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九章算术》中记载了我国古代的“运粟之法”:今有一批公粮,需运往距出发地420km的储粮站.若运输这批公粮比原计划每日多行10 km,则提前1 日到达储粮站.设运输这批公粮原计划每日行 xkm,可列出方程为 ( )A、 B、 C、 D、
-
2、下列各式的值最大的是( )A、 B、 C、 D、2-¹
-
3、分式方程 的解是( )A、x=2 B、x=-2 C、 D、
-
4、把分式方程 化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需同乘 ( )A、2x B、x+4 C、x-2 D、(x-2)(x+4)
-
5、下列四个选项中,是分式方程的是 ( )A、 B、 C、 D、
-
6、【问题背景】在△ABC 和△BDE 中,AB=BC, BD = BE, ∠ABC = ∠DBE, 连 接CD,AE.(1)、【自主探究】如图①,当点 E 落在 BC 边上,且点A,E,D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若∠ABC=∠DBE=50°,则△BCD≌ , ∠ADC的度数为;(2)、【类比探究】如图②,大小不同的两个含45°的直角三角尺 ABC 和 BDE 的直角顶点重合于点 B,连接AE,CD,当点 C,D,E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点D 在点 C,E之间),请判断线段 CD 和 AE 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
7、如图,在△ABC中,D 是BC边上一点,延长DB 至点 E,使得BE=CD,F 为△ABC 外一点,连接 EF,DF,已知∠C=∠E,∠ABC=∠FDE.求证:∠A=∠F.
-
8、 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BD⊥AD 于点D,连接CD,已知△ACD的面积为8,则△ABC 的面积为.
-
9、如图是小明荡秋千时的侧面示意图,静止时秋千位于地面的垂线AB 上,当运动到最高点 C 时,此时点 C 距离地面的距离 CE=2.1m,当运动到点 C'时,秋千摆动的角度∠CAC'的大小恰好为 90°,分别过点 C,C'作AB的垂线,垂足为点 D,F.已知AB=3m,则点 C'到AB 的距离C'F为m.
-
10、如图,小明与小敏玩跷跷板,两人距支点 O的距离相等,则小明从水平位置上升的距离 CF 和小敏从水平位置下降的距离DG 相等,该结论的依据为
-
11、 如图,点C 是AE的中点,∠A=∠DCE,要使△ABC≌△CDE,则需要添加的条件可以是.(写出一个即可,不添加辅助线)
-
12、 如图,在△ABC 中,AB=AC=10,∠B=∠C,BC=12,D,E,F分别是AB,AC,BC上的点,且BD=CF,CE=BF,BF:CF=1:2.若 DF=7,则四边形ADFE的周长为 ( )A、17 B、20 C、22 D、25
-
13、 如图,在△ABC 中,∠BAC=90°,AB=3,AC=4,D为BC上一点,过点A作AE∥BC,连接DE交AC于点 F,若AE=CD,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A、6 B、12 C、18 D、24
-
14、 如图,∠A=∠B,AE=BE,点 D 在AC 边上,∠1=∠2,求证:△AEC≌△BED.
下面是乱序的证明过程:
①∴∠AEC=∠BED,
②∴△AEC≌△BED(ASA).
③∴∠1+∠AED=∠2+∠AED,
④在△AEC 和△BED 中,
⑤∵∠1=∠2.
其中正确的顺序为 ( )
A、⑤①③④② B、⑤③①④② C、⑤①④②③ D、①⑤③④② -
15、如图,已知△ABC≌△EDF,若BC=4,D为BC的中点,则CF的长为 ( )A、1 B、1.5 C、2 D、2.5
-
16、如图是两个全等三角形,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边长,根据图中数据,则∠1 的度数为( )A、55° B、60° C、65° D、66°
-
17、谷纹环是战国中期的玉器,如图是战国谷纹环的平面示意图,下列图形中与该示意图全等的是 ( )A、
B、
C、
D、
-
18、我们把多项式 叫作完全平方式.如果一个多项式不是完全平方式,我们常对其变形使之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如先添加一个适当的项,使式子出现完全平方式,再减去这个项,使整个式子的值不变,这种方法叫做配方法.即把一个非完全平方式的多项式,通过变形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与一个单项式的和.这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通过这样的变形,可以解决数学中代数式的最大值、最小值的问题.
例:求代数式 的最小值.通过变形得到
是非负数,
的最小值为-1.
阅读上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填空: +-=2-(2)、求多项式 的最小值;(3)、多项式 是否存在最值?若存在,求出最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19、如图,AE=BE,CE=DE,点D 在AC边上, AE 和 BD 相交于点O.(1)、求证:(2)、若 求 的度数.
-
20、阅读下面材料:
在数学课上,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在△ABC中,AB<BC,用尺规作图法在 BC 上取一点 P,使得PA+PC=BC.
小明的作法及证明过程如下:
(1)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
(2)直线l交 BC 于点 P,则点 P 就是所求的点.
证明:连接PA,
∵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B,
∴PA=PB(依据:____),
∵BC=PB+PC,
∴ PA+PC=BC.
老师说:“小明的作法和证明过程完全正确.”
解决下列问题:
(1)、利用尺规作图确定点 P 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补全证明过程中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