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本身的徭役)”,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助于( )A、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维护旧贵族的利益 C、提高社会生产力 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
3、下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A、体现了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C、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体现了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
-
4、考古学家在山西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在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牙雕蚕,该牙雕蚕呈现家蚕造型,并且是呈现吐丝的蚕形。据此可以推测仰韶文化时期( )A、先民能够养蚕缫丝 B、已经可以制作衣裳 C、家庭养蚕业已出现 D、农业出现精细分工
-
5、下图是发现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姜寨文明的特征是( )A、种植水稻,兼有饲养家畜 B、刀耕火种,形成早期文明 C、精耕细作,形成农业文明 D、定居生活,形成原始聚落
-
6、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浪潮,推动了欧美向近代社会转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材料三:在权利方面,宣扬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材料四: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它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生产向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重大飞跃。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根据材料一概括这种新制度对英国的影响是什么?(2)、材料二图示中三者的关系是通过哪一文件确立起来的?体现了什么立法原则?(3)、材料三的内容确立了哪些基本原则?(4)、材料四反映的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概括这一事件中生产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 -
7、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是与马克思主义直接关联的。下列事件与马克思主义直接关联的是( )A、印度民族大起义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三级会议的召开
-
8、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
①得到各阶层一致认可②揭示了社会发展普遍规律
③是一成不变的理论④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精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9、“史论”是指在历史研究学习中对历史事件的评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18世纪,法国进步思想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 B、19世纪20年代,铁路时代的到来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C、19世纪中期,马克思撰写了《资本论》等著作 D、1864年,英法等国的工人代表成立“第一国际”
-
10、如图反映了某时期英国城市入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海外殖民地的扩大
-
11、下图是某位历史老师备课时制作的一幅教学示意图,据此推测,他讲的课题是( )A、普法战争 B、法国大革命 C、第一国际 D、巴黎公社
-
12、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如图图片反映了( )A、西欧航海业发达 B、西欧造船技术日益进步 C、人们地理观念发生了变化 D、开辟新航路的条件已成熟
-
13、11世纪后,欧洲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逐渐兴起。同时,商业纠纷数量增加,越来越多的经济诉讼案使人们对法律的需求增加。这说明( )A、大学教育不再受基督教会影响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教育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D、大学可自主设置课程
-
14、小明准备暑假和父母一起去参观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原貌,他们应该去下图的哪一地区A、① B、② C、③ D、④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承认旧中国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凡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国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及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对外关系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作为根本目标。
——摘自唐培吉《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成就:(一)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二)倡导召开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首脑的历史性首次会晤;(三)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四)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外交的特点。并用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史实予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5年〜1970年中国在联合国获得支持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能够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4)、综上所述,请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的看法。 -
16、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校八年级(1)班准备以“改革开放足迹”为主题举办知识竞赛,请你来回答。
材料一: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开启了一个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之久年均两位数经济增长率的年代,中国经济也得以转型。……1978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尽管在那时没有人意识到。
——马丁•雅克
材料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历次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
材料三:是姓“资”还是姓“社”,判断的标准,应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思想指导】
材料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中共十九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经济开启“年均两位数经济增长率”的原因。(2)、材料二中“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哪一会议上由谁提出的?(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谈话要点”对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4)、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解。 -
1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左图为1951年3月1日 山东莱县人民政府发给农民 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材料二:
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材料四: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停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1979年)
(1)、结合所学知识,农民通过什么运动获得了土地?这次运动作用是什么?(2)、材料二中三张图片共同反映的是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意义?(3)、根据材料三所示,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可吸取哪些经验教训?(4)、材料四中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
18、【中国智慧】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19、【国之重器】1967年6月17日,按照他和于敏提出的方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他隐姓埋名28年,用一生诠释“中国脊梁”;这里的“他”指的是。
-
20、【外交风云】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