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淝水之战中,当前秦军队按照与东晋军队的约定稍一退却,就有汉人朱序在阵后大喊“秦军败了!”前秦军中的汉、鲜卑、匈奴等各族将士迅速作鸟善散,自相践踏,前秦军队溃不成军。不久,前秦瓦解,北方重归分裂与混战。这表明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前秦苻坚的骄傲轻敌 B、前秦内部的民族矛盾 C、东晋将士的众志成城 D、东晋军队的人多势众
  • 2、 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使“民勤本业”的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民众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C、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D、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地区引种
  • 3、 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下图是戴老师备课中使用的部分素材。由此推断,戴老师备课的主题是(    )

    两晋人口迁徙

    南朝青瓷剂花单杯壶

    农业

    麦租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江浙地区冶铁业发展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经济

    “谷帛股阜”

    A、西域地区发展 B、西南地区开发 C、黄河流域发展 D、江南地区开发
  • 4、 下图是东汉以后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东汉和西晋都是全国统一的朝代 B、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 C、西晋与东晋曾经南北对峙 D、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有很多政权
  • 5、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提及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这反映出西晋末年出现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 B、诸王势力强大 C、西晋衰落 D、统治者软弱无能
  • 6、 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魏、晋以来蓄积,扫地无遗。”这说明“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
    A、连年不断混战局面 B、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C、晋惠帝的昏庸无能 D、西晋采取分封的弊端
  • 7、 《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陪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道:“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关于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瘟疫是曹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B、该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该战争为淝水之战 D、该战争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
  • 8、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争的时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王老师围绕这一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画示意图·        感知历史特点】

    任务二 【读万卷书————汲取历史智慧】

    (孝文帝六弟的)六个王妃中,绿一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来自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演译自《魏书》

    魏主下诏,以为:“业人谓土为拓,后为疏。魏之虎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代(古解名)来者,姓或重复,皆致之。”

    ————摘编自《资治通鉴》

    任务三 【行万里路————遍寻历史足迹】

    一组:古代科技

    二组:古代艺术

    图一 河北保定 祖冲之故里

    图二山东潍坊贾思勰故里

    图三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图四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1)、观察政权更选示意图,根据提示信息写出①②处对应的政权名称。
    (2)、阅读上述史料,指出它们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并简述其历史影响。
    (3)、考察历史遗址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请从上述两组名胜古迹中各选择一处,为其撰写解说词。
  • 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军兵力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在赤壁对峙。青军失利。

    材料二 383年,将坚持凑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企图灭亡东晋。东晋团结一致,以8万精兵应战,胜利。

    材料三 见下图

    图- 蔡伦

    图二《齐民要术)

    图三 王羲之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哪次战役。
    (2)、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说出这两次战役的共同特点。
    (3)、根据材料二,说出与东晋作战的政权。
    (4)、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图一中的发明家对文化发展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图二中的著作在中国农学史上有何地位?图三中的人物被誉为什么?代表作有什么?
  • 10、 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下所示)。这些信息反映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1. 三国鼎立

    2. 江南地区的开发

    3. 北方各族的迁移

    4. 北方民族大交融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A、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 11、 东晋某书法家的书法自由源洒,将个人审美意识寄托于字体、笔意、结构、走势。下图是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该作品的字体是(    )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 12、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月背“挖宝”之旅。早在中国古代,就有科学家对天体运行展开探索,其中有一位科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人,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是(    )
    A、顾恺之 B、王羲之 C、司马睿 D、祖冲之
  • 13、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章人(古官名)针对作物的种类与土地状况,观察某地适宜种什么就决定种什么⋯⋯针对作物与土地,观察地形土色与作物种类,比如黄白色土壤该种‘禾’(谷子)之类。”这意在说明(    )
    A、农业要根据节气来安排生产 B、农业耕作应不误农时 C、要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 D、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 14、 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加强,南方百姓餐桌上的食物种类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原有的稻米之外,南方百姓也开始接触到各类北方面食,并将其与本地食材和烹饪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方面食文化。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 B、面食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的增多
  • 15、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沟通日益频繁,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 16、 “⋯⋯鲜卑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以上材料反映了北魏迁都的(    )
    A、巨大困难 B、有利条件 C、主要原因 D、重要影响
  • 17、 成语以极其简短且准确的字词描述了某一历史事件。下表中“?”处应填(    )

    成语典故

    历史事件

    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

    享船借箭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A、负荆请罪 B、火烧连营 C、闻鸡起舞 D、草木皆兵
  • 18、 在中国的某一历史时期,内迁的匈奴、氐等族建立了前赵、前秦等政权,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历史上这些政权被总称为(    )
    A、三国 B、十六国 C、南朝 D、北朝
  • 19、 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材料甲

    材料乙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解……无积聚而多贫。

    ——[西汉]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则数都忘饥。

    ——[唐朝]沈约《宋子》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D、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 20、 南北朝时期,越长江而来的北方士族地主和南方土著地主,把一些无主荒原和山林沼泽尽行囊括,占为己有,造成“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的局面。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导致政权更选频繁 B、客观上利于南方开发 C、表明人地矛盾解除 D、促成第一次人口南迁
上一页 97 98 99 100 10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