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国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下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隋朝 -
2、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它颁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项巩固政权的措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但它的生命很短暂,从出生到灭亡共用了( )A、221年 B、207年 C、14年 D、19年
-
3、 都江堰的水利“黑技术”驯服了躁动的岷江。它的各个子系统功能各异,协调配合,合理布局,因势利导,在没有闸门设施的情况下,解决了旱涝问题。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很早就曾来都江堰考察,并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这主要说明( )A、都江堰先进的建造技术在世界水利史上无与伦比 B、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C、都江堰是世界唯一的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D、都江堰的修建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
4、 “以诗证史”是历史学研究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唐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所反映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 )
①修建长城 ②秦末农民大起义
③长平之战 ④焚书坑儒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5、 某校703 班历史兴趣小组进行一次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应的探究任务。
【凝聚认同 交流交融】
材料一

【凿空沟通稳定局势】
材料二 匈奴控制了西域大多数国家,在战略上对西汉形成三面夹击态势,威胁汉朝的统治。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得知大月氏密与匈奴有腐仇,(前138年)派遣张骞为使者出使西域汉宣帝时期,西汉将西域纳入中央的管理体系,有效稳定了西域局势,实现了对西域的统一。
————摘编自朝志磊《汉代西域经略的影响及当代意义》
【革故鼎新 与时俱进】
材料三 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中,图一是时期形势图,图二是时期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示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二,归纳张骞通西域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将西域纳入中央的管理体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3)、依据材料三,指出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进步性”。(4)、【深化认知 提炼主题】综合以上材料,请你为此次703班的探究活动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内外风光异】
材料一 长城以南,多雨多著,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tiá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摘自《辽史·营卫志》
【长城脚下战与和】
材料二 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怒”。汉元帝遣昭君出塞和亲,“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庄亡干戈之役”。
【丝绸之路促交融】
材料三 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商队从长安或洛阳出发,沿着河西走廊,过敦煌,出阳关、玉门关,再沿着塔里木盆地的两个边缘向西延伸。只要丝路是活跃的,沿线的国家和城镇也会随之活跃,丝绸之路随着不同时代的政治、宗教等的变迁而有所变化。
材料四 中国的对外交往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汉代时就已经非常兴盛。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对话赋予了中国独特的跨文化视野,让中国得以提出“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可信且可行,并且关乎中国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倡议。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新时代的“一带一路”,中国秉持的和而不同,互利互赢的对外交往传统从未改变。
————摘编自《“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世界意义》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昭君出塞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美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丝绸之路的路线。材料三反映了丝绸之路的什么作用?(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从汉代到新时代,对外交往的原则有哪些? -
7、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53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材料二 秦变局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程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1)、根据材料一说出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什么创新之处?这个制度有什么作用?(2)、结合材料二指出秦朝这种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为进一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和豪强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还建立了什么制度? -
8、 下方为某著作的目录(节选)。如果根据目录内容为该著作拟定书名,下列最适合的是( )
第一章司马氏墓权
第二章“何不食肉糜”的骨惠帝
第三章 六朝古都
------
第六章 祖逖北伐与淝水之战
第七章“天下第一行书”
A、《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B、《细说两晋南北朝》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大一统的中国史》 -
9、 《木兰辞》因其中一句“可汗大点兵”而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民歌,但是里面又有“天子坐明堂”,而天子是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此外,“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一句更是对汉族女子的日常生活的描写。这表明当时(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B、少数民族已经全部汉化 C、农耕经济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 D、民族交融深入文化领域
-
10、 《宋书》载:“(南朝)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出( )A、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 B、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 C、南方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D、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11、 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
12、 《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一年八月,“(汉光武帝)诏曰:‘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灸灼者为庶(民)。’……十月壬午,诏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十二月甲寅,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民)”。以上材料表明东汉初年政府( )A、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B、合并郡县,裁减多余官员 C、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D、监督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
13、 下面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休养生息 C、注重农业生产 D、以德化民 -
14、 《汉书》记载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高祖采取的措施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是( )A、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B、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C、让士兵们还乡务农 D、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15、 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评价项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据此判断,杜牧( )A、对项羽未能取胜感到喜悦 B、对项羽自刎的行为进行批评 C、认为项羽不懂得运用人才 D、认可刘邦在楚汉之争的表现
-
16、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万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中一片甲骨写道,“王(商王武丁)占(占卜)曰:有求(灾害),其有来艰(危害)(应为某人)告曰,土方征于我东鄙(边境城邑)亦侵我西鄙田”。该文字说明( )A、商朝战乱频繁 B、商朝雕刻技术精湛 C、商朝经济发达 D、商朝生活困苦艰难
-
17、 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的理念仍然影响着我们当代,主张这两种思想的思想家分别是( )

①老子
②孔子
③墨子
④韩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18、 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上述材料说明都江堰( )A、使成都平原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 B、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C、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有深远影响 D、充分反映我国人民的智慧
-
19、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人富强,天子致肺(祭祀用的肉)于孝公,诸侯毕贺。”材料描述的是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措施 C、弊端 D、影响
-
20、 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引起“国人暴动”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扩大了统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