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历史上曾有人发出“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的口号,皇帝像走马灯一样地换。这种混乱局面最可能出现在(   )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五代十国
  • 2、观察题图,导致755年以后人口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族入侵 B、外戚宦官专权 C、安史之乱 D、军阀割据纷争
  • 3、题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主要描绘杨贵妃的姐妹虢国夫人等骑马游春的场景,是唐代贵族妇女生活的形象写照。此场景反映出当时(   )

    A、民族关系和谐融洽 B、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C、尚武轻文风气流行 D、民间娱乐活动丰富
  • 4、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对经济发展起巨大作用。对唐朝经济发展起巨大作用的是(   )
    A、骨耜 B、耧车 C、翻车 D、曲辕犁
  • 5、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和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最适合刻在无字碑的是(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治宏贞观启开元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面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
  • 6、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与此思想相符的是(   )
    A、以民为本 B、加强刑罚 C、无为而治 D、虚心纳谏
  • 7、隋末起义军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可有人却认为隋炀帝虽然残暴但并不昏庸,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三征辽东,穷兵黩武 B、巡游江南,纵情享乐 C、开通运河,沟通南北 D、创立殿试,重用人才
  • 8、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共同塑造并丰富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据此,围绕“饮食活动与中华文明”,完成探究。

    材料一:筵宴之中,不论是君臣共欢,还是赐宴外藩,都有其政治寓意。

    《礼记·燕义》:宴饮时席位的安排、进献的美味食物等,“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

    朱熹:“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以通上下之情。”

    《明经世文编》:“以君臣共成太平”,于是佩戴簪花喝酒庆祝。

    明宪宗:“宴待诸夷,本柔远之道,所以尊隆国体,起其瞻仰。”

    材料二:源自清朝的“满汉全席”被看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集大成。

    清宫御膳—“满汉席”—“满汉全席”概况

    用餐礼仪

    菜品食材

    制作方式

    宴席类别

    蒙 古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等。

    顶戴朝珠,身穿公服赴宴。席间奏乐、鸣炮、行礼恭迎宾客

    入座。

    席间座次排列、不同人员的用膳规格数量、肴馔原料高低等均有规定。

    “满菜”有来自林海雪山的山珍野味松茸、野猪等和饽饽

    糕;“汉菜”以鲁菜和苏杭菜为主,如鱼翅、燕窝鸡丝等。

    既保留了满族特色的烧烤、火锅,又有汉族的炸、炒、烧。“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整理自赵荣光:《“满汉全席”名实考辨》

    史海燕:《饮食文化视阈下的清代满汉民族融合》等

    材料三:清末,满汉全席走向民间,在吸收各地特色的基础上,又形成众多派别。由“满汉席”扩张为“满汉全席”更多地表现出市肆饮食经营的商业气,但也因为如此,满汉全席曾一度被扭曲为奢侈、华贵的代名词,备受诟病。只有正确认识到满汉全席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感受其中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和文化特色,才能真正学会制作和品尝这桌盛世华筵。

    ——改编自李自然:《论满汉全席源流、现状及特点》等

    (1)、根据材料一,总结中国古代宫廷饮食活动的政治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简述清朝能够制办“满汉全席”的条件,并联系材料二予以说明。(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考虑,不得照抄示例)

    示例:条件:清朝继承了中原历代王朝的传统,统治集团内部较为稳定。

    说明:清朝举办亲藩宴、廷臣宴笼络官员;举办万寿宴、千叟宴彰显人文关怀,以此强化君臣、君民关系并体现以儒学治国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三,以满汉全席为例,指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简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请完善“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价值观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9、“天下观”是古代中国的世界秩序观。据此,围绕“中国与天下秩序”,完成探究活动。材料一:古代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构建,充分体现了其治理智慧,如下图。

    ——图片整理自唐·阎立本《职贡图》、日本屏风绘画《朝鲜军阵图》、《海关中外条约》

    材料二:朝贡是古代中国维系天下秩序的手段之一。朝贡的“贡”就是向帝王进贡物品,而历史上还出现过拒绝、退还贡品的却贡现象。

    进贡

    唐·《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元·《元史》:“(占城)以珍物及象、犀来献”,“缅国遣使进白象。”

