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共产党员何郝炬曾描述道:“一水扼津喉,桥横铁索寒。飞师夺险隘,更上万重山。”与这首诗密切相关的图片是 (   )
    A、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B、红军走过的水草地 C、泸定桥 D、汀泗桥
  • 2、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地变换作战方向,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在敌重兵之间迂回穿插,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三渡赤水,重回川南,四渡赤水,折返贵州,随即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又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为西进云南创造了条件。这体现出   (    )
    A、中央红军不怕牺牲的优良作风 B、红军的纪律严明 C、中共中央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 D、人民群众的支持
  • 3、同学们从某本书中摘抄了如下内容。

    《七律·历史转折》   伍修权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

    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1)、“红都”应是   (    )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 C、江西南昌 D、贵州安顺
    (2)、下列能体现“舵手一易”的是(   )
    A、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B、朱德担任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 C、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 D、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 4、如下是课堂上老师在课件上呈现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   (    )

    湘江战役前,中央红军有8.6万人;战役后,仅剩3万余人。这意味着:5.6万人的牺牲,平均每公里长征路,就有4名红军倒下;江水被鲜血染红,久久无法散去。

    A、红军的顽强 B、红军战斗时间长 C、战役的惨烈 D、红军武器的落后
  • 5、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进攻遭受挫折后,中共中央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短促突击”的战术,强令装备很差的红军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打阵地战、堡垒战,同敌人拼消耗。红军损失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据此推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共中央战略战术的失误 B、国民党经济的封锁 C、中央红军内部指挥不统一 D、红军战斗经验不足
  • 6、交流会结束的时候老师给出如下材料信息帮助同学们强化记忆,请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馆内展厅主题(部分)探求真理、从戎救国、赴苏深造、编练铁军、北伐先锋、保卫武汉、南昌举旗……

    材料二

    这里是毛泽东和朱德第一次见面的地方。为了纪念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师,朱德后来赋诗道:“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摘编自中国军网《井冈山会师: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材料三

    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介绍叶挺的革命事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师”指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会师带来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历史照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根据地的革命发展状况。
  • 7、民谣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同学们在会上合唱了两首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谣(部分),这些民谣的创作 (   )

    《土改歌》

    杀尽豪绅,除地主,努力土地革命……工农兵士大联合,实行分配土地,齐耕种,齐耕种!

    《黄安谣》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A、激发了民众的反帝浪潮 B、体现出人民对革命的支持 C、展现苏维埃政权的发展 D、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 8、小智同学与班内同学就如下信息展开交流:古田会议的决议首次指出“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决议明确党要成为部队的“领导中枢”。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   )
    A、为国共合作提供思想指引 B、是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强调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 D、为国民革命军建立作准备
  • 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毛泽东就在宁冈和永新做农村社会调查。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探索出崭新道路。这体现了毛泽东 (   )
    A、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 B、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 C、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 D、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
  • 10、在交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时,小史同学运用地理知识整理了井冈山的信息。由此可知,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在于 (   )

    项目

    类型

    特点

    地形

    山地

    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易守难攻

    聚落

    山村

    远离大城市,远离国民党主力部队

    概况:工农群众基数大;山路狭小,敌人无法集结大队人马围剿;适合游击战与运动战

    A、农业水平高,便于团结农民 B、发展水平高,整体易守难攻 C、地理条件好,敌人力量薄弱 D、群众基础好,适合革命发展
  • 11、交流会上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下两件文物。这两件文物共同见证了 (   )

    南昌起义军军服

    彼时敌我双方都隶属于国民革命军,身着一样的军服。因此,起义军以胸前佩戴红色领带,在马灯上贴上红十字等作为与敌区分的标识。红色领带也代表着与旧时代的决裂,象征一支红色的军队。

    A、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D、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 12、小史同学摘录了文学作品中与北伐战争相关的信息与班内同学进行交流:“到了下午6时,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罗亦农等领导下,用150杆破旧枪支,3颗炸弹,血战30 小时,全歼3000多名直鲁联军和2 000多名警察。取得了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北伐军进入上海。”据此可以了解到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   )
    A、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 B、强化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 C、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D、瓦解了各地军阀的反动统治
  • 13、交流会上小万同学出示了黄埔军校建校初期到1926年后门口的对联内容,对联内容变化主要是由于(   )

    时期

    对联内容

    建校初期

    嘉宾戾止,我武惟扬

    1925年3月—1926年6月16日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926年6月16日之后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A、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D、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 14、交流会开场小历同学展示了下图,并配了诗文介绍。所搭配的诗句是 (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A、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游街巷 B、两党精诚促合作,国民革命除军阀 C、烟雨南湖一帜扬,犹闻霹雳震强梁 D、革命先驱万众崇,武昌枪响荡豪风
  • 15、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众多影视作品选取红色遗址遗迹展现近代中国革命发展。请你一起走近它们,了解它们。

    材料   红色革命遗迹(部分)

    建筑名称

    推荐理由

    A.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1919年5月4日,北京大

    建筑名称

    推荐理由

    A.    ▲    

    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

    B     ▲    

    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等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在此秘密召开会____议,后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C.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D.京 汉铁路总工会旧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两处的建筑名称。
    (2)、(中考新考法·任选内容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从C、D中任选一项,说明影视作品选取该建筑作为其中一个镜头的理由。
    (3)、综合材料,谈谈你对红色遗址遗迹的认识。
  • 16、同学们看完电影《1921》后,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工人运动的发展。下列能够帮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这一内容的画作是 (   )
    A、《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B、《烧田契》(画中中心人物为彭湃) C、《金田起义》(部分) D、《义和团民》
  • 17、电影《力量密码》有这样一幕:中国共产党党员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的铅印小册子带回老家,托付给他的父亲保管,这成为记录中共二大的孤本文献。从这一文献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党的主要任务是 (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C、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D、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18、某一影视作品中毛泽东的扮演者有如下台词,台词信息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 (   )

    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

    A、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 B、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 C、无视诱惑、淡泊名利的精神 D、严守纪律、艰苦奋斗的精神
  • 19、“陈乔年牺牲前,监狱中的战友都为他感到难过,他却乐观地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吧!’”这一影视情节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 (   )
    A、初心使命 B、中心工作 C、主要任务 D、革命纲领
  • 20、如下是电视剧《日出东方》中的一个镜头。这一镜头背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   )

    A、诞生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