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西城大月氏使臣伊存在帝都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从此佛教正式开始传入中国内地。这表明( )A、阿拉伯人在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 B、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C、景卢在洛阳认真聆听伊存讲授佛经 D、西域已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
2、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吾有一术⋯⋯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蒙,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材料所述成就的创造者是(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斯 D、扁鹊
-
3、 观察下图,它反映了我国汉代哪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 )
A、造纸 B、炼铁 C、纺织 D、制瓷 -
4、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产主要反映了( )A、两汉的医学成就 B、南朝江南的开发 C、南北朝的石窟艺术 D、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
5、 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受匈奴控制、奴役,如大月氏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而匈奴还不断从西域向中原发动进攻,汉武帝便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这一决定直接促成了(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设置 C、班超经营西域 D、甘英出使大秦
-
6、 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其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这最能说明当时( )A、重文轻武 B、宦官把持朝政 C、皇帝年幼无知 D、外戚势力膨胀
-
7、 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之为(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中央集权 D、百家争鸣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父偃在上班中写道:“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请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愿腰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材料二

图1:西汉铜币五铢钱,字体清晰,重量实为五铢,不易盗铸。
图2:西汉郡国齐国的铁官使用的封泥。
材料三 汉武帝是个雕才大略之主,很想内兴文治,外耀武功。于是立五经博士,表章六艺,罢黜百家。又北伐匈奴⋯⋯一时武功文治,赫然可观。
————摘编自吕思勉《极简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中央与地方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汉武帝在哪一方面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与图示相关的具体措施。(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汉武帝在思想文化和军事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汉采取的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作用。 -
9、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汉武帝时期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和亲”政策不起作用了 B、汉朝国力日渐强盛 C、汉武帝个人性格比较强硬 D、当时的匈奴势力衰弱
-
10、 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制度日渐完善,统治疆域扩大。汉武帝在巡视地方时发现,地方吏治腐败严重。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决定( )A、尊崇儒术 B、颁布“推恩令” C、统一铸币,平抑物价 D、建立刺史制度
-
11、 汉文帝崇尚节俭,要求他的陵墓只可用瓦器,而在保定满城汉墓(葬有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等闻名海内外,这说明( )
①西汉初期提倡勤俭有利于社会发展
②文景时期经济发展,西汉进入鼎盛
③诸侯王势力强大
④文景之后奢侈浮华之风又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2、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其在遗诏中提到“死者天地之理”,不必过哀,不许厚葬,不许动用车马和陈列兵器,尽量缩短治丧期。汉文帝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倡导( )A、勤俭治国 B、无为而治 C、以德化民 D、轻徭薄赋
-
13、 汉朝初建,民生凋敝,皇帝出行都不能乘坐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大臣乘牛车上朝。为恢复生产,汉高祖刘邦实施了(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政策 C、分封制 D、均田制
-
14、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汉语中的许多成语来自历史故事。下列成语中,与“楚汉之争”相关的是(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卧薪尝胆 D、退避三舍
-
15、 《史记》中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这一材料的主旨是( )A、解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B、陈述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 C、赞颂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地位 D、批评陈胜、吴广起义的失败
-
16、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秦朝( )A、灭六国,违背人民意愿 B、征百越,不利民族交融 C、修长城,阻碍南北交流 D、施暴政,加剧社会矛盾
-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探剑决浮云,诸侯尽而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王扫六合”实现统一的顺序。并写出“秦王扫六合”后创立的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 -
18、 秦完成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时间是在( )A、公元前3世纪晚期 B、公元前3世纪前期 C、公元前2 世纪晚期 D、公元前2世纪前期
-
19、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通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分别奉命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其中第一次历时13年,同行者100余人,仅数人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时,有挣节副使和随行人员300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副使们分别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虽然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从而促进了丝绸之路畅通,史称“张寡禽空”。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演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大强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泰。罗马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材料三 公元前119年,西汉军队打败匈奴后,在西北地区开沟渠,置田官,利用军队进行屯田;之后,又迁徙居民充实边疆,屯田垦荒。屯田不仅解决了西域军队的粮饷问题,而且使西域很多地方成为“田地肥广、草木饶衍”的基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屯田校尉始属都护”,屯田事务由西域都护管理。
————摘编自刘永强《两汉西城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共同目的。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重大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王朝与罗马交往的特点。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所产生的历史价值。(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汉电田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解决了怎样的现实问题。 -
20、 下图是丝绸之路示意图。根据该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安是现在河南洛阳 B、丝绸之路终点在葱岭 C、丝绸之路从玉门关出发前往中亚、西亚等地 D、丝绸之路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