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 下列历史叙述与图片反映史实相符的是( )A、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明确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奋斗目标 C、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号召中国人民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
2、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写了几句打油诗:“革命火种遍中华,开天辟地展雄风。红船领航扬帆起,英勇奋斗谱新篇”,他描述的事件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
3、小宋搜集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相关资料,据此分析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新文化运动以前所未有的战斗姿态动摇了封建文化几千年来的统治地位,震撼了封建统治者的根基,打碎了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鞭挞了专制与愚昧,转变了人们的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后社会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争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解放了民众思想,破除了封建迷信。
A、都推动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 B、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 C、都推动了思想领域的新发展 D、都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
4、张闻天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中评价道:“五四运动要算是行将到来的中国大革命之序幕,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这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功绩。”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 )A、是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重大胜利
-
5、历史教师对“五四运动的阶段变化”先后做了如下设计。此教学设计的调整旨在 ( )A、强调工人阶级的突出作用 B、体现五四运动的彻底反帝 C、抨击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 D、凸显各界群众的广泛参与
-
6、针对中国收回青岛主权的正当要求,英首相劳合·乔治则提出两项办法,一为按照中日成约(“二十一条”)办法,一为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由中国任择其一。消息传到国内,中国社会群情激愤。这段材料可用于研究 ( )A、五四运动的背景 B、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C、军阀混战的影响 D、共产党成立的原因
-
7、在混乱的政治局面中出现的《新青年》,是一份由革命党人和新文化力量相结合而出现的政治教育刊物。它集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启蒙于一体,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抓住未来社会的中坚——青年力量,教育他们,引导他们。这反映出《新青年》 ( )A、指导青年在五四运动中游行示威 B、兼具思想启蒙与革命实践双重性 C、意在指引青年反对旧道德旧文化 D、强调青年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
-
8、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伦理民主和用科学与理性处理事物的主张,号召青年人“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这说明陈独秀 ( )A、高举自强求富的旗帜 B、积极宣传白话文与新文学 C、抨击旧道德与旧文化 D、积极宣扬民主和科学理念
-
9、下表是《新青年》(《青年杂志》)杂志部分内容。由此可知,该杂志 ( )
作者及文章
文章主旨
陈独秀《敬告青年》
号召青年觉醒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文学革命
陶履恭《女子问题————新社会问题之一》
呼吁女性解放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宣传马克思主义
吴虞《吃人与礼教》
批判封建礼教
A、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B、涉及内容广泛多样 C、主要宣传传统文化 D、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
10、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虽然是革命党人的领袖,但“缺少财力、武力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袁世凯是“参议院一致公举”为大总统,但是经过复辟闹剧后,也失去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政治权威的丧失导致了政府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这有助于研究辛亥革命的 ( )A、局限性 B、曲折性 C、进步性 D、两面性
-
11、同学们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对“辛亥革命”形成如下评价。据此补全省略号处论点( )
论点
论据
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
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之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
有利于……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国人几千年来对皇帝的顶礼膜拜,人们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观念,为中国历史进步打开了闸门
A、展现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B、协调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 C、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2、武昌首义后,各省在革命党人的领导和号召下,纷纷响应。起义后的50天,全国24个省区中已有14个省和上海宣布了独立,其他地区也正在酝酿或爆发着大小不等的斗争。这说明武昌起义 ( )A、有利于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B、加速清朝统治走向覆灭 C、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13、 1903年,齐白石在东交民巷所见:洋人来去,各持以鞭,坐车上,清国人车马及买卖小商让他车路,稍慢,洋人以鞭乱施之……大清门侧立清国人几数人,手执马棒,余问之雨涛,知为保护洋人者,马棒,亦打清国人者也!这一现象说明 ( )A、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发生明显变化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被彻底镇压 D、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4、 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12条,在列强的坚持下,清政府被迫实施了高级别、大范围的惩办,从中央大臣到各地方官员,共有一百多人被斩决、流放等。材料意在强调中国 ( )A、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政府开始与帝国主义列强相互勾结 C、民间反帝斗争被彻底镇压 D、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
15、 1900年慈禧为求得列强对她的“宽恕”,9月7日发布“剿匪”上谕,正式“痛剿”义和团。12月24日,美、法等11个国家联合提出《议和大纲》12条。慈禧太后见“大纲”中并未把自己当作“祸首”惩办,喜出望外,马上表示:“所有十二条大纲,应即照允。”材料体现出 ( )A、清朝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性 D、清朝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
16、活动最后,同学们围绕如下素材进行总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义和团运动之前,帝国主义分子吹嘘只要一万名现代化的武装军队,就能够横行全中国⋯⋯而义和团的顽强斗争,教训了狂妄的侵略者,使他们认识到中国的“民气”是不可征服的。事实说明,正是义和团的英勇反抗,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的斗争精神,是帝国主义不能瓜分中国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辛丑条约》关于赔款规定总计本息为九亿八千二百二十三万零八千一百五十两⋯⋯这成为插在中国经济主动脉上的一架抽血机,使中国严重贫血,使中国农村破产衰败的趋势加剧。不仅大大萎缩了农民的购买力,从市场方面束缚了民族工商业,而且使社会游民数量急剧增加,但枯竭的近代工业又无力消化之,从而造成了一圈又一圈的恶性循环,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摘编自李文海、匡继先主编《世纪噩梦: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写实》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不能瓜分中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认识。 -
17、观察如下坐标轴,下列对图中Y轴所示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A、近代中国缓解社会矛盾的程度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近代中国认识西方世界的程度 D、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程度
-
18、如下是不同学者对《辛丑条约》签订的评价。据此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 ( )
学者
观点
尹新华
这是帝国主义集体强权的产物,与中国缔约的对象突破以往的单独一国,扩展为11国,几乎涵盖所有与中国有条约关系的帝国主义国家
蒋廷黻
把中国的主权剥夺无遗,从此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家主权丧失到了极点
斯塔夫
里阿
诺斯
是列强对中国经济的一次系统性掠夺,将中国经济完全纳入列强殖民经济体系,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A、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B、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C、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改变了中国人民生活方式 -
19、《辛丑条约》中规定,惩处“首祸诸臣,向列强及其死亡人员谢罪”;中国人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反帝斗争,永远禁止参加仇视列强的结社等,“违者处死”,该地方官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表明 ( )A、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发生明显变化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被彻底镇压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20、《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要求中国以海关税、常关税(内地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但仅靠这些还不够,清政府每年还要向各省摊派二千万两。这些均由劳动人民来负担。由于“款巨期迫”,以致地方官“计穷于搜刮”,人民更是“无以聊生”。这表明 ( )A、中国内部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负担 D、清朝财政体系彻底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