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革命者乃神圣之事业,天赋之人权,而最美之名辞也”“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据此可知,此二条言论都主张(   )
    A、采取革命的斗争方式 B、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C、学习西方技术以强国 D、抗击帝国主义侵略
  • 2、nbsp;下面是小雯同学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官网上摘录的《兴中会章程》(节选),据此推断孙中山这一时期的主张是(   )

    撰写时间

    1895年2月21日政订

    出处

    黄彦端《孙文选集》(中册)

    摘要

    于水火⋯⋯特集志士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

    A、暴力革命,推翻清朝 B、团结力量,振兴中华 C、讨伐袁贼,维护共和 D、誓师北伐,统一全国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文物是甲午战争博物馆展出的陈京莹家书复印件。1894年9月,黄海海战爆发,陈京莹在交战中中炮身亡,年仅32岁。在这次出发前,陈家莹留下绝笔家书。“故际国家有事,理应尽忠,此国人臣之本分也,况大丈夫得死战场幸事而。父亲大人卑将古希(稀),若遗北事,格外悲伤,儿图知之详矣,但尽忠不能尽孝,忠虽以移孝作忠为辞,而儿不孝之罪,总难远于天壤矣!”

    ———摘编自华西都市报《两封家书 甲午战前千古绝笔》

    材料二

    下图文物是又和图图牌。19世纪末,发源于山东、直隶交界的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掀起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1900年,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改“剽”为“抚”,以“借御外导”。又和团辟上面书写着:义和天心,同保大清,扫除洋草,神助民兵……

    ———摘编自王美平《义和团的悲壮精神不容嘲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海海战的交战双方及陈京堂所写家书中蕴含的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主张的原因。
    (3)、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件文物,为其拟写一句宣传语。
  • 4、 历史小组围绕“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制作人物专栏,请你根据专栏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专栏一 潮裱匠李鸿章】

     1863年,李鸿章在致曾国藩的信画中说道:“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liè,相等),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同时还指出中国国学识与技巧之间缺乏配合,需要培养新式人才;却在晚年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不过是魅强涂饰,虚有其表。

    【专栏二 文襄公左宗棠】

     19世纪70年代,西北边疆大部分地区被阿古柏占据,且俄国公然武装侵占伊犁。1875年,清朝命陵甘总督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出兵收复新疆。次年他调集湘军及原新疆驻军5万余人组成西旺军,最终于1878年收复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领土。

    【专栏三 哀时客梁启超】

     1895年8月,《中外纪闻》的前身《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梁启超等人负责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次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办,梁启超担任主笔,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比较系统地宣传了变法维新的主张,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和共鸣。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专栏一,概括李鸿章认为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的原因。
    (2)、专栏二所述历史事件的目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左宗棠采取的策略。
    (3)、根据专栏三,指出梁启超等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李鸿章等人在推动历史的前进和发展方面的认识。
  • 5、国防建设对国家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期,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开始注意对中国军事能力做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他们提到:中国军队有一整套严格的和完整的官秩制度。然而却“分不清陆军和水师之间的区别”。在1819至1820年间,有96艘兵船由于沿海的恶劣天气丧失了战斗力。在1821年的一个月间,就有40艘无法投入战斗。

    ——摘编自《中国近代军事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鸦片战争前西方列强对中国军事力量的估计》

    材料二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有识之士逐渐发现,以购买、仿造洋枪洋炮来进行海防和军队建设并非上策。最好的途径应以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为核心,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新式军事工业,即建立在“制器之器”基础上的近代工业。

    ——摘编自袁和平《洋务运动及其孕育的近代军事工业————写在江南造船厂建厂150周年》

    材料三 1894年6月30日,李鸿章提出添募士兵、加强北洋舰队等方案。清政府一开始竟然仅仅拿出18万两银子以充军费。经过反复商议,户部最后也只答应负责筹措150万两。即便这样,这笔钱直到战争爆发也未全部到位。

    ——摘编自舒健《钱都去哪儿了?————清政府的军费筹措与甲午战争的惨败》

    到1881年的时候,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为期20年的造舰计划,准备每年造3艘,共造60艘。可是到了第二年,这个计划又改了,它以8年为期,每年造6艘,一共造48艘。1889年的时候,国会又添加107万日元海军经费,使得海军经费占到全国总财政支出行1.7%。