    明·《明宪宗实录》:“朝贡人数日增·…赏赍(赏赐)不敷。”

    清·《贡差行》:“(接待越南朝贡使臣的车夫)络绎如蚁奔··牧令疲烦民脊苦。”

    却贡

    南宋对大理却贡:不许进贡马匹,但“卖马可也”;也不接受东南亚各国的朝贡,认为朝贡比不上“市舶之利,颇助国用。”

    明朝曾拒绝日本、佛郎机(即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朝贡。称日本“入贡来朝,然其剽掠如故”;佛郎机入境后更是“至筑室建城,雄踞海畔”。

    ——整理自陈攀:《面子与里子之间:宋代却贡探微》侯不勋:《明代“却贡”制度考述》等

    材料三:在一定程度上,今天我们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建构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与中国古代“天下观”的精神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也赋予了“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以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周桂银:《中国古代“天下主义”的千年传统:演进、内涵和特征》

    (1)、请将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填入下表对应的框内,每个事件只能填入一处。(只填序号)据此,归纳古代中国维护天下秩序手段的特点。

    古代中国维护天下秩序

    手段

    朝贡

    协议

    征(战)


    册封


    (2)、根据材料二,分析朝贡活动带来的影响。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解释南宋和明朝却贡的历史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古到今,中国“天下观”内涵的相同点。
  • 10、清代宫廷重视传统节日的庆祝,会专门在各节令时表演与该节日民俗、神话传说等有关的戏剧,如端午时节上演《白蛇传》。这反映了清代(   )
    A、节日习俗继承发扬 B、娱乐活动丰富多样 C、戏曲艺术达到顶峰 D、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 11、《天工开物》的“造竹纸”插图(如题图),详细记录了造竹纸的各道工序,图中人物动作清晰,流程简要完整,可操作性强。这体现了宋应星(   )

    A、追求实用功能 B、迎合上层审美 C、注重理论创新 D、借鉴西方成果
  • 12、17—18世纪,欧洲社会狂热追逐“中国风”,部分皇室贵族定制带有西方特色的中国瓷器;而自康熙帝始,中国宫廷御用瓷器也融入了西洋技术与艺术设计(如题15图》,这一现象表明(   )

    A、制瓷技术开始外传 B、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手工工艺领先世界
  • 13、雍正皇帝常用朱批奏折表彰或者训诚大臣,以此启示他们如何做人和任职。此举意在(   )
    A、革除专制 B、解放思想 C、招揽人才 D、控制官僚
  • 14、以下是福田某校七年级学生主题学习时搜索的关键词,他们探讨的主题可能是中国古代的(   )

    方田均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A、生产工具 B、水利建设 C、科技进步 D、赋税改革
  • 15、戚继光认为“自古防寇,未有专言战而不言守者”,主张立足于守,加强防御体系。以下工程能体现这一军事思想的是(   )

    A、莫高窟 B、大运河 C、台州府城墙 D、北京城
  • 16、明太祖认为,秦朝因设丞相而速亡,汉、唐、宋延续了这一制度,导致出现大乱。基于这种认识,他采取的措施是(   )
    A、设厂卫监察百官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分三司互不统属 D、封诸子统御四方
  • 17、“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种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划分边界的做法有利于(   )
    A、加强地方控制 B、解决人地矛盾 C、构建交通网络 D、强化身份认同
  • 18、宋朝藏书风气盛行,不仅中央,地方政府、官办学校、书院及民间藏书也很丰富,一般的家庭或平民百姓都能买得起书,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央集权加强 B、对外交往频繁 C、印刷技术普及 D、文学艺术发展
  • 19、利用两宋时期部分经济数据图(如题8图),我们可以发现(   )

    A、土地兼并问题缓和 B、资源短缺日益突出 C、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D、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 20、以下两则材料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大金得胜陀颂碑,记载了阿骨打誉师抗辽的更实。

    北宋《东都事略》记载,辽朝曾命女真人在深山中大量寻找并驯服海东青(一种猎鹰),并献给辽朝人。女真人被逼无奈,选择反叛。

    A、西夏政权建立 B、南宋偏安一隅 C、民族关系发展 D、分裂走向统一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