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共两党恩恩怨怨,两度分手三次握手”是对国共两党关系的生动描述。国共两党“第一次握手”的主要历史贡献是    (  )
    A、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建立中华民国 B、发动武装起义,完成国家统一 C、进行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创建黄埔军校,领导工人运动
  • 2、下面两幅图片所示内容出现于1927年3月中国的不同地区,这说明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重要原因是 (  )

    A、北伐将士英勇作战 B、正确的作战方针 C、共产党的模范作用 D、工农群众的支持
  • 3、1924年6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要求学生“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该学校的创办    (  )
    A、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标志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C、是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为国民革命培养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
  • 4、下表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的部分内容,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  )

    (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

    (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

    A、联合工农阶级,壮大革命力量 B、开展土地革命,实现平均地权 C、主张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 D、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经济基础
  • 5、下列图画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
  • 6、孙中山先生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后继者留下了珍贵的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 ……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田王毅,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材料一中“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的“革命”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 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党,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

    材料二中“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分别体现了什么主义?

    (3)、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材料三中说: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这是什么意思?

    (4)、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受到全体中华儿女景仰。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时代。你认为孙中山先生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你去学习、发扬?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  许多学者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建国方略等等,都具有强大而又长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孙中山曾经称“华侨是革命之母”。在孙中山的动员和组织之下,华侨从经济上支援了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十次起义,相当多数靠的是华侨捐献。孙中山认为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十分脆弱,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带来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摘编自蔡永飞《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三大贡献》

    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革命贡献。

    (2)、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得到了广泛的宣传。规定“人民享有人身、财产、居住、信教自由、选举、被选举、考试、请愿、诉讼等权利”,展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标榜的民主精神。明确了国家有保障人身财产不受他人非法侵犯的义务,打破旧社会束缚民间资本流通经商的各种限制,在现实中促进了中华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叶玮《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倡导的进步主张,并结合所学指出其历史地位。

  • 8、有学者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背叛共和后,辛亥革命就失败了。但是,如果从民主发展的进程来说,袁世凯反对民主、背叛共和失败的那么惨那么快,又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他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B、推翻了清政府反动统治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拉开民族民主革命序幕
  • 9、如图是一张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毕业证书,按落款日期它应当颁发于(  )

    A、19世纪20年代 B、19世纪3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 10、1912﹣1933年间,仅四川一省就发生战事近500次。湖南地处南北要冲,是南北军阀必争之地,70余县,无地不灾,3000万人之家,无家不毁。这段材料用来可以说明哪一历史事件造成的危害(  )
    A、金田起义 B、义和团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军阀割据混战
  • 11、从“民不可一日无君”的帝王思想,到“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再到“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的历史事实与大势。这些变化反映出辛亥革命(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激发了社会各阶层革命热情
  • 12、武昌起义爆发后,英国驻华外交官虽有意维护原有政府,但发现“所有一切武力行为,以期恢复旧观,断无可望”“以兵法观之,(清)似无可望”。这说明英国外交官(  )
    A、积极推行“以华制华”方针 B、支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C、认为清廷统治难以维系 D、主张武力干预中国内政
  • 13、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方面“东洋头”、中分、偏分成为男子的时尚发型。文化领域也出现新现象,原出版的《平民政治》再版后改名为《共和政治》,刊物《国粹学报》改名《共和杂志》后一路畅销。这反映出辛亥革命(  )
    A、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B、推翻封建专制 C、促进社会面貌改变 D、推动思想解放
  • 14、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君主专制有长久生命力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在中国有悠久历史 D、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没有人敢再称帝
  • 15、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说:“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家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这说明(  )
    A、革命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C、中华民国国际地位极大提升 D、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 16、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某班级举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主题演讲比赛,以下可作为演讲素材的是(  )

    ①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

    ②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③在《民报》发刊词阐发“三民主义”

    ④领导北伐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7、从下列两幅形势图中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革命运动都从南到北席卷全国 B、两次斗争都取得了胜利 C、两次斗争都反对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D、都是为了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   1920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10月,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的办公室正式成立。此后,武汉、长沙、广州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的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与此同时,工人群众开始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提高阶级觉悟,从中也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这样,正式召开中共一大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但是,就在这时,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   中共“一大”的十二个代表他们青春年少,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最轻的十九岁,平均二十八岁、作为湖南代表之一的毛泽东还没有满二十八岁……参加会议的这些代表都是社会上还不知名的“小人物”,社会地位一般。这些年轻人志向远大……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改变“清代中国”的举措。
    (2)、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中共一大召开的阶级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距今多少周年?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共一大的代表有哪些特征。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逐步做到了“凡一切枪炮、轮船、军火均能自造”。同时把“近代工业导入中国,开始了中国的机器时代”,使中国在工业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众所周知,这一运动既未能使中国强,也未能使中国富……甲午战争的失败,最终宣告了这一运动的破产。

    ——摘编自谢石敏《世界经济大战:列强称霸之路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他们试图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期待以政治近代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摘编自马尚斌、董守义主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1)、材料一中的“这一运动”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资产阶级进行政治近代化探索的相关事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阻碍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4)、综合以上材料、问题和所学,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材料一   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事件

    1840年6月

    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

    1841年5月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

    1841年初

    英军强占香港岛

    1841年秋

    英军再次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

    1842年6月

    英军进犯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

    1842年8月

    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材料二

    材料三   凡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它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1)、据材料一、二所涉及到的战争分别是什么。并写出在图中①处海域发生的战役中牺牲的爱国将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此战争期间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例。
    (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名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