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 下方为某著作的目录(节选)。如果根据目录内容为该著作拟定书名,下列最适合的是( )
第一章司马氏墓权
第二章“何不食肉糜”的骨惠帝
第三章 六朝古都
------
第六章 祖逖北伐与淝水之战
第七章“天下第一行书”
A、《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B、《细说两晋南北朝》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大一统的中国史》 -
2、 《木兰辞》因其中一句“可汗大点兵”而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民歌,但是里面又有“天子坐明堂”,而天子是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此外,“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一句更是对汉族女子的日常生活的描写。这表明当时(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B、少数民族已经全部汉化 C、农耕经济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 D、民族交融深入文化领域
-
3、 《宋书》载:“(南朝)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出( )A、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 B、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 C、南方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D、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4、 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
5、 《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一年八月,“(汉光武帝)诏曰:‘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灸灼者为庶(民)。’……十月壬午,诏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十二月甲寅,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民)”。以上材料表明东汉初年政府( )A、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B、合并郡县,裁减多余官员 C、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D、监督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
6、 下面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B、休养生息 C、注重农业生产 D、以德化民
-
7、 《汉书》记载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高祖采取的措施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是( )A、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B、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C、让士兵们还乡务农 D、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8、 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评价项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据此判断,杜牧( )A、对项羽未能取胜感到喜悦 B、对项羽自刎的行为进行批评 C、认为项羽不懂得运用人才 D、认可刘邦在楚汉之争的表现
-
9、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带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万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中一片甲骨写道,“王(商王武丁)占(占卜)曰:有求(灾害),其有来艰(危害)(应为某人)告曰,土方征于我东鄙(边境城邑)亦侵我西鄙田”。该文字说明( )A、商朝战乱频繁 B、商朝雕刻技术精湛 C、商朝经济发达 D、商朝生活困苦艰难
-
10、 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的理念仍然影响着我们当代,主张这两种思想的思想家分别是( )
①老子
②孔子
③墨子
④韩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11、 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上述材料说明都江堰( )A、使成都平原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 B、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C、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有深远影响 D、充分反映我国人民的智慧
-
12、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人富强,天子致肺(祭祀用的肉)于孝公,诸侯毕贺。”材料描述的是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措施 C、弊端 D、影响
-
13、 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强化了诸侯权力 B、引起“国人暴动” C、加速了西周灭亡 D、扩大了统治范围
-
14、 下图是一位同学画的漫画,表现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对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A、炎帝会制作乐器 B、当时实行禅让制 C、黄帝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D、当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
15、 考古学者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在北京人遗址共发现了6个较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些化石可以用来研究( )A、原始农耕 B、人类起源 C、禅让制度 D、部落联盟
-
1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古以来,各行各业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东方哥伦布”】
材料一 为共击匈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困,十余年后逃脱。他西行至火宛,经康居,抵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一年多返回。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西传播。
————摘编自张泉主编《张骞出使西域》
【“医圣”张仲景】
材料二 张仲景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解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 上册》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材料三 该著作继承了以往历史著作的传统,把几千年间零碎散乱的历史资料,加以整理、审核、排比。在整理历史材料时,作者“采经批传”,“涉猎者广博”,有书本的,有档案的,有自己采访的,对这些丰富的材料,他尽可能进行选择和考订。该著作“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式,成为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始于哪一年。这次出使的目的是什么?其出使有什么影响?(2)、材料二中人物写成了哪一著作?“治未病”理论对当前应对呼吸道疾病有何借鉴意义?(3)、根据材料三,判断该著作的名称及作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著作的历史贡献。(4)、综上所述,请谈谈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
17、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时期,但均不免走向衰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埋葬于骊山陵的翌年,就出现了震撼秦帝国的⋯⋯陈胜、吴广之乱⋯⋯陈胜于秦二世皇帝元年七月举兵,十二月战死,只维持了不满六个月的短命政权。然而,由此发展出的势力对于推翻泰帝国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摘编自[日]鹤同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材料二 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帝
历史
安帝|
顾令
|冲击|
质帝
担命
灵帝
少专
缺布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9
寿命(岁)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54
材料三 东汉末,政治黑暗腐败,兼并剥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张角利用太平道准备和组织起义⋯⋯公元184年2月,起义于“八州并发”⋯⋯黄巾军同东汉政府军多次进行激烈而英勇的战车,给敌人以有力打击,但终因缺乏作战经验,先后失败⋯⋯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冲击了豪强世家势力。
——摘编自李建国《中国古代史专题述论》
(1)、材料一中的“陈胜、吴广之乱”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由此发展出的哪一势力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终“推翻泰帝国”的时间。(2)、这跨学科数学算一算材料二中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岁。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巾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简述黄巾起义产生的历史影响。 -
18、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历史长河中独属于某一个历史朝代的标识,秦朝虽然短暂,但留给我们的王朝印记却非常丰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项秦代的改革,是汉代逐步发展的进一步简化字体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结果是被体字从此一直成为通用文字,直到近几十年才让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如果没有泰的改革,可以想象,几种地区性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在造成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的力量中,文字的一致性几乎是最有影响的因素。
————摘编第[英]崔瑞德、[英]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祖龙魂死秦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
————横选自毛泽东《七律·读(封建论)显郭老》
材料三 皇帝还利用国家的统一和力量……在西北西,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摘编台[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这项秦代的改革”是指什么措施?改革后的秦朝使用的是什么文字?该措施有哪些影响?(2)、材料二中“百代都行”的“秦政法”是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中掌管中央行政的官员被称作什么?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分析,秦长城的修筑在当时造成了什么消极影响? -
19、 明确认识历史阶段特征,是阶段和单元复习的核心内容。以下目录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
20、 东汉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其特色在于柔和、动静相靠的体式及内含养生、养心的思想。据此可知,其理念源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