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发表如下言论。这体现出李大钊(   )

    A、传播马克思主义 B、批判尊孔复古逆流 C、推动白话文普及 D、声援学界爱国斗争
  • 2、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这体现出辛亥革命的(   )
    A、艰巨性 B、必要性 C、彻底性 D、局限性
  • 3、作为对“滋事地区士子”的严惩措施,列强坚持要求停止京师等地五年文武各级科考。在列强压力下,清廷据此确定了停考地区,涉及直隶、山西、河南、浙江、陕西、湖南、奉天、黑龙江八省的部分地区。要求督抚与学政在上述地区告示士子,说明停考原因,即“轻信拳匪及闹教滋事者”。下列条约与上述内容相关的是(   )
    A、《辛丑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 4、中日海军开战前,林永升下令“尽去船舱木梯”,并“将龙旗悬于桅头”,以示誓死作战。海战中,当致远舰撞击日军吉野舰未果而中弹沉没后,林永升继续命令经远舰开足马力撞击敌舰,就在前进的过程中,林永升被敌方炮弹击中,当场阵亡。材料描述的历史场景发生在(   )
    A、威海卫战役 B、平壤战役 C、虎门战役 D、黄海海战
  • 5、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不断加深。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材料可用来了解(   )
    A、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过程 B、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兴起 C、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近代民族主义思潮高涨
  •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得到的启示。
  • 7、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减租减息政策的推广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D、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2)、(跨地理·地图信息解读)根据材料二,补全表格。

    战役

    时间

    战场

    战况

    1948年9——11月

    东北地区

    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

    淮海战役

    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 52 万余人

    (3)、与材料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相关的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4)、(跨语文·诗词鉴赏)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诗词所述事件中得到的认识。
    (5)、(中考新考法·撰写介绍词)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图片所示会议撰写介绍词。
  • 8、 

    材料一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

    为维持一党专政,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由于尚未做好战争准备,表示愿意与中国共产党谈判

    中国共产党

    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材料二   国共力量对比表(1946年7月)

    项目

    国民党

    共产党

    总兵力

    430万人

    127万人

    武器装备

    拥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

    只有陆军,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伪军的步兵武器和少数火炮

    占领地区

    国统区面积约占全国的76%

    解放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4%

    人口

    国统区人口约3.39亿

    解放区人口约1.36亿

    材料三 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

    ——毛泽东《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1946年7月20日)

    作战原则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作战方针

    积极防御

    主要方式

    运动战

    主要目标

    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谈判期间蒋介石与中国共产党的不同出发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国共力量对比的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的有利因素。
  • 9、口号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的消极抗战态度,在短短四个月时间里,东北三省沦陷。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全面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共产党也从早期的“反蒋抗日”口号宣传逐步转变为“逼蒋抗日”,直至最后“联蒋抗日”。

    ——摘编自王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标语口号宣传之研究》

    材料二 1947年中共中央在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下列表格内容为《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之后的部分宣传标语、口号:

    ·全边区每个党员和全体劳动人民,拿出一切力量,为《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彻底实现而奋斗

    ·农民分土地,耕者有其田

    ·不打倒蒋介石,翻身不牢靠

    ·为人民立功,带头参军

    ——摘编自陈露《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标语口号研究》

    材料三 1948年12月30 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绝不能使革命半途而废。由此,“将革命进行到底”成为革命人民和军队继续斗争的行动口号。

    ——摘编自光明网《中共党史不同历史时期的口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宣传口号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中的宣传标语、口号,概括其反映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些标语、口号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分析“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口号提出的背景及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宣传标语、口号变化的认识。
  • 10、历史老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据此判断横线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 C、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广大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
  • 11、历史示意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示意图中空白处可以填写的史实是(   )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C、展开大规模的运动战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 12、下图为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发的土地执照。这可以用来研究 (    )

    A、全国工人运动开展 B、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抗日战争胜利原因
  • 13、如下是韩尚义于 1946年8月 28日在上海《新民晚报》发表的漫画《老百姓在呼喊》。该漫画(   )

    A、揭示了人民对抗战的作用 B、说明全民族抗战开始 C、展现出人民对内战的反对 D、反映了北伐战争的爆发
  • 14、同学们展示了如下笔记内容,这体现出国民党(   )

    在“双十协定”正式公布的第三天,蒋介石就发布了一条“剿共”密令,要求对共产党“速予剩除”。

    A、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 B、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C、调和社会的阶级矛盾 D、假和平真内战面目
  • 15、 1945 年《新华日报》刊登了如下文章内容。

    听到你来到了重庆的消息以后,我们真高兴得不晓得怎样办才好……我们只好悄悄地躲在宿舍里,几个人面对面地傻笑一阵。

    “毛泽东到重庆来了!”这消息首先成为镇上人士的重要话题……流传散布到低矮阴暗的茅屋里,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还加上一句:“帮我们下力人来的。”

    (1)、与上述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中共七大 B、重庆谈判 C、遵义会议 D、西安事变
    (2)、文章内容体现出(   )
    A、中国人民对和平谈判的期盼 B、重庆谈判实现了民主统一 C、抗战胜利给人们带来了喜悦 D、国共合作推动抗战的胜利
  • 16、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认识。
  • 17、材料一 八年来,我伟大的中国人民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和敌人进行了空前英勇的、残酷的、可歌可泣的胜利战争,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就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方针和军事方针是正确的。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政治方针与正确军事方针的结合,就造成了人民军队,造成了解放区,造成了解放区三三制的民主联合政府,造成了解放区真正的人民战争,并使解放区战场所进行的战争能够取得不断的、伟大的胜利。

    ————朱德《论解放区战场》

    (1945年4月25日)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军队在抗战中的具体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所示图片进行简要解读。
  • 18、材料一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cù)……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sǒu)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杨对时局宣言》

    (1936年12月12日)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析张学良、杨虎城“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的原因。
    (2)、(中考新考法·分类并说明理由)请对材料二中的四幅图片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 19、材料一

    日军在沈阳城墙上向中国军队进攻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

    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材料二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卢沟桥歌》

    材料三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无数城市和乡村变成废墟。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法,对中国军民大量使用化学武器,造成瘟疫流行和人员大量死亡。

    (1)、与材料一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长城抗战 D、一二•九运动
    (2)、(跨音乐·歌词鉴赏)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国家存亡在此桥”?并分析该歌曲传唱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侵华战争时期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 20、下面是同学们云旅游纪念馆时查找的相关资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仗,对日军来说不仅是兵力数量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遭受挫折。李宗仁以偏师弱旅战胜强敌更说明了只要众志成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摘编自李力、张倩《不朽的丰碑:血肉长城》

    材料二 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同日军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伪军约3万人,拔除敌据点 2 900多个,破坏交通路线1900余公里。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对日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对此,国民政府称:“百团大战,不惟予敌寇以致命打击,且予友军以精神之鼓舞。”

    ——摘编自步平、荣维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壮烈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在血雨腥风中,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摘编自欧阳淞《抗日战争胜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述战役胜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百团大战“予友军以精神之鼓舞”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壮烈的民族解放战争”这一观点。(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