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党和国家始终情牵农业、情系农村、情念农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对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作出了更明确的规定,这就是:“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过去是出了名的穷村,一年忙到头还是分不到钱领不到粮。1978 年11 月,在生产队干部严俊昌、严宏昌和严立学的带领下,全村18 户农民,冒着风险,在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上按下了血手印(如右图),悄悄地搞起了“大包干”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就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1979年秋收,小岗村农民获得了粮食、油料大丰收,粮食总产量从原来的 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积极生产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农业改造的形式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农村改革的形式和历史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处理好“三农”关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 2、治理边疆,是历代王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摘自《史记·蒙恬列传》

    汉朝

    1.九年冬,汉高祖派刘敬与匈奴和亲……文帝时,匈奴更强大。文帝遣宗室女嫁给(匈奴)老上(单于)……景帝年间,又连续三次与匈奴和亲通好。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秦汉时期(上册)》

    2、元朔元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遣将军卫青出雁门,将军李息出代,获首虏数千级。……元狩四年夏,大将军卫青将四将军出定襄,将军去病出代,各将五万骑。……青至幕北围单于,斩首万九千级……去病与左贤王战,斩获首虏七万余级。

    ——摘自《汉书·武帝纪》

    3.(汉)元帝时演出了昭君和亲的动人事件。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秦汉时期(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并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两次击败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捣毁城堡。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比较秦朝与汉朝对匈奴政策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元朝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元朝是怎样管辖东南地区和西藏地区的。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谈判”的结果及其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我们的边疆管辖治理建言献策。
  • 3、“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针对上述情况,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建立联合国 D、贯彻“求同存异”方针
  •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新独立的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于1961年正式成立了(     )
    A、七十七国集团 B、亚太经合组织 C、不结盟运动 D、上海合作组织
  • 5、在人类历史的丰碑上,镌刻着很多耀眼的名字,他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被后人铭记。下列历史人物的共同历史功绩是(     )

    A、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B、取得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 C、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建立了民主独立的国家
  • 6、1861年后的30年中,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农村人口每10年递减5.86%、3.84%和2.76%,同期城市人口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每10年分别递增28.1%、25.6%和18.5%。城市人口比例从1750年的25%左右提高到1801年的33.8%,1851年达到50.2%。这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     )
    A、工厂制的形成 B、工人阶级壮大 C、城市化的发展 D、生产力的进步
  • 7、恩格斯指出:“就是在这种法庭里,领主也仅仅是个提问题的人,判决则是臣仆自己。”梅特兰说:“在……法庭上,农奴有着与自由人一样的权利。在理论上,被告不是接受领主,而是接受法庭全体出席人的审判。”这里的“法庭”是指(     )
    A、庄园法庭 B、宗教裁判所 C、教皇法庭 D、海牙国际法庭
  • 8、《梨俱吠陀》最后一卷记载,当诸神分割普鲁沙时,由其身体不同部分产生四个不同的瓦尔那。“他的嘴变成婆罗门,他的双臂变成了罗阇尼亚(王族),他的双腿变成了吠舍,由其双脚生出首陀罗。”材料所述内容与哪一制度有关(     )
    A、分封制度 B、种姓制度 C、民主制度 D、分权制衡
  • 9、清末爱国英雄林则徐的后裔凌青曾赋诗抒怀:“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家仇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国耻家仇今尽雪”指的是(     )
    A、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C、西藏的和平解放 D、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 10、“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     )
    A、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B、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C、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D、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 1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部分官员逐渐认识到要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必须在军事上和工业技术等方面,向西方学习。于是他们掀起了(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资产阶级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12、宋代商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货币的发展是宋代商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最先产生和使用了(     )
    A、 B、 C、 D、
  • 13、唐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诸如《金刚经》这样的雕版印刷品,说明唐朝时期我国就掌握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期,我国在印刷术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活字印刷术问世。北宋这一“突破”性技术的发明者是(     )
    A、苏轼 B、司马光 C、毕昇 D、王祯
  • 14、汉文帝即皇帝之位后,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刑罚,提倡节俭;景帝继续实行薄赋劝农政策,还下令“民半出田租,实行三十而税一”。他们“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增长,大大增强了西汉的国力。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 15、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中,最能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是(     )
    A、 B、 C、 D、
  • 16、文物是凝固的历史。从历史文物中我们可以获取大量信息,从而研究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仔细观察下图中的历史文物,并判断其历史价值是(     )

