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5年,中国在对外交往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年初,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双方零关税产品占比大幅提高,进一步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同期,中国一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谈判也顺利完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了新的动力。此外,中国还积极倡导多边主义,通过联合国等国际平台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在此背景下,以下哪项最能体现中国当前对外交往的核心理念(   )
    A、南方谈话 深化改革 B、对外开放 国际合作 C、一国两制 港澳回归 D、求同存异 团结亚非
  • 2、2024年3月,台北自行车展在台北南港展览馆举行,总部在浙江的骑行装备跨境电商“洛克兄弟”,连续多年参加台北自行车展。材料反映了(   )
    A、海峡两岸打破隔绝状态 B、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C、海峡两岸经济联系密切 D、海峡两岸加强政治合作
  • 3、“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这些条款(   )
    A、体现了“一国两制”构想 B、促进了经济特区建设 C、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 4、对联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历史的见证。下面对联承载的丰富信息见证了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是(   )
    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红旗漫卷进西藏,百万农奴迎曙光 C、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 D、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 5、“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
    A、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B、指导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D、推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6、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4035亿公斤,人均近400公斤,长期困扰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短短几年就基本解决了。“解决”的策略是实行(   )
    A、公私合营 B、政企分开 C、联产承包 D、市场经济
  • 7、下表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公派留学生(部分)变化的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2年底至1978年底

    1978年9月底至1981年底

    所学领域

    人数

    比例

    所学领域

    人数

    比例

    语言学科

    1451人

    93.7%

    语言学科

    1150人

    15.4%

    自然科学

    97人

    6.3%

    自然科学

    6039人

    81.0%

     

     

     

    其他

    267人

    3.6%

    A、改革开放的需要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C、高考制度的恢复 D、“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 8、1950年春,河南汝南县老君庙村18户农民成立互助组。该组采用“换工互助”模式,农忙时集中劳力抢种抢收,农闲时合作兴修水利,使水稻亩产从100公斤增至180公斤。至1953年,汝南互助组增至6697个。这种模式(   )
    A、是人民公社制度的尝试 B、为生产关系变革提供了借鉴 C、加速了土地改革的进程 D、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 9、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颐和园改名为人民公园,太庙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命名的变化意在凸显新中国(   )
    A、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人民当家作主的特征 D、实现了国家独立自主
  • 10、2025年3月5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拉开帷幕。“两会”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七年级某班同学围绕“走近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任务一 走近古代建筑】

    布达拉宫

    作为凝结着各族人民心血和智慧的古建筑群,布达拉宫既体现了藏式传统建筑风格,也吸收了中原建筑的梁架、斗拱、金顶、藻井等技艺和特色。宫内壁画在集中反映唐蕃使臣往来、迎娶唐朝公主等重大事件的同时,也大量记录了各民族民间往来互动的场景。

    ——车明怀《各族人民共同造就的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管见》

    【任务二 走近科技成果】

    ——整理自刘颖《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演变及影响》

    【任务三 走近历史绘图】

    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局部)

    郑和船队不仅是传递和平信息的使者,还肩负着人类文明传播的任务。郑和所率领的船队,通过商贸交流、无偿赠予等多种方式,广泛传播了中华文化和艺术,促进了马六甲地区科学文化技术的兴盛。

    ——摘编自金开诚主编《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1)、结合所学知识,壁画中“迎娶唐朝公主”可能与什么事件有关?谈谈你如何理解布达拉宫是“凝结着各族人民心血和智慧的古建筑群”?
    (2)、结合所学知识,填出①所示朝代。并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特点。
    (3)、史料分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等类型。请你据此判断上图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它反映了郑和能七下西洋具备了什么条件?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七下西洋的影响。
    (4)、同学们在探究中分析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形成以下三种观点,请你选取其中一个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

    观点①:中华文明在民族交融中不断发展。

    观点②: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

    观点③:中华文明在和平交往中焕发光彩。

  • 12、农业、手工业、货币、交通和人口是古代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初,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贸易活动日益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以致宋朝从一建国就面临着货币供给不足,及地区间货币流通被分割的局面……铁钱既笨重难携以致远,又因私铸多而流通受阻……当地一些既有信用、又有大量财富的巨富豪商,为交子在成都的最初发行提供了信用基础。此外,先进的印刷术,也为交子的印刷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兼论中西方货币史演变路径的差异》

    材料三 清朝前期人口统计表

    时间

    顺治十八年(1661年)

    康熙九年(1670年)

    全国人口数

    约1 914万

    约1 939万

    时间

    乾隆八年(1743年)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全国人口数

    约16 445万

    约31 328万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见证了怎样的盛唐气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交子产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的人口数据,指出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有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图文资料

    材料三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该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一制度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
    (2)、材料二中图片所示的现象发生在哪个朝代?该现象的出现与统治者实施的哪一政策有关?该政策对材料一中的制度有什么促进作用?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时该制度在考试内容和格式上的变化。该变化在教育方面有何消极影响?
  • 14、某七(1)班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题进行探究,制作了各朝代的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请你观察下面的示意图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   )

    A、明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 15、朱熹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并提,称为“朱子”。这主要是因为朱熹(  )
    A、否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主张“存天理”以维护统治 C、认为人性本恶需要以法约束 D、反对儒家经典倡导思想自由
  • 16、元朝疆域广阔,使得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畅通无比;元朝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建设,开凿运河、修建驿道,形成了全国一体的交通网络,为历代之最;交通建设不仅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还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主要反映元朝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陆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发展 D、民族交融形成了新民族回回
  • 17、★如图是《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元朝改变了原来运河迂回曲折的路线,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该图可以用来佐证(   )

    A、元朝海陆交通发达 B、元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C、元朝人民赋役繁重 D、元朝北方农业生产盛于南方
  • 18、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图中空白处应是(   )

    A、世袭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度 D、军机处
  • 19、下列示意图中横线处应该填写的史实是(   )

    A、取消了崇文抑武 B、增加科举名额 C、王安石实行变法 D、发展文教事业
  • 20、★杜甫在《北征》中写道:“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这体现了诗人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山河破碎”的原因是(   )
    A、隋朝灭亡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唐朝灭亡
上一页 139 140 141 142 14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