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主父偃在上班中写道:“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请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朔京师⋯⋯愿腰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材料二
图1:西汉铜币五铢钱,字体清晰,重量实为五铢,不易盗铸。
图2:西汉郡国齐国的铁官使用的封泥。
材料三 汉武帝是个雕才大略之主,很想内兴文治,外耀武功。于是立五经博士,表章六艺,罢黜百家。又北伐匈奴⋯⋯一时武功文治,赫然可观。
————摘编自吕思勉《极简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中央与地方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汉武帝在哪一方面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与图示相关的具体措施。(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汉武帝在思想文化和军事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汉采取的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作用。 -
2、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汉武帝时期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和亲”政策不起作用了 B、汉朝国力日渐强盛 C、汉武帝个人性格比较强硬 D、当时的匈奴势力衰弱
-
3、 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制度日渐完善,统治疆域扩大。汉武帝在巡视地方时发现,地方吏治腐败严重。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决定( )A、尊崇儒术 B、颁布“推恩令” C、统一铸币,平抑物价 D、建立刺史制度
-
4、 汉文帝崇尚节俭,要求他的陵墓只可用瓦器,而在保定满城汉墓(葬有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等闻名海内外,这说明( )
①西汉初期提倡勤俭有利于社会发展
②文景时期经济发展,西汉进入鼎盛
③诸侯王势力强大
④文景之后奢侈浮华之风又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5、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其在遗诏中提到“死者天地之理”,不必过哀,不许厚葬,不许动用车马和陈列兵器,尽量缩短治丧期。汉文帝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倡导( )A、勤俭治国 B、无为而治 C、以德化民 D、轻徭薄赋
-
6、 汉朝初建,民生凋敝,皇帝出行都不能乘坐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大臣乘牛车上朝。为恢复生产,汉高祖刘邦实施了(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政策 C、分封制 D、均田制
-
7、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汉语中的许多成语来自历史故事。下列成语中,与“楚汉之争”相关的是(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卧薪尝胆 D、退避三舍
-
8、 《史记》中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这一材料的主旨是( )A、解析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B、陈述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 C、赞颂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地位 D、批评陈胜、吴广起义的失败
-
9、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秦朝( )A、灭六国,违背人民意愿 B、征百越,不利民族交融 C、修长城,阻碍南北交流 D、施暴政,加剧社会矛盾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探剑决浮云,诸侯尽而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王扫六合”实现统一的顺序。并写出“秦王扫六合”后创立的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 -
11、 秦完成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时间是在( )A、公元前3世纪晚期 B、公元前3世纪前期 C、公元前2 世纪晚期 D、公元前2世纪前期
-
12、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通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分别奉命联络大月氏和乌孙以夹击匈奴,其中第一次历时13年,同行者100余人,仅数人返回长安。第二次出使时,有挣节副使和随行人员300余人,携带牛羊以万数,副使们分别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国。虽然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西域资料,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从而促进了丝绸之路畅通,史称“张寡禽空”。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演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大强国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泰。罗马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材料三 公元前119年,西汉军队打败匈奴后,在西北地区开沟渠,置田官,利用军队进行屯田;之后,又迁徙居民充实边疆,屯田垦荒。屯田不仅解决了西域军队的粮饷问题,而且使西域很多地方成为“田地肥广、草木饶衍”的基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屯田校尉始属都护”,屯田事务由西域都护管理。
————摘编自刘永强《两汉西城经济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共同目的。归纳张骞出使西域的重大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王朝与罗马交往的特点。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所产生的历史价值。(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汉电田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解决了怎样的现实问题。 -
13、 下图是丝绸之路示意图。根据该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安是现在河南洛阳 B、丝绸之路终点在葱岭 C、丝绸之路从玉门关出发前往中亚、西亚等地 D、丝绸之路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
-
14、 “□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至今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处应填( )A、设置西域都护 B、甘英出使大秦 C、张骞首次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
-
15、 民族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长谈不衰的话题。不同的时期,各民族关系也各异。这些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现代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 西汉当户铜灯(如右图):河北博物院藏,高12厘米,灯盘径8. 5厘米。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注: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之子)出土。当户是匈奴官名,灯作当户驼学铜灯形象。钢俑着直瞪短衣,右袒,身后左袖束成长尾状艳曳于地,支持灯座保持平衡。手有臂襟,脚着长靴。昂首,右腿跳,左手按膝,右手上举托灯盘。灯盘敞口,直壁,平底,盘心有烛针。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图片展示
材料三 数晋南北朝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朦然间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交融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种交融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
————摘编自英海《中华民族:积淀五千年的文化自信》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户铜灯”反映了西汉初期和匈奴之间怎样的关系。概括这种关系最终是如何解决的。(2)、材料二中图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3)、据材料三,概括民族交融最深远的意义是什么。(4)、对开放性通过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历程的学习,你认为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
16、 《礼记·乐记》有云:“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①采用汉姓 ②穿汉服 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④同汉人通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7、 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不能说明( )A、内迁民族想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 B、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 C、内迁民族认同中原文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
18、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之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
19、 卫青、霍去病死后,都葬在汉武帝茂陵附近,得享殊荣,他们的“赫赫战功”是( )A、镇压农民起义 B、率军击败匈奴 C、平定七国之乱 D、打压地方豪强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统、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曾就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昊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将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两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功能。(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