    A、展现高度的青铜文明 B、有深沉而凝重的美感 C、浮雕纹饰美观而协调 D、铸造和铸接工艺高超
  • 17、在历史长河中,货币以不同的形态流通于商贸体系中,连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项目一 古代货币中的历史】

    ①材料一 此后,各诸侯国的旧钱币不再进入社会,圆形方孔钱开始在全国广泛使用。这不仅意味着奇形怪状的货币不再流通,今后货币形状会规范统一,还代表着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

    ——摘编自《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与发展论析》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的意义。

    ②材料二 日本仿唐风气盛行,政府曾多次派“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受唐朝货币制度影响,708年,日本正式在奈良仿照唐“开元通宝”铸造“和同开珎”。这是见于文献记载的日本历史上最早的自铸货币。

    ——摘编自《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项目二 古代货币中的文化】

    材料三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整理了以下学习资料(部分)。

    时期

    历史

    地理

    科技

    语文

    北宋

    商业贸易发展使货币流通量开始大幅增长。流通的货币以铜钱和铁钱为主,跨区域贸易需要远途运输和大量货币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 1 500—3 000 米的山地为主,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

    四川的雕版印 刷 业 发达,所生产的纸是印制纸币的上佳原料

    《水浒传》:林冲发配,路经柴进庄上,庄客拿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当时一斗米约合今天十四斤,铜钱十贯约重七十斤,两者相加,重八十多斤。礼可谓“重”矣,可是披枷带锁的林冲如何带走呢

    根据材料三,分析北宋货币“演变”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次“演变”。 

    (3)、【项目三 古代货币中的规律】

    材料四 中国钱币的发展规律(表格)

    代表时期

    代表货币

    钱币发展规律和趋势

    商周

    铜贝

    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

    秦朝

    半两钱

    杂乱形状到规范形状

    西汉

    五铢钱

    地方铸币到    ▲    

    唐朝

    开元通宝

    文书重量到通宝、元宝

    北宋

    交子

    金属货币到    ▲    

    明清

    白银

    纸币宝钞到白银流通

    ……

    ……

    ……

    ①请将以上表格中    ▲    处填写完整,并列举出与②相关的两项科技发明。

    ②根据材料四,选2—3个代表时期的货币,自拟论题,进行论证。(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 18、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小小钱币中凝聚着厚重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项目一 货币中的世界】

    ①材料一 亚历山大头像银币(如下图所示),铸造于土耳其,是已知最早带有领袖头像的硬币。亚历山大头上的两个公羊角代表宙斯和阿蒙神,是希腊和埃及两位最重要神祇的结合体。这种带羊角的亚历山大硬币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发现,1992年,在西亚的阿富汗山区发现了4吨铸有亚历山大头像的银币。

    亚历山大硬币上的公羊角代表了希腊和埃及的神祇,又曾在西亚地区发现这种硬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背后的历史原因。

    ②材料二 1495年以后,西欧新增的全部贵金属中,有大约85%来自新大陆的金、银矿。金属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导致了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托马斯·威尔逊在 16世纪末期写道:“一些人一天天衰落下去,另一些人按照世界的发展进程而发展起来。”新兴阶级上升为主导力量,国家的一般行为和性质随之发生变化。

    ——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材料二中划线的“新大陆”和“新兴阶级”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5、16世纪西欧货币量增加的原因和影响。

    (2)、【项目二 货币中的名人】

    材料三  不同时期流通的英镑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进行初步探究,并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小萌的探究(示例)

    主题:英镑中的历史

    问题:为什么英镑的正面是女王的形象?

    解答: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女王为国家元首,是国家形象的代表。

    我的探究

    主题:    ▲        

    问题:    ▲        

    解答:    ▲        

  • 19、图1为1976年临汾市发行的豆腐票、粉条票,图2为某外卖平台点餐页面。由图1到图2(      )

    A、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完成 B、对外开放水平迅速提高 C、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D、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长
  • 20、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先后把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及所拥有的先进设备全部集中调动起来。修建港珠澳大桥,数万名建设者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最终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这充分体现了 (    )
    A、中国交通发展的高速度 B、科教兴国战略的时效性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军队武器装备的先进性
上一页 107 108 109 110 1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