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以军中多务。权曰:“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 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 与语,奇之。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 归私第 , 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竞日。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家人发视之 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 赵普传》)

    【注释】①蓟:蓟县。②准:淮河地区。③太祖:赵匡胤。④私第:指旧时官员私人 所置的住所。⑤阖:关闭。⑥箧:小箱子。⑦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 官死去。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军中多务 /旦爷娘去 B、当涉猎 /无他,手熟耳 C、鲁肃过寻阳 /次日临政 D、太祖与语 /射于家圃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薨 /家人发箧视之 /则《论语》二十篇也 B、既薨家 /人发箧视之则 /《论语》二十篇也 C、既薨 /家人发箧视之则 /《论语》二十篇也 D、既薨家 /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4)、根据【甲】【乙】两文,简析吕蒙和赵普两人的读书经历有什么共同之处。14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校将举办“校园读书节”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在布置教室文化墙时,请你为下面上联选择最恰当的下联

    上联:书香浸润心灵美

    下联:____

    A、墨韵点染气质华 B、笔走龙蛇意气扬 C、诗情画意满庭芳 D、字里行间智慧藏
    (2)、班级拟制作题为《传承经典·筑梦未来》的短视频,请你仿照前后句式,将下面 的解说词补写完整。

    经典是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经典是雨露,滋养我们求知的心田;① , 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经典是风帆,②

    (3)、短视频制作完成后,你想请张老师对视频中的镜头运动、解说词等方面提些指导 意见,你会怎么对张老师说呢?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可爱的人身行好事。邓稼先jū gōng尽瘁,死而后已;闻一多慷慨淋漓,怒斥敌 人;鲁迅以笔为戈,爱zēng分明。和平年代,每一位____岗位、默默付出的平凡 人也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晨曦微露中,有环卫工人俯身清扫的____;城市建设现 场,有建设者____在脚架上的火热;万家灯火背后,有无数电力人员的协作……通 过他们实际行动,负担起爱国的重量。虽然他们对自己的“壮举”不以为意,但世界 因他们而变得五彩斑lán。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词。

    ①jū gōng 

    ②zēng 

    ③ lán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坚持 忙碌 奋斗 B、坚守 忙乱 奋斗 C、坚守 忙碌 奋战 D、坚持 忙乱 奋战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他们实际行动,担负起爱国的重量。 B、他们通过实际行动,担负起爱国的重量。 C、他们的实际行动,担负起爱国的重量。 D、他们的实际行动,负担起爱国的重量。
  • 4、 默写古诗文。
    (1)、脱我战时袍,。当窗理云鬓,。(《木兰诗》)
    (2)、 , 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自己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 畏惧的诗句是“”。
    (4)、花常以不同的形态在诗人笔端呈现。如陆游《游山西村》中 “”和龚自珍《己亥杂诗》中 “”吟诵的是自然界中的花儿; 赵师秀《约客》中“有约不来过夜半,”刻画的则是燃 尽的灯芯。
  • 5、张雄文先生在《英雄老山界》的结尾写道:“下山时,我依依不舍,不时反顾,似乎想把这座山的英雄气带回去······”你有没有把某种事物、感情、精神带回去的经历呢?

    请你以“把带回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横线上所填的应该是“带回去”的对象;“带回去”哪里呢?为什么要“带回去”呢?“带回去”的过程如何呢?这些问题要想一想。

    要求:⑴在横线上补充合适的成分;

    ⑵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⑶不少于500字;

    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雄老山界

    张雄文

    ①细雨如丝,飘洒不止,山间的苍翠肆意奔淌。我惊异于这座大山的险峭、雄阔与深沉。汽车从新宁方向的山沟入山后盘旋、爬升了一个多钟头,在湘桂古道旁止住时,眼前依旧山连着山,山叠着山。抬头仰望,除了一方窄狭天宇,便只有绵亘的峰峦与森林,还有雨水浸润下愈加凝重的苍碧,似乎辽阔无边。

