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股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上述材料说明甲骨文(    )
    A、记载内容十分丰富 B、采用了多种造字方法 C、记录了夏朝的历史 D、全部出土于河南安阳
  • 2、 下图的演变过程可以用来研究(    )

    A、汉字演变 B、科学技术 C、人类起源 D、国家统一
  • 3、 《黄帝内经·素问》 根据季节变化制定了与之相应的作息制度:春季夜卧早起,广步 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 卧晚起,必待日光。这说明中医重视(    )
    A、诊疗方式的多种多样 B、因人而异的疾病预防 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D、临床实践的不断探索
  • 4、 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他还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主张恢复井田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制度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 5、 他是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的教育家,也 是编定文化典籍的史学家,更是向统治者呼喊“以德治国”的政治 家。“他”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
  • 6、 《老子》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的发展,我国 现代外交强调宽容和包容,反对强制和干预的思想,可以追溯到 《老子》里的(    )
    A、仁者爱人 B、以法治国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 7、 听课记笔记是学习历史 的好习惯,小张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李太守、天府之 国、防洪、灌溉、水运。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
    A、翻车 B、都江堰 C、大运河 D、灵渠
  • 8、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奖 励军功,规定斩敌军官一人,赏爵一级,田一顷,宅地九亩。据此 可知,商鞅变法旨在实现 (    )
    A、发展文化 B、发展农业 C、中央集权 D、富国强兵
  • 9、 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 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20多个。这 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D、适者生存
  • 10、 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①→

    生产力水平提高,私田产生→

    井田制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瓦解→

    诸侯崛起,变法改革

    A、周王室的衰微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诸子百家的出现
  • 11、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 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霸主)。”春秋时期第一位“方伯”是(    )
    A、秦穆公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 12、 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 次。据《春秋》记载,二百多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七次,而朝 见齐、晋、楚三国国君竟达几十次之多。据此可知(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社会和平稳定 C、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D、中央集权加强
  • 13、 下面两则材料说明商朝和西周衰亡的共同 原因是(    )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

    烽火戏诸侯(绘画)

    A、外族的侵扰 B、自然灾害频发 C、上层横征暴敛 D、统治者昏庸无道
  • 14、 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的发 现,可以证明夏朝(    )

    A、阶级分化,等级界限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D、繁荣开放,盛世气象
  • 15、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统治者,“公天下”变 成了“家天下”,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制度的出现(    )
    A、禅让制 B、种姓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 16、 他被称为“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还 拥有“部族联盟首领”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的双重 身份。“他”是(    )
    A、黄帝 B、 C、 D、
  • 17、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请同学们一起探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探访农耕生活】

    材料一

    【追溯人文初祖】

    材料二

    【探究国家产生】

    材料三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果以避群害,而民说(同“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果氏。民食果藏焙蛤(野果、蚌蛤),肛腺总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鳃、禹决法(治理水患)。

    ————摘编自《韩非子》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列举2例中国原始农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2)、依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后人尊奉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相传,“上古之世”时中国大地上出现许多了国家及国王。结合材料三,列举传说中有哪些“国王”。这些“国王”身上共同的品质是什么?
    (4)、开放性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什么感悟?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观某地文化遗址时说:“(这里)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

    材料二(他们)已经制造了一种木构长屋。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在桩木上架设纵横交错的地龙骨(地染),然后在上铺设地板,地板以上立柱、架梁、敷梯、盖顶。

    ————摘编自梅福根、吴玉贤《七千年前的奇迹————我国河姆渡古遗址》

    材料三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雕刻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隆平参观的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哪里。
    (2)、材料二中提到的“木构长屋”是什么类型的建筑?试分析出现这种建筑的原因。
    (3)、材料二中的“他们”生活在哪一流域?促使原始人类由穴居走向定居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些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
  •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人遗址住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材料二 考古学家曾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有火柴棍那么粗,一头是锋利的突,另一头是针眼,整个骨针都很光滑。

    材料三 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发现了鱼骨和海蚶壳。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骨和磨光的石球……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

    (1)、材料一中“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前?“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反映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 20、 直观的流程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做以下流程图标题的是(    )

    A、各部族的统一 B、世袭制的出现 C、禅让制的实行 D、华夏族的形成
上一页 90 91 92 93 9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