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已知直线lxmy+m2=0与抛物线Cy2=2pxp>0恒有两个交点AB
    (1)、求p的取值范围;
    (2)、当m=1时,直线l过抛物线C的焦点F , 求此时线段AB的长度.
  • 2、已知点D1,2在双曲线C:x2a2y2b2=1a>0,b>0上,且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的方程是3x+y=0
    (1)、求双曲线C的方程;
    (2)、若过点0,1且斜率为k的直线l与双曲线C仅有一个交点,求实数k的值.
  •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2), 点B是直线l: x-2y - 2= 0的动点,则|AB|的最小值为
  • 4、若曲线y=4xx2与直线y=34x+b有公共点,则b的取值范围是.
  • 5、已知动圆过A4,0B0,2两点,面积最小时的圆记为圆C,则圆C的方程为;过点M1,2的直线与圆C交于E,F两点,则EF的最小值为.
  • 6、已知抛物线C:y2=2pxp>0的焦点为F2,0 , 直线l过点F且与抛物线C交于M,N两点,P是抛物线C上的任意一点,Q是抛物线C的准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则(       )
    A、若点P的横坐标为1,则PF=5 B、MF=2FN , 则直线l的斜率为3 C、tanMON有最大值43 D、PFPQ的最小值为22
  • 7、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A1B1 , AB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点B到直线A1C1的距离为6 B、直线CF到平面AEC1的距离为63 C、直线A1C1与平面AEC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6 D、直线A1C1与直线B1F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010
  • 8、记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公差为d,若S9=a5+a12a10 , 则以下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d0 B、S2=S5 C、a1a9 D、Sn取得最大值时,n=3
  • 9、以圆C1x2+y2+4x+1=0与圆C2x2+y2+2x+2y+1=0相交的公共弦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       )
    A、(x1)2+(y1)2=1 B、(x+1)2+(y+1)2=1 C、x+352+y+652=45 D、x352+y652=45
  • 10、已知A为抛物线C:y2=2px(p>0)上一点,点A到C的焦点的距离为12,到y轴的距离为9,则p=(       )
    A、4 B、6 C、8 D、10
  • 11、虚轴长为2,离心率e=3的双曲线两焦点为F1F2 , 过F1作直线交双曲线的一支于AB两点,且|AB|=8 , 则ABF2的周长为(       )
    A、3 B、16+2 C、12+2 D、24
  • 12、已知点A(2,0)B(2,0) , 直线PA的斜率为k1 , 直线PB的斜率为k2 , 若k2k1=1 , 则点P的轨迹为不包含AB两点的(       )
    A、直线 B、椭圆 C、双曲线 D、抛物线
  • 13、若直线xy+a=0与圆x2+y2=4相交于AB两点,且AOB=120°O为坐标原点),则a=(       )
    A、1 B、2 C、2 D、22
  • 14、直线3x+y+2=0的倾斜角及在y轴上的截距分别是(       )
    A、60° , 2 B、60°2 C、120°2 D、120° , 2
  • 15、已知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 且3csinA=2acos2C2
    (1)、求角C
    (2)、若D为边AC上一点,且BD=BC=33AB , 求CDAD的值.
  • 16、如图所示,棱长为3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为线段A1B上的动点(不含端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D1PAB1 B、D1PAC所成的角可能是π6 C、APDC1是定值 D、A1P=2PB时,点C1到平面D1AP的距离为2
  • 17、若函数fx=13x+m1至少有一个零点,则m的取值范围为(       )
    A、m<1 B、m1 C、0m<1 D、0m1
  • 18、意大利著名数学家斐波那契在研究兔子繁殖问题时,发现有这样一列数:1,1,2,3,5,…,其中从第三项起,每个数等于它前面两个数的和,后来人们把这样的一列数组成的数列称为“斐波那契数列”.记斐波那契数列为an , 其前n项和为Sn , 则(       )
    A、a9=34 B、S7=32 C、a1+a2+a4+a6++a2024=a2025 D、a12+a22+a32++a20232=a2023a2024
  • 19、过曲线y=f(x)上一点P作其切线,若恰有两条,则称Pf(x)的“A类点”;过曲线y=f(x)外一点Q作其切线,若恰有三条,则称Qf(x)的“B类点”;若点Rf(x)的“A类点”或“B类点”,且过R存在两条相互垂直的切线,则称Rf(x)的“C类点”.
    (1)、设f(x)=1x2 , 判断点P1,1是否为f(x)的“A类点”,并说明理由;
    (2)、设f(x)=x3mx , 若点Q2,0f(x)的“B类点”,且过点Q的三条切线的切点横坐标可构成等差数列,求实数m的值;
    (3)、设f(x)=x+1ex , 证明:y轴上不存在f(x)的“C类点”.
  • 20、已知椭圆x28+y24=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 , 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点A在第一象限.

    (1)、若OA=6 , 求点A的坐标;
    (2)、求AF1+3AF2的取值范围;
    (3)、若AEx轴,垂足为E , 连结BE并延长交椭圆于点C , 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上一页 690 691 692 693 69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