    ②山名舜皇山,不过,我更喜欢当地人的称谓——老山界。湿漉漉的湘桂古道隐在枫香、沉水樟、铁杉、红豆杉与翠竹等挨挤的林木深处,裹着杂草与青苔,依偎一条叮咚作响的溪涧,向高处幽碧间蜿蜒而展。铺就古道的青石板灰暗、斑驳,似已被遗弃在时光深处,仍依稀叩响着当年马帮沉重的马蹄声,应和着雨水汇聚枝叶后的滴答声。

    ③淅沥的春雨里,我撑一柄雨伞,沿古道向峰顶登攀。两侧峭壁嶙峋,爬满古藤,茎干大者竟粗硕如手臂。一处浓密藤蔓上,开满雪白的荼蘼花,在细雨中更显风致。溪涧跌跌宕宕,一路相随,两岸还长满野茶树,一丛丛、一簇簇。茶树嫩芽羞羞答答,冒出了尖头。古道伸入一段巉岩,浓雾涌过的瞬间,一股英雄气隐隐逼来。我蓦然似乎又听到了另一种脚步声,激越、铿锵而急促,甚至伴有凄厉的军号声。正是这种当年响彻峰峦间、改变了民族命运的声音,将我引到了这座大山的深处。

    ④1934年11月下旬,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一封封十万火急的电报在云霄飞驰,实施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一路疾行,奔赴江边。湘江是国民党军处心积虑构筑的第四道封锁线,近30万兵力已如巨兽张着血盆大口。8万多红军官兵拼死向前,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了铁桶般的围堵,却也是一场惨胜,损失了大半将士,许多人永远躺在了冰冷的湘江水底……

    ⑤跨过被鲜血染红的湘江,中央红军的铁流分多路继续倔强挺进。他们多次摆脱围堵、纠缠,突入新宁境内,准备沿湘桂古道翻越老山界,这就是陆定一在《老山界》中描写的情景。因为中学时代的这篇课文,我脑海中刻住了陆定一和老山界,多年后,许多句子还能倒背如流。此次终于置身老山界的密林中,我倍感亲切。每走几步,我都要顾盼一阵,似乎在搜寻红军的身影。

    ⑥雨丝还在飘洒,古道随陡峻山势向上延伸,越发难走,雾气也越发蒸腾、弥漫,渐渐遮隐了远处的苍翠。古道边,竹林渐渐丰茂起来,林下长满结实的春笋。这大概是当年红军官兵手中火把的来源之一了。我扯了根小笋,细细端详,眼里淌着敬意:它们的先祖,也曾为一个崭新中国的诞生燃烧出火光。

    ⑦陆定一登上老山界极顶时,曾豪迈地想:“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这个愿望后来实现了。我到峰顶一处平地时,眼前赫然矗立着一块巨石,上书“老山界”三个遒劲大字,旁边还以端肃小楷镂刻着陆定一的《老山界》。我久久摩挲巨石上的文字,似乎感受到了那段沉重历史的心跳。

    ⑧雨渐渐停歇,天空云开雾散,眼前依旧是沉郁而凝重的苍翠。如今老山界下的乡民已将沉睡大山的野生茶,打造成一款香气馥郁的名茶,曾经窘迫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去。我想,这是山间英雄气的跨时代承继,也是红军当年翻越老山界追逐的理想之一。有了这种英雄气,老山界的明天必将如正升腾的霞光一样更加绚烂。

    ⑨下山时,我依依不舍,不时反顾,似乎想把这座山的英雄气带回去……

    (1)、文章按照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请以此为线索,从起点、中途、登顶、归程等方面概括作者攀登老山界的经过。
    (2)、形容词和副词的巧妙运用,常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品味下列语句,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古道边,竹林渐渐丰茂起来,林下长满结实的春笋。

