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递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这标志着(    )
    A、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B、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 2、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前方的抗战广场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这样的布置是为了纪念(    )
    A、局部抗战的开始 B、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 3、 下表为不同报刊对西安事变的报道。据此可知(    )

    报刊

    标题内容

    《西北文化日报》

    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

    《东京日日新闻》

    匪贼张学良等……两京政府紧急会议决定

    《大公报》

    张学良竞率部版变,蒋委员长被留西安

    A、张杨“兵谏”得到全国认可 B、日本的报道更为可信 C、西安事变扭转时局 D、报道叙述受立场影响
  • 4、 右图的历史人物发动了一次震惊中外的“事变”,他们发动这次“事变”的根本目的是(    )

    A、延迫蒋介石扩充军队、抗日救亡 B、促成国民党军队与红军停战 C、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扣押蒋介石,提升自身国内威望
  • 5、 某同学整理了口述资料,做了如下笔记:“我的爷爷叫高录,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吉林省大台村。爷爷读小学时,要学习日语,依旧记得几个日语数字的读音⋯⋯”与上述教育经历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危机 D、西安事变
  • 6、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19世纪中期】

    材料一 “今则东南海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了京城和各省。列强表面上打着和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一国生事,诸国构编,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二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光绪也受了时局的刺激,很想努力救国。

    ————摘编自蒋廷徽《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庚子(1900年)义和团运动以后,全体人民感觉清朝是我民族复兴的一种障碍,这种观察是很有根据的⋯⋯同盟会和其他革命志士看清了清廷的把戏,积极地圈以武力推倒清朝的政权。

    ————摘编自蒋廷毅《中国近代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材料四

    材料五 胜仗!胜仗!日本跪下来投降!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李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向东望,看我们的百万雄师,配合英勇的盟军,浩浩荡荡,扫残敌,如猛虎驱羊踏破那小扶桑。河山再造,日月同光!

    ————摘编自罗家伦《凯歌》

    (1)、“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指的是什么?面对这一变局,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刺激光绪帝救国的“时局”。光绪帝作出了怎样的救国努力?
    (3)、材料三中,庚子年专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了哪一战争?为什么1900年以后,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4)、材料四中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图2、图3分别离反映了哪一战役?图2、图3与材料五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5)、开放性为了实现国家富强,近代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大都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 7、 “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要力量 D、具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 8、 《邓世昌殉国情形考辨》(1984年发表)一文中,探讨了关于邓世昌殉国情形的不同说法,现行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说法与该文有所不同,如下表所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情形

    说法

    更早采用的说法

    《邓世昌殉国情形考算)采用的说法

    人教版历史教材采用的说法

    致远舰撞向放脱问题

    擅向吉野舰

    欲擅向日舰,但不一定是吉野舰

    致远规被击沉问题

    被鱼雷击中

    被炮弹击中

    A、历史教材说法必然准确无误 B、历史研究受到考古发掘影响 C、邓世昌无愧于民族英雄称号 D、邓世昌殉国的历史存在虚构
  • 9、 中法战争中,法军攻占台湾基隆港,进犯台北,督办台湾军务大臣____率部抵抗,击退法军(    )
    A、曾国藩 B、冯子材 C、刘铭传 D、左宗棠
  • 10、 (他)的远征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次向“西域”的大征伐。他本人把他的武功比隆于汉唐两代⋯⋯他为(这一地区)变成清朝的一个行省并使更多的汉族移民前往定居铺平了道路。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林则徐 B、洪秀全 C、邓世昌 D、左宗棠
  • 11、 以图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图1、图2均出自英国人埃德加·霍尔特的《在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一书。这些图片可以用来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    )

    A、中国军民抵抗外国侵略 B、英军陆上作战计划未得逞 C、中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D、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
  •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打击外国侵略者。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的行为(    )
    A、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B、彰显朴素的爱国情怀 C、导致了中国外交被动 D、反映盲目排外的愚昧
  • 13、 人民英雄纪念碑八块浮雕中的“虎门销烟”描绘了销烟志士们神情坚毅地将一箱箱烟土倒入销烟池中的场景。将这块浮雕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块浮雕是为了强调(    )
    A、农民阶级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B、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C、近代中国由沉沦向复兴迈进的转折 D、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的艰辛历程
  •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以各种方式入侵,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历史灾难,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军事上,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努力范围;政治上,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经济上,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特权,索取赔款,抢掠财富,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控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上,在传教的名父下,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二 清中叶以后,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统治者总是把防止人民的反抗放在首位,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危及自身的统治,常常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导致反侵略斗争失败。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这便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逃逃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这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鸦片战争

    允许该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活动

    甲午中日战争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双方协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列强侵华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3)、在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中,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的不平等条约,并制造了许多泯灭人性的屠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请将不平等条款与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用线连接起来。
  • 15、 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高涨,不断侵略我国,相继制造一系列事变,其中包括(    )

    ①九一八事变 ②华北事变 ③西安事变 ④七七事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6、 《辛丑条约》签订不久后,山西太原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朝廷附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太原一邑巨富,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已,其余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赔款乌能凑足?”这反映了《辛丑条约》(    )
    A、加强了清政府的统治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促进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D、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
  • 17、 下图是1898年法国报纸上刊登的一幅题为《在中国:国王和⋯⋯皇帝们的蛋糕》讽刺漫画,蛋糕上写着“CHINE”(法文:中国)。此漫画反映了列强(    )

    A、以武力打开了中国国门 B、侵略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C、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D、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18、 《人民日报》曾评价:在某战役中,冯子材以近70岁高龄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驰赴沙场,精忠报国,其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令人称颂。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 整理表格是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下表中的史实反映了(    )

    时 间

    事 件

    19世纪60年代

    美国深军队进攻台湾

    1874年

    日本梁军队进攻台湾

    19世纪70年代

    俄国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

    1885年初

    法军直通中越边境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B、中国的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C、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D、“海防”与“塞防”之争
  • 20、 清末,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了林则徐的蜡像,下图是展出时深发的宣传单,据此可知,宣传单(    )

    A、表达对华崇敬 B、导致战争爆发 C、歪曲战争本质 D、呼吁中英交流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