    ———摘编自纪录片《走向海洋》

    (1)、概括材料一中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对清廷军事力量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评价对当时的中西方关系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期间有识之士对“海防和军队建设”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并分析洋务运动发展军事工业的历史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中日军费筹措差异的看法。
  • 6、如下条约签订的共同影响是(   )

    A、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选择 C、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D、使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 7、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有50 000多居民的塘沽中国人几乎绝迹。1000多户的新河仅剩下300余户,北塘的万户居民也伤亡过半。从大沽到北京,凡所过村镇,都变为残垣颓壁。这反映出 (   )
    A、中国边疆危机进一步加剧 B、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凶残本性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中国自然经济遭到彻底破坏
  • 8、义和团提出“中原不准有洋人”“拆毁同文馆、大学堂”行动上义和团不仅拆铁路、砍电杆、围攻使馆,而且“最恶洋货⋯⋯见有售洋货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
    A、是中国农民运动最高峰 B、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D、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 9、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全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在朝野上下到处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他们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动员人们“与天争胜”“自强保种”。维新派的这些做法(   )
    A、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C、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带动了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 10、1895年8月 17日,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宣传西学、强调守旧之弊。并每日刻印千余份,分送给京城官员。由康有为发起的强学会建立后,每10天集会一次,演讲“中国自强之学”的道理,许多开明官吏和知识分子纷纷参加活动。这反映了当时(   )
    A、维新派积极宣传西方思想 B、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 D、外国思想不断入侵
  • 11、下面是张謇纪念馆网上展厅的相关物品,这说明张謇   (  )

    A、走发展民族工业的道路 B、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 C、意在推动封建制度变革 D、侧重发展民用工业企业
  • 12、甲午战后,诗人陈玉树《感事悲歌》中“肉投饥虎虎愈骄,一虎得肉群虎城(xiāo,猛虎怒吼)”和黄遵宪《马关纪事》中“瓜分倘乘敝,更益后来忧”的诗句反映了(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担忧 C、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斗志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3、《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为商埠后,使中国长江流域对日开放。它不仅把外国侵夺的长江航行权从宜昌延至重庆,而且打破了外轮不得驶人长江主流以外内河的限制,开创了外轮在内港航行的恶例。据此可知,《马关条约》的签订(   )
    A、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B、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C、为列强的资本输出敞开了大门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4、日本借赔款支付问题,采用各种手段,将中国赔款和赎订费由2.3亿两变成2.8亿两,加上对军事占领区及台、澎地区的抢掠搜刮,从中国勒索掠夺的财富至少在3.3亿两白银以上。上述行为(   )
    A、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导致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D、充分暴露了侵略者残暴本性
  • 15、对下方地图的相关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收复新疆巩固了西北的边防 B、侵略势力伸向中国东南沿海 C、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 16、下图描绘了1885年3月下旬,清军在广西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大败来犯侵略军的场景,该事件发生于(   )

    A、中法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鸦片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 17、“季高(左宗棠)帷幄定西陲,缓进急战羸虎略。毅斋(刘锦棠)疆场摧胡虏,先北后南展龙韬”与这副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   )
    A、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B、促使了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变 C、保障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宁 D、谱写了近代史上的壮烈篇章
  • 18、下表为某同学课后整理的学习笔记。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时间

    事件

    1871年

    俄国侵入新疆

    1874年

    日本借口琉球渔民在台湾被杀,派军侵台

    1881年

    签订中俄《改订条约》,制让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俄国

    1888年

    英国发动第一次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清政府屈辱求和

    A、社会生产停滞 B、民族矛盾激化 C、边疆危机严重 D、救亡意识增强
  • 19、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搜集了如下资料。由此推断洋务运动(   )

    对统治者来说,推行洋务运动是为了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而不是解决基于洋务运动所产生的新问题,即洋务运动是为维护和强化清政府的统治。

    A、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B、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C、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是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 20、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的主旨是修补旧制度,是要用一块华丽的洋布来补级旧制度的破洞,使旧制度努力呈现出一些耀眼的光华。”从近代化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华丽的洋布”是指(   )
    A、西方先进技术 B、西方政治制度 C、西方思想文化 D、发展对外贸易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