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记》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适合用于研究(   )
    A、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B、秦末农民起义的经过 C、秦末农民起义的特点 D、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 2、对下面这首咏史诗理解正确的是(   )

    “竹帛烟销帝业虚(焚书的飞烟刚刚消散,秦帝国的基业就空虚了),关河空锁祖龙居(重重的山河关隘也阻挡不了秦朝灭亡的趋势了)。坑灰未冷山东乱(樊书坑内的灰烬还未冷却,山东就发生动乱了),刘项原来不读书(刘邦和项羽他们从开始就根本不是读书的人啊)。”

    ———唐·章碣《焚书坑》

    A、秦始皇焚书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B、秦始皇坑儒体现了法律的残酷 C、肯定了秦始皇焚书的客观作用 D、嘲讽了秦始皇荒谬的焚书行径
  • 3、下图是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地点,起义中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项羽率军进攻,秦朝灭亡 B、②陈胜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C、③刘邦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D、④陈胜、吴广举起反抗旗帜
  • 4、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表现了他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决心。“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哪场战役 (   )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楚汉之争 D、长平之战
  • 5、《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   )
    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B、反对实行郡县制 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D、得到了广泛响应
  • 6、《史记》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材料提及的起义(   )
    A、在大泽乡建立政权 B、因秦军反击而失败 C、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D、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 7、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率九百戍卒,奋起于大泽乡,“伐无道,诛暴秦”,吹响了反秦起义的号角。秦末“反秦起义”风起云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匈奴南下 B、秦灭六国 C、秦的暴政 D、遇雨误期
  • 8、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于公元前209年,应该出现在下图年代尺的(   )

    A、公元前3世纪 B、公元前2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3世纪
  • 9、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然而在一次出巡途中,发生了行刺事件,后又出现了刻有“始皇死而地分”文字的陨石。这说明秦朝(   )
    A、统治危机严重 B、各地起义不断 C、政治统治稳定 D、中央集权加强
  • 10、七年级(1)班的同学,在学习了第5 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后,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回答相关问题。

    【追根溯源探因果】

    材料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该时期王权逐渐衰落,周王室统治出现了危机。 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材料二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后人评说析作用】

    材料三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的和反动的制度。”

    (1)、据材料一及所学,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哪一诸侯国。除了“桓公”外,该时期称霸的霸主还有哪些?
    (3)、从列宁对战争的评价角度出发,说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对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
  • 11、在春秋时期,人们起名字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字子耕。此外,《论语》中也有“犁牛之子,驿且角”这样把“犁”和“牛”连用的句子。这种现象体现了  (    )
    A、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 B、牛耕在春秋时期已全国普及 C、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D、牛耕的使用推动井田制瓦解
  • 12、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下图)。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13、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竞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 14、某同学利用下面的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    )

    A、西周分封 B、春秋五霸 C、兼并战争 D、水利工程
  • 15、牛自古以来是勤劳的象征,《吕氏春秋》记载:“使五尺竖子引卷(牛鼻环)竖,而牛恣所以之,顺也。”下图是春秋晚期带有鼻环的牛形青铜酒器。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   )

    A、春秋时牛的主要用途是祭祀 B、春秋时牛是最尊贵的动物 C、春秋时牛形青铜器都是酒器 D、春秋时牛已经被驯服
  • 16、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的诸侯国数以百计,到春秋末期就只剩下十几个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
    A、诸侯国的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起来
  • 17、“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步战。”晋国吸收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上述史料表明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   )
    A、政治变革 B、国家统一 C、民族交融 D、思想解放
  • 18、周顷王是东周第七代君主,他继位时,竟然没有财力办理周襄王的丧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求助。这件事充分说明了 (   )
    A、诸侯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比较尊重周天子 C、周天子平时比较注重节俭 D、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
  • 19、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展开激烈的争斗,“齐、楚、秦、晋始大”。这一局面形成的背景是(   )
    A、商鞅变法成功 B、世袭制的出现 C、夷、狄、蛮的进攻 D、周王室的衰微
  • 20、文物是活着的历史,我们可以透过文物与历史对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睡虎地秦简被分类整理为《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为吏之道》等十部分内容。“律”即是法、法律⋯⋯秦简中提到秦国基本国策为耕战政策,用“兵农合一”的方式来提高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力量⋯⋯该简的字体是“秦隶”,此时的文字开始化繁为简,属于一种从篆书往隶书转变的字形。

    ——摘编自《国家宝藏》

    材料二

    鎏金铜马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首先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开疆拓土,求取大宛马(当时称为“天马”)。为纪念得到大宛马,武帝特意命人制成鎏金铜马。

    (1)、睡虎地秦简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根据材料一,指出睡虎地秦简有何研究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武帝时期鎏金铜马这一艺术形式出现的背景。
    (3)、选择一件除上述材料之外的且你熟悉的秦汉时期的文物,说明其历史文化价值。
上一页 99 100 101 102 10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