    ②我久久摩挲巨石上的文字,似乎感受到了那段沉重历史的心跳。

    (3)、作者在第④段和第⑤段中为什么要写红军血战湘江和翻越老山界的历史?
    (4)、作者在第⑨段中说“想把这座山的英雄气带回去”,这句话中的“英雄气”指的是什么?带回去之后应如何对待? 
    (5)、红军翻越老山界,不仅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在面对“困境”时,能够经受住“考验”,从而战胜了“难翻的老山界”。小语在使用AI检索祥子和保尔两人的人生选择时,也出现了“目标”“困境”“考验”等关键词,请你围绕这三个词语分别概述两人的人生轨迹。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卢永根: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

    卢琳绵

    ①华南农业大学昭阳湖畔西侧,临着植物种质创新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农学院八楼有一排生机盎然的野生稻,它们来自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增城、博罗、惠来和江西东乡、海南琼海等地。野生稻对面的照片正是它们的收集者——卢永根。

    ②2001年10月7日,在佛冈县龙山镇湴镇村石鼓岭,卢永根拄着拐杖,拍下了这张照片。他简易的红帽子下,脸有暴晒过的痕迹。此时,他已71岁,听说广东佛冈山间有野生稻,便兴致勃勃地跟着学生翻山越岭去到田间。这株野生稻位于靠近山顶的一处凹陷的山塘“天坑”中,四周被乔木和灌木包围。卢永根不觉得麻烦,“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你必须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一定要亲自察看现场,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细节。”

    ③作为一名老党员,卢永根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和农业科学教育事业。他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2017年,卢永根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被选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019年8月12日,卢永根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201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号······

    ④20世纪80年代,卢永根开始带领团队研究水稻的杂种不育性。籼稻和粳稻是亚洲栽培稻的两个亚种,从地理分布上看,籼稻多种于湿热南方;粳稻则适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种植,例如东北稻区。

    ⑤“我们平常称的杂交水稻,其实是籼型杂交水稻。”卢永根的第一个博士生、华南农业大学原农学院院长张桂权介绍,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要远大于籼粳亚种内的优势。但亚种之间存在的生殖隔离法则,会导致籼粳亚种间育性下降,以及籼粳不育,“但我们要让它的产量表现出强大优势。”卢永根跟张桂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这被业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及亲和性比较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⑥张桂权表示,华农的学术氛围让他感到育种的重要性。办公室里张桂权常年放着一辆山地车,每天都要骑到基地去,“要到田里去,要去育种。只做理论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育种家实际上现在就是新的农民,我们的研究一定要为育种服务。”

    ⑦赵杏娟是卢永根的秘书,1997年自华农毕业后就一直跟着卢永根。“跟着他出去开报告,都是很有意思的,他很风趣,讲得深入浅出。”赵杏娟说,“卢永根也会讲很多方言,去各种地方的田里,要跟农民打交道,很亲切。”卢永根也不爱麻烦人。“发表的文章、发言稿、学术报告等都是他自己去收集材料、起草的。我整理后,他会认真修改文章的排版布局,反复推敲用词造句,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赵杏娟说。

    ⑧卢永根一心向党,一生恭俭。他充满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的一生,始终把“责任”二字扛在肩上,写在泥里,记在心中,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国家。

    (1)、作者在塑造卢永根的形象时,既有概括性的叙述,又有对外貌、行为、语言的具体描写。试结合第②③段分析其表达效果。
    (2)、作者为什么要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中引用张桂权和赵杏娟的原话? 
    (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标题中“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的理解。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集》)

    【乙】

    当开园之始,偶得敞椽,移置于此,仍其简陋,然亦可啸、可歌、可偃仰栖息也已。左右贯以长廊右达寓山草堂左登笛亭。避暑斋中,北窗尽启,平畴远风,绿畦浪,以觞以咏。忘其为简陋,而觉浑朴之可亲。遂使画栋雕甍,俱为削色。当余乞归时,便欲于定省之暇,适志园亭,乃此是志吾之归也。

