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料实证】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记载:“(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但得夷洲数千人还。”史料记载中的“夷洲”就是今天的 (    )
    A、日本 B、台湾 C、香港 D、海南
  • 2、【跨数学、历史解释】下面是公元260年魏、蜀、吴三国的户数、人口和军队统计表。据此表可知  (    )


    户数

    人口

    军队

    魏国

    约66万户

    约443万人

    估计40万人以上

    蜀国

    约28万户

    约94万人

    约10.2万人

    吴国

    约52.3万户

    约230万人

    约23万人

    A、魏国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强 B、蜀吴联合抵抗魏成效显著 C、蜀国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D、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 3、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下列哪幅示意图能直观地反映三国鼎立的形势 

    (    )

    A、 B、 C、 D、
  • 4、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文中“操遂能克绍”的战役是  (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长平之战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是私人藏书的集中地,是聚书、读书的好地方,因而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在它存在的150余年中,先后延揽天下贤士近千人,其中代表人物有邹衍、慎到、尹文、荀子等,成为一个学者荟萃的文化中心,许多学术著作在这里问世。各学派在此讲学、辩论,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为促进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春秋战国时期图书流通与诸子百家争鸣》

    材料二   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以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为政以德”。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摘编自《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传统文化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除荀子外,战国时期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谁?依据材料一,列举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学术繁荣起了哪些作用?
    (2)、材料二中的“以法治国”“为政以德”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政治主张?战国末期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谁?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谈谈当下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
  • 6、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请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①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王把国都及周边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④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摘编自《中国史纲》

    史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不避忌)强大,赏不私(不偏袒)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史料三   战国时期,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家日益强盛……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摘编自《中国通史》

    (1)、以上文字主要介绍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请将语句对应的序号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该制度的“目的”在于______

    该制度的“作用”是______

    该制度的“局限”是______

    (2)、上文中“商君”是指谁?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商君治秦”有什么特点?
    (3)、依据史料三,概括指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条件。史料的划分类型有多种,除上述文献史料外,你还知道哪些其它史料类型?
  • 7、秦始皇统一货币用的是下面哪一种(       )
    A、 B、 C、 D、
  • 8、“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这首诗反映的相关史实是(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秦的统一 D、巨鹿之战
  • 9、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
    A、夏朝开始 B、商朝开始 C、西周开始 D、东周开始
  • 10、下列文物的共同之处是(       )

    A、承载历史信息 B、见证商汤灭夏 C、象征身份地位 D、用于娱乐休闲
  • 11、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采用“泥范铸造法”等工艺制成不同用途的器具。材料反映的是(       )
    A、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B、铁农具的制造流程 C、造纸术的改进方法 D、印刷术的排版工序
  • 12、某学者认为,它们提出的不同精神方向并不因为大一统帝国的出现而消失,反而融铸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塑造了一个支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意识形态,并成为后代中国智慧发展的永恒基础和源泉。这里的“它们”出现在(       )
    A、夏朝时期 B、商朝时期 C、春秋战国 D、秦汉时期
  • 13、商鞅变法时建立了一套军功爵位制,按爵位高低授予种种封建特权。这提高了秦国的
    A、政治地位 B、官员素质 C、治国能力 D、军事实力
  • 14、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研学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示意图,其中(1)处最恰当的是(       )

    (1)→政治变革变法图强→招揽人才百家争鸣→华夏认同相互交融

    A、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B、铁犁牛耕土地私有 C、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D、地主阶层壮大崛起
  • 15、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的历史给你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是(       )
    A、开创禅让制 B、实行郡县制 C、开创世袭制 D、实行分封制
  • 1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着力培养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空白处依次应为(     )

    A、商、春秋 B、商、秦 C、秦、汉 D、春秋、汉
  • 17、“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这些关键词体现的原始人类是(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 18、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农业、畜牧业初步发展 D、会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
  • 19、赤铁矿是一种可供装饰品染色的天然原料,在北京山顶洞人遗址、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出土的饰品中均有出现。据此可知旧石器时代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已经(       )
    A、能人工栽培农作物 B、具备了审美观念 C、会狩猎和家畜饲养 D、能制作磨制石器
  • 20、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8世纪前期,某一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封君和封臣之间的纽带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一王国是哪一王国?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何特点? (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 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展开了争取自治权的斗争,形成了市民共同体。获得自治权的城市不仅由各阶层的代表来决定大事.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成为王权的重要支持力量,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新兴的城镇,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它们提供市场、制造物品,保持整个经济体系的繁荣,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此外,中世纪城市还是近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为世俗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摘编自姜守明《浅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制的起源和发展》

    (2)根据材料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归纳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日本留学生对于唐朝实行均田制,制定律令,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国泰民安,文化繁荣的大好形势,深为赞赏。回国后,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3)材料三中这场“政治改革”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日本的社会转型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上一页 75 76 77 78 7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