫁妆。芭蕉也不例外。

    ⑥初夏,樱桃正红,母亲摘下几斤,用芭蕉叶托着,嘱咐我给邻里送去;秋天,新稻成熟,用旺火蒸熟,再用芭蕉叶包好,赶路的人就有了远行的底气。立春后农事渐多,人们对芭蕉的索取却最少,只为给它留足生息繁衍的时间。

    ⑦后来我进城求学,屋后的芭蕉见不着了,遗憾之余,竟然以另一种方式和它们重逢了。从白居易的“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到杜牧的“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从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到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它们伴我度过无数个思乡的夜晚,在泛黄的诗集间,悄然长成一片精神的绿荫。不仅是诗词,我还在书卷上看到一则美谈,说唐人怀素少时家贫,无钱购买纸张,就采宽大的芭蕉叶作纸练字,日复一日,终成一代书法家。

    ⑧芭蕉,远不止我认为的那样,它早已从乡间的房前屋后走进了美好的文字中,也从乡村走到了城市,在城市中扎下根来。

    ⑨在我生活的南方小城,信步走进公园,或漫步临河街巷,会看见一丛丛芭蕉骄傲地生长着。人们在芭蕉的阴凉下谈笑、小坐,畅快自在。此刻,时光慢了下来,市井街巷里也有了乡村的闲适,屋后的芭蕉以新的形式再次陪伴在人们身边。

    ⑩芭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它却长成了如树一般高大的体型。芭蕉枝叶柔软易折,貌似柔弱,实则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纵使经历霜雪,也会不卑不亢地挺立着。

    ⑪仲夏的夜里,窗外的雨倾斜而来。灯下,我翻开一卷泛黄的诗集,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正映在昏黄的光晕里,恍惚间,我又想起了儿时屋后的芭蕉。它们在大地上生长,散发着浓郁清香。雨水击打着芭蕉叶,声声入耳,使人着迷。故乡的田垄和炊烟,仿佛又在眼前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8月12日,有改动)

    (1)、芭蕉叶自乡野至市巷,其“行迹”与人之步履相契。请根据下列表格,梳理文中第①~⑩段的内容。

    芭蕉(叶)的“足迹”

    关于“芭蕉(叶)”的事件

    对“芭蕉(叶)”情感

    乡间的房前屋后

    母亲用芭蕉叶为“我”遮雨

    进城求学后

    一丛丛芭蕉骄傲地生长

    亲切、欣喜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些雨丝如同一条时间的线,一头连着故乡和童年,一头牵引着如今早已长大成人的我。

    (3)、作者在第⑦段引用了古诗词和怀素练字的故事,有何用意?
    (4)、文章结尾提到“它们在大地上生长,散发着浓郁清香”。请结合全文内容,理解作者借芭蕉表达了哪些情思?
  • 16、马克思说:“抗争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拯救自己的勇气。”请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简•爱》中写出一位能体现“抗争”的人物,再结合相关情节简述他(她)的“抗争”经历。
  • 17、学校举行名著分享会,同学们积极进行了分享,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小安同学发现很多名著中都有“三”的故事情节,他整理了相关笔记,请帮助他完成表格。

    名著

    作者

    “三”的故事情节

    《西游记》

    吴承恩

    三调芭蕉扇、①

    《水浒传》

    三打祝家庄等

    ③《

    吴敬梓

    周进三阅范进考卷

    《骆驼祥子》

    老舍

    祥子“④

  •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清传(节选)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 , 咸清。疾病疕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岁终,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注释】①药市:指卖药的集市。②雠(chóu):出售。③直:同“值”,价值。这里指药钱。④蚩(chī):傻,无知。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清          :称赞 B、冀速已          已:停止,这里指病愈 C、清不为辞       辞:同“词”,言辞 D、不能报       :考虑,估量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

    (2)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

    (3)、文中宋清说自己“非有道也”。结合全文,你认为宋清是否为“有道者”?请说明理由。
  •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全诗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始怜幽竹山窗下”中“怜”字的表达效果。
  • 20、《人民日报》上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优秀的背后,都有一段静静扎根的时光;每一次成长的背后,都有一段默默拼搏的日子。”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