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绘画和雕塑作品不仅能展示艺术之美,也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下侧两幅作品共同反映了( )A、多样的杂剧艺术 B、丰富的医药宝库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成熟的舞蹈技艺
-
2、《全球通史》中指出: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和各种中亚人……唐朝统治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这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B、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此记载描述的中国古代生产工具是( )A、
B、
C、
D、
-
4、唐代,向中央进贡丝织品的巴蜀州郡有20多个,进贡的丝织品中仅“绫”这一类,就有益州的“细绫”,梓州和嘉州的“水波绫”等。这说明唐朝时巴蜀地区的丝织品( )A、劳动分工细密 B、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C、地域发展水平不均衡 D、形成地域特色
-
5、在封建时代,像李世民和李隆基那样主动限制皇权,发挥相权的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正是唐玄宗的放权,开元期间才出现了姚崇、宋璟、张九龄这样的千古名相,国家用人得当。以上内容体现了“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是( )A、经济发展 B、军事强盛 C、政治清明 D、民族交融
-
6、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有一副对联“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表述的是武则天治理国家的( )A、背景 B、措施 C、目的 D、作用
-
7、“(魏)征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日:‘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以上材料出自A、《汉书》 B、《三国志》 C、《隋书》 D、《贞观政要》
-
8、贞观五年,礼部官员拟定在二月为皇太子行冠礼,增加礼仪队的规模。唐太宗则以“恐妨农事”,不可劳民为由,将日期改为了十月。这反映出唐太宗( )A、大力发展科举 B、重视农业生产 C、鼓励海外贸易 D、裁撤冗官冗员
-
9、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为此,他(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C、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D、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
10、小历同学在游览完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后,对隋朝二世而亡产生了疑惑,为此搜集到了如下描述隋炀帝统治的资料,据此可知隋炀帝“身丧国灭”的原因是( )
(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
——杜佑《通典》
A、经济萧条 B、战乱不断 C、统治残暴 D、人口锐减 -
11、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中的“制度”( )A、以门第为主要参考标准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削弱了皇帝权力
-
12、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而“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不问家世择优录取。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A、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
13、“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上述材料共同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加重了人民负担 C、促进了中外交往 D、强化了君主专制
-
14、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达12米。这反映出隋朝( )A、疆域辽阔 B、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C、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D、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
15、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相关历史事件,其中②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北周建立 B、隋朝建立 C、隋朝统一 D、运河开通
-
16、下图所示的是一本历史读物的目录(部分)。与此内容直接相关的史事是( )A、“贞观之治” B、隋的建立与统一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郑成功收复台湾
-
17、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回首往事,我们寻求借鉴,汲取智慧,瞻望未来。我们着眼于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积极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简表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在世界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2.3
2.9
5.6
9.1
1913年工业产量在世界所占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在世界所占位次
1
2
4
5
——整理自吴于店小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等
(1)依据材料一,推断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战爆发的导火索。
材料二:日本签订投降书
(2)依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所示事件的发生日期,并归纳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摘自《大国关系》
(3)依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他们开始成为“仇敌”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着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则逐步走向分裂和解体。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阵营都崛起了新的力量中心。中国脱离了苏联控制的阵营体系,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被称为“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之间的对抗,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生长出多极的力量。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4)依据材料四,指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崛起了哪些新的力量中心?(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五: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5)依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面对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世界各国应如何应对?
-
18、《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B、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 C、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
19、如下图所示,B段对应历史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车、汽船等交通工具开始出现 B、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了生产领域 C、哈格里夫斯在电灯下研制纺纱机 D、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
20、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柏林墙, 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居民逃往西柏林。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
(1)、识读历史地图,将历史事件等置于特定的时间和具体的空间中,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主要变化及导致变化的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柏林墙的修建与拆除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