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一位管理天文的官吏,观察到日食现象,就在一片龟甲上记录下来,你认为这位官吏所处的朝代最有可能是  (    )
    A、夏朝 B、秦朝 C、汉朝 D、商朝
  •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技术革新】

    材料一

    【政治————制度变革】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发起者是商鞅和秦孝公,秦国变法的成功与此二人的独特品质息息相关。在“要不要变法”的庭议上,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为主旨,说服秦国君臣;然后以“南门徙木”一幕来取信于民。在变法法令上,他十分注意抓住秦人的特点,以“名、利”为导向移风易俗,促其“农、战”,效果颇著。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文化————思想创新】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上、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

    (1)、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图片内容最早出现在中国什么时期。它们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什么时代?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3)、材料三中“繁荣局面”具体指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这一繁荣局面对中国古代产生了哪些影响。
    (4)、分析材料一、二、三之间的内在联系。
  • 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镇守疆土、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在封国之内可以将土地继续向下分封给子弟亲属。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西周封建(实行分封制)给古代国家与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对我国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周王室将自己家族的子弟派到各地区做诸侯,改变了过去外服诸侯全为地方土著的格局。他们是周王室的亲属,与周王朝之间的关系,

    非夏商外服诸侯可比……在整个西周,这些诸侯未发生过商代土著方国那样时叛时服的情况。

    ——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子“授民授疆土”的依据和对象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力和义务。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作用。
  • 4、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悠久的文化,维系着民族的精神。如果文物会说话,那么下图文物会说 (    )

    A、我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B、我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青铜器 C、我是来自外星文明的青铜器 D、我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证明
  • 5、商代中期,青铜器种类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器型更加丰富,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复绚丽。这体现了我国古代(   )
    A、政治制度的变化 B、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阶级的残暴 D、青铜器铸造技术高超
  • 6、“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的笔画线条较细,方笔居多。”材料主要叙述了甲骨文(   )
    A、曲折的发掘经过 B、漫长的演变历程 C、丰富的史料价值 D、独特的艺术价值
  • 7、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②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C、②属于历史事实 D、②肯定了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
  • 8、有学者认为,人过多地干预社会秩序则生乱,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位学者推崇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道家的无为思想 D、法家的法治思想
  • 9、关于下图所示水利工程,表述正确的是(   )

    A、秦国蜀郡郡守李斯主持修建的 B、鱼嘴将长江分为内外江两部分 C、沟通湘江漓江,便利南北水运 D、成都平原由此成为“天府之国”
  • 10、《战国策·刘向书录》记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表明(   )
    A、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B、“尊王攘夷”得到认同 C、井田制被彻底废除 D、“天下共主”局面改变
  • 11、春秋时期,鲁宣公“即位十年之内,未尝一朝京师,而五朝于齐。齐之视鲁不啻附庸”。这说明(   )
    A、分封制强化 B、诸侯争霸 C、王室衰微 D、君臣平等
  • 12、下面是历史老师讲授西周分封制时出示的资料,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

    西周重要封国:

    鲁国————周公长子伯禽封地

    燕国————周王室贵族召公奭的儿子的封地

    卫国————武王弟康叔封地

    齐国————功臣姜尚封地

    宋国————商纣王庶兄徵子启封地

    A、封国只有鲁、燕等五个国家 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标准 C、受封对象以同姓宗亲为主 D、封国的势力被削弱
  • 13、《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由此可知,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
    A、丧失民心 B、洪水泛滥 C、分封诸侯 D、战乱频繁
  • 14、据《尚书·甘誓》记载,在与有扈氏作战时,夏启要求参战者服从命令,否则就将他们杀死或罚作奴隶。这说明夏朝  (    )
    A、存在阶级压迫和奴隶 B、灭商而建国 C、禅让制取代了世袭制 D、因暴政而亡
  • 15、新考向项目化学习历史老师在讲授“百家争鸣”这一课时,以经典史料为载体,依据教科书,感受先秦思想的智慧。

    【环节一】“仁”者情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篇》

    【环节三】万世师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有教无类。

    ——《论语》

    (1)、据上述材料,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并写出与此相关的名言。
    (2)、【环节二】躬身践“仁”

    下列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政治思想?他的政治思想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

    材料研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3)、有学者说,孔子的仁学是“人的发现”。结合材料归纳孔子的教育思想。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认为“农战”是富国强兵的基石。为此,他实行“分户令”,把劳动力全部挖掘出来,投身农、战;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予以免除徭役的奖励。

    ——摘编自袁方《商鞅的“强秦之计”

    与秦国的政治发展》

    材料二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郡郡守,前往四川地区治水防洪。李冰父子吸取前人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修建过程中,李冰对地形和水情进行实地勘察,正确处理各个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功能互补,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作用,科学地解决了江水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为实现“强秦”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冰成功修建都江堰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秦国走向富强的因素。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

    (注:“盟(xǔ)”为古代用于盛放食物的青铜器,两耳,有盖。这则材料来自西周中期青铜器逐公盟上的铭文,铭文记述了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堵塞洪水的山岗和疏导河流

    画像选自山东嘉样武氏祠的画像石。画像中,画头戴斗笠,身穿直裾短袍,右手挟 bo,左手作招呼歌,似乎正在指挥部族成员进行治水的挖掘

    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赋。在洪水消退后,他让那些躲避到丘陵山岗之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于平原。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的文字记录。)

    (1)、根据材料,简述大禹治水的方式。
    (2)、小历认为:“大禹治水是一个传说,不具有历史参考价值,是完全不可信的。”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18、鼎最早用于烹煮食物,簋用来盛装食物。周王朝崇尚礼制,对青铜器是和簋的使用规格进行了严格规定,用以“别上下,明贵贱”(如下图所示)。可见,周王朝时,鼎、簋的主要功能是(   )

    ①食器    ②礼器    ③兵器    ④乐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19、通过下表的“甲骨文字形举例”,可以发现甲骨文(   )

    象形字

    会意字

    形声字

    假借字

    53

    D

    借为征

    Y

    借为佑

    A、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B、字形不具延续和传承性 C、最原始造字法为假借 D、文字载体多数是青铜器
  • 20、战国中期,以申不害为宗,重“术”(权术);以商鞅为宗,重“法”(法令);以慎到为宗,重“势”(威势)。到战国末期,将这三派思想兼容并包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