    (祁彪佳《志归斋》,有删改)

    【注】①平畴:平旷的田野。②定省:探望问候父母。③适志:舒适自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陋室/乃此志吾之归也 B、何陋有/大兄何见事晚乎 C、得敝椽/愿为鞍马 D、绿畦浪/薄钱唇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忘其为简陋,而觉浑朴之可亲。

    (3)、下列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斋左右贯/以长廊右/达寓山草堂/左登笛亭 B、斋左右/贯以长廊/右达寓山草堂/左登笛亭 C、斋左右/贯以长廊右/达寓山草堂/左登笛亭 D、斋左右贯/以长廊/右达寓山草堂/左登笛亭
    (4)、应对简陋的环境,【甲】【乙】两文的作者各有办法,试分别加以概括。
  •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地表太阳辐射是指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组分(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的总称。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遥感与数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日本东海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中外机构的科学家,率先构建了多星组网地表太阳辐射观测系统,实现了近全球尺度地表太阳辐射最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能力,并同步提升探测精度。这项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创新》上发表。

    阅读文章要善于提取关键信息。阅读上述文段,你认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遥感与数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的“这项成果”指的是

  •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剩菜盲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餐饮浪费并且价格实惠,但存在隐患,消费者切忌不要盲目购买。 B、中国动画电影正经历着从技术追随到文化自觉的转型,同时承载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C、在《旧轨还乡》一文里,不仅展示了作者出众的文采,而且用文字传递出了令人感动的力量。 D、今年,DeepSeek横空出世,折射出中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蓬勃生机,引发世界瞩目。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1925年秋,毛泽东路经长沙,他凝望湘江水,眺望岳麓山,追忆往昔,写下了《沁园春·长沙》。 B、江警官在翻看社区居民名单时,突然被一句殷切的询问打断:“同志,户口迁移需要哪些材料?” C、魏征是初唐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刚正不阿,直言不讳 , 素以有胆有识、犯颜直谏而著称。 D、学习中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信,面对挫折,拥有自信,困难就会变得微不足道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织布机子),把全部赢余都用光了。 B、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筒的概念了。 C、慎独是对于心中之道的坚守,是一种从大庭广众到独居无人、从大是大非到细枝末节的自觉自律。 D、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字斟句酌、搅尽脑汁 , 反复尝试以恰当的文风诠释其中精髓。
  • 13、默写古诗文。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3)、予谓菊,;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周敦颐《爱莲说》)
    (4)、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王维在《竹里馆》中用“”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杜牧在《泊秦淮》中用“”渲染凄清气氛,引发思古之幽情;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农家朋友的深厚情感。
  • 14、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卜算子·咏梅》陆游

    《卜算子·咏梅》中,表现梅花志洁高尚,虽历经艰辛,也不趋炎附势,坚守节操的决心的两句是“”。

  • 15、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营造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的句子是“”。
    (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以孤鸿自喻,表达自己孤高自许、蔑视流俗心境的两句是“”。
  • 16、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送友人》李白
    (1)、李白《送友人》中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句子是“”。
    (2)、《送友人》中,借离群的马的长鸣,衬托离情别绪的两句是“”。
  • 17、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两句虽然写禅房僧境,但道出一个曲折前进的哲理,是客观辩证法的体现。
  • 18、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卖炭翁》白居易
    (1)、白居易在《卖炭翁》里运用肖像描写刻画卖炭翁艰辛、苍老形象的诗句是“”。
    (2)、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联系在一起的诗句是“”。
    (3)、白居易《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19、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浓墨渲染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两句是“”。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展现忧国忧民和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展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大爱”情怀。
  • 20、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石壕吏》杜甫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是“”。
    (2)、《石壕吏》中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的句子是“”。
上一页 154 155 156 157 1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