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面是历史老师讲授西周分封制时出示的资料,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

    西周重要封国:

    鲁国————周公长子伯禽封地

    燕国————周王室贵族召公奭的儿子的封地

    卫国————武王弟康叔封地

    齐国————功臣姜尚封地

    宋国————商纣王庶兄徵子启封地

    A、封国只有鲁、燕等五个国家 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标准 C、受封对象以同姓宗亲为主 D、封国的势力被削弱
  • 2、《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由此可知,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
    A、丧失民心 B、洪水泛滥 C、分封诸侯 D、战乱频繁
  • 3、据《尚书·甘誓》记载,在与有扈氏作战时,夏启要求参战者服从命令,否则就将他们杀死或罚作奴隶。这说明夏朝  (    )
    A、存在阶级压迫和奴隶 B、灭商而建国 C、禅让制取代了世袭制 D、因暴政而亡
  • 4、新考向项目化学习历史老师在讲授“百家争鸣”这一课时,以经典史料为载体,依据教科书,感受先秦思想的智慧。

    【环节一】“仁”者情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篇》

    【环节三】万世师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有教无类。

    ——《论语》

    (1)、据上述材料,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并写出与此相关的名言。
    (2)、【环节二】躬身践“仁”

    下列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政治思想?他的政治思想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

    材料研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3)、有学者说,孔子的仁学是“人的发现”。结合材料归纳孔子的教育思想。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认为“农战”是富国强兵的基石。为此,他实行“分户令”,把劳动力全部挖掘出来,投身农、战;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予以免除徭役的奖励。

    ——摘编自袁方《商鞅的“强秦之计”

    与秦国的政治发展》

    材料二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郡郡守,前往四川地区治水防洪。李冰父子吸取前人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在修建过程中,李冰对地形和水情进行实地勘察,正确处理各个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功能互补,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作用,科学地解决了江水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为实现“强秦”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冰成功修建都江堰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秦国走向富强的因素。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

    (注:“盟(xǔ)”为古代用于盛放食物的青铜器,两耳,有盖。这则材料来自西周中期青铜器逐公盟上的铭文,铭文记述了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堵塞洪水的山岗和疏导河流

    画像选自山东嘉样武氏祠的画像石。画像中,画头戴斗笠,身穿直裾短袍,右手挟 bo,左手作招呼歌,似乎正在指挥部族成员进行治水的挖掘

    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赋。在洪水消退后,他让那些躲避到丘陵山岗之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于平原。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的文字记录。)

    (1)、根据材料,简述大禹治水的方式。
    (2)、小历认为:“大禹治水是一个传说,不具有历史参考价值,是完全不可信的。”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7、鼎最早用于烹煮食物,簋用来盛装食物。周王朝崇尚礼制,对青铜器是和簋的使用规格进行了严格规定,用以“别上下,明贵贱”(如下图所示)。可见,周王朝时,鼎、簋的主要功能是(   )

    ①食器    ②礼器    ③兵器    ④乐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8、通过下表的“甲骨文字形举例”,可以发现甲骨文(   )

    象形字

    会意字

    形声字

    假借字

    53

    D

    借为征

    Y

    借为佑

    A、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B、字形不具延续和传承性 C、最原始造字法为假借 D、文字载体多数是青铜器
  • 9、战国中期,以申不害为宗,重“术”(权术);以商鞅为宗,重“法”(法令);以慎到为宗,重“势”(威势)。到战国末期,将这三派思想兼容并包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 10、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件事或一个道理就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父亲兄长在,不商量不能这样做。”冉有问孔子同一个问题,孔子回答说:“听到后就去做吧。”有学生不解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两个答案,孔子说:“冉有平日做事退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他胆大好胜,所以我提醒他要退一步好好与他人商议,切莫盲目蛮干。”这个故事说明孔子提倡    (    )
    A、温故知新 B、因材施教 C、态度诚实 D、学思结合
  • 11、“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眷言秦太守,一步一低回。”诗中提到的“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 B、加强管理,并提倡以法治国 C、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 D、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
  • 12、公元前223年,秦军将士黑夫写给家人的木简家书(部分):“一定要告诉我们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只要有文件就不会耽搁。”材料内容能印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A、确立县制 B、改革户籍 C、奖励耕织 D、奖励军功
  • 13、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改革或变法,如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先后进行变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的目的是(    )
    A、争夺霸主 B、富国强兵 C、统一中原 D、发展生产
  • 14、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不过六七万人。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说明 (   )
    A、战国时期以步兵为主,实行募兵制 B、战国时期,战争以兼并为目的 C、战国时期,参战兵力多,交战规模大 D、战国时期,战争以争霸为目的
  • 15、《孟子》云:“许子以釜甑(炊煮的器物)雾(烧火做饭),以铁耕乎?”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诸侯通过战争获得土地 B、分封制已彻底崩溃 C、人们已经使用铁制农具 D、形成了中央集权制
  • 16、西周,新封的诸侯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这一举措(   )
    A、犒赏了宗亲和功臣 B、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界限 C、保证了国家的兵源 D、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 17、河南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平民墓葬群,这反映了(   )
    A、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 B、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C、商王朝受到环境影响多次迁都 D、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在二里头
  • 18、《华阳国志》记述:“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这主要体现出禹(   )
    A、大公无私 B、诚实守信 C、团结协作 D、艰苦奋斗
  • 19、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炎帝、黄帝的传说真实可信 B、禅让制度的建立演变 C、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炎帝、黄帝一直生活到如今
  • 20、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有学者推测是半坡居民的日常生活盛器,也有学者认为是祈求丰收、祭祀祖先的祭具。后经考古确认,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为夭折儿童特制的葬具。这反映出(   )
    A、历史解释一定要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 B、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解释的问题 C、历史解释以考古发现为依据会更加具有说服力 D、后来的历史解释更加趋近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
上一页 77 78 79 80 8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