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辛迪巴德航海历险记》讲述商人辛迪巴德经历七次航海的旅行。他大都是从巴格达出发,走海路顺流而下到巴士拉,然后一直向东航行,船抵达“中国城”(海南岛)。该故事最有可能记载在(     )
    A、《荷马史诗》 B、《天方夜谭》 C、《神曲》 D、《马可•波罗行纪》
  • 2、日本元久二年(1205年),源通具、藤原定家等人奉诏编写了《新古今和歌集》。该歌集代表了日本中世纪的和歌新风,展现了“幽玄”之美,以及贵族文人在武士政权下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这一现象是(     )
    A、中国唐诗广泛传播的影响 B、政府进行大化改新的结果 C、幕府政治体制形成的产物 D、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后果
  • 3、依靠可信史料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必备的重要能力,研究希腊古典文化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是(     )
    A、希腊神话 B、帕特农神庙遗址 C、万神庙遗址 D、人物传记《查理大帝传》
  •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是一种思想,它最光辉之处在于强调人的尊严,挖掘出被中世纪的黑暗掩盖了的人性。文艺复兴时期,表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文学艺术作品广为流行,作品是否表现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试金石。

    材料二

    材料三   英国商船从英国各地的港口出发,将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物品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的什么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方面的代表人物及文学艺术作品。
    (2)、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人物

    路线

    成就

    迪亚士

    发现好望角

    达·伽马

    (填序号)

    到达印度

    哥伦布

    (填序号)

    环球航行

    (3)、归纳出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影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描述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事件带来的影响。
  • 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欧亚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

    材料二   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被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三   它于罗马帝国内诞生时就早已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它在过去的强权和光荣的阴影中成长,并试图维持和恢复这种权力和荣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古代世界文明传播的主要方式并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阿拉伯文明的一项文化成就?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归纳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谈谈拜占庭文明的衰落给我们什么启示?
  • 6、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一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不是把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握在大多数人手里。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我们的城市是全希腊的学校”

    ——摘编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学说》

    材料三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米兰、琅城等都经过长期反复的斗争,才取得城市自治权利。

    材料四   他们(新兴市民)要求建立城市学校,由城市当局选聘教师、决定学费、确定入学条件,学习处理商业事务与行会行政事务,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于是,多数城市形成了世俗教育学校……到12世纪以后……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人类走向文明的显著特征。
    (2)、材料二中的“我们的城市”是指哪个城邦?在伯里克利主政时期,该城邦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分析该制度有何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回答,城市开展反封建斗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达到目的?
    (4)、根据材料四,分析世俗学校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 7、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的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殖民扩张 D、工业革命
  • 8、有学者认为,14世纪到17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与这两个“发现”相对应的史事件是(     )
    A、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三角贸易 C、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 D、三角贸易、启蒙运动
  • 9、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出现了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这一阶级力量不包括(     )
    A、富裕的农民 B、骑士 C、乡绅 D、贵族
  • 10、某班同学在进行《罗马民法大全》的历史知识竞赛,请你指出以下搭配正确的一项(     )
    A、《查士丁尼法典》——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典合集 B、《新法典》——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 C、《法理概要》——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汇编 D、《法学汇纂》——指导法律文献的学习
  • 11、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这一年是处在
    A、公元前2世纪 B、公元前1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1世纪
  • 12、有助于研究下图所示地区文明发展的直接材料是(     )

    A、著作《失落的古巴比伦文明》 B、电影《空中花园》 C、《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D、纪录片《巴比伦的火》
  • 13、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

    ①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②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

    ③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

    ④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1)、指出图一文物属于哪种史料(实物史料或文献史料)?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能够证实一个关于早期国家的怎样结论?
    (2)、请用材料二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

    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3)、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 1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巨变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商君在秦国废井田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国家日益富强,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

    ——译自《战国策・秦第三》

    材料三   百家争鸣本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反过来对社会变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何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哪些变法措施使 “秦国无敌于天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社会变革”指什么?说一说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 15、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 1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本身的徭役)”,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助于(     )
    A、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维护旧贵族的利益 C、提高社会生产力 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 17、下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

    A、体现了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B、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C、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体现了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
  • 18、考古学家在山西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在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牙雕蚕,该牙雕蚕呈现家蚕造型,并且是呈现吐丝的蚕形。据此可以推测仰韶文化时期(     )
    A、先民能够养蚕缫丝 B、已经可以制作衣裳 C、家庭养蚕业已出现 D、农业出现精细分工
  • 19、下图是发现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姜寨文明的特征是(     )

    A、种植水稻,兼有饲养家畜 B、刀耕火种,形成早期文明 C、精耕细作,形成农业文明 D、定居生活,形成原始聚落
  • 20、国家治理能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变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北击匈奴及修筑长城征派了40万人。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左右。秦朝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一人犯法,亲属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罚极其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还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死刑。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1)、据材料一,分析秦朝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图1、图2中任选其一,说明其历史价值。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文景时期的社会面貌,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秦亡汉兴给你的启示。
上一页 89 90 91 92 9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