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同步练习
- 华东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同步练习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电气时代的到来同步练习题
- 华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工业革命新发展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现代社会生活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练习题
- 华东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中东战争同步练习题
-
1、1934年,洛雷纳·希科克在美国访问数月后感慨道:“我原以为至少在大工业中法规会起作用,但我现在敢断言,99%的美国大企业正试图撕毁法规,而小企业则连假装遵守都不干。”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A、克服了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B、遭到了部分资本家的抵制 C、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D、实施了全面公有制政策
-
2、“尽管新政有非正统的财经政策,尽管它扩大了政府的行政权力,扩充了政府官僚机构,但它保持和重新肯定了美国对其民主制度的信心——而且是在民主政体在其他地方摇摇欲坠或受到威胁的时候做到这一点的。”材料旨在强调罗斯福新政( )A、未实现完全的复兴和充分的就业 B、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C、维护、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D、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
3、罗斯福上台后,美国国会授予罗斯福紧急处理事务的权力,罗斯福可以直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而不用经国会的批准。罗斯福本人也曾说:“国会出于对国家和全体民众的考虑,扩大了我的权力。”据此可知( )A、美国政府的权力超越了国会的权力 B、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国会支持罗斯福新政的开展与实施 D、美国总统权力不受国会制约
-
4、“当时,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居于支配地位,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世界各国。”上述内容主要说明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 B、经济大危机最先在金融业爆发 C、经济大危机迅速波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缘由 D、经济大危机持续时间长
-
5、《罗斯福》一书中写道:“新政的实施是在诸多因素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时美国民众对摆脱经济危机有着极大的心理渴望,特别是那些社会改革立法,在资产阶级民主的框架内,对某些资本主义弊病加以改良和限制,对暂时改善劳动人民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这里,作者重点强调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因素是( )A、罗斯福的个人魅力 B、美国民众的大力支持 C、改革立法的推行 D、劳动人民生活的改善
-
6、资本主义制度就像一棵出现枯枝烂叶的树一样。激进分子说:“把它砍倒。”保守分子说:“不要动它。”罗斯福则采取折中的办法:“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这样我们既不会失去老树干,也不会失去新枝。”这种“折中的办法”主要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 )A、背景 B、特点 C、目的 D、实质
-
7、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建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允许该局建造和管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水坝。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不仅解决了大量工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刺激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述成效是因为罗斯福新政( )A、整顿金融体系 B、调整农业政策 C、推行“以工代赈”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8、1929—1933年,美国破产的银行超过1万家。为此,罗斯福政府( )A、建立“福利国家” B、整顿金融体系 C、提出“殖产兴业” D、调整农业政策
-
9、1933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6月,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这说明新政( )A、以整顿金融体系为核心措施 B、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大危机 C、挽救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D、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
10、在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美国能够较快地消除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使资本主义统治得以稳定,这主要归功于罗斯福的“新政”。其“新”的本质含义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整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 D、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
11、(跨学科·物理)下图中,一辆小车缓缓地将美国拉出深渊。“小车”指代的事件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美国内战 C、经济大危机 D、罗斯福新政
-
12、1930年3月6日,美国125万失业工人在全国各大城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英国工人阶级不断掀起示威游行和罢工,甚至发生了水兵暴动。这反映了经济大危机( )A、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B、为法西斯势力崛起提供了契机 C、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D、导致世界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
13、以下两幅图片反映了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影响是( )
街头抗议的美国人群 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穷人居住的棚户区—“胡佛村”A、银行倒闭,金融混乱 B、工厂停业,工人失业 C、产品积压,生产过剩 D、社会动荡,人民困苦 -
14、下表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直接用于说明( )
项目
工业产量下降
外贸缩减
失业人数
美国
46.2%
70%
1 700万
德国
40.6%
69.1%
600万
英国
28.4%
50%
近300万
法国
16.5%
48%
85万
日本
8.4%
50%
300万
世界
1/3
2/3
3 000万
A、经济危机破坏性大 B、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经济危机持续的时间长 D、经济危机下的各国矛盾 -
15、20世纪二三十年代爆发了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危机。下面是对此次危机爆发原因的表述,属于根本原因的是( )A、物价上涨太快 B、生产相对过剩 C、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D、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
16、某年10月24日,某国股市出现了空前的抛售风潮,一天内有1 289万股股票易手,价格暴跌;在10月28日的“黑色星期一”,股指更是狂泻了13%;到10月29日,股市崩溃达到极点,有1 638万股股票易手,再跌22%,再次打破历史纪录……上述情景发生在( )A、1936年的莫斯科 B、1929年的纽约 C、1919年的柏林 D、1917年的彼得格勒
-
17、(史料实证)“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战争给人们留下无数的震撼与伤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对比表。
国家
英
法
德
美
工业产值位次
3
4
2
1
材料二 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注:指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材料四 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有“绞肉机”之称。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出现了什么现象?(2)、结合材料一,你同意材料二中德国官员的观点吗?请加以说明。(3)、材料三所示历史事件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个塞尔维亚族青年的行为?(4)、材料四中的“绞肉机”指哪次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5)、战争,对人类来说是一场醒不了的噩梦,脚下的白骨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墓碑里的灵魂告诉我们:战争的代价是沉痛的。面对战争,我们有无限的感慨……请你以史为鉴,设计一条宣传语,呼吁世界和平。 -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被破坏了,使它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而是沿着盛极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德国战败,受到的削弱比英、法更甚,并且陷入经济困境。
材料二 美国获得百年难逢的发财良机。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的40%在美国手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被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
材料三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非洲。
(1)、材料中的“战争”是哪一战争?材料表明战争给英国、法国和德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表明战争给美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美国、俄国在大战中同属于哪一方?(3)、材料反映了战争的哪一方面影响? -
19、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在1918年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反映了他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A、导致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 B、激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C、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形成 D、促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
-
20、下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情况(部分),由表中信息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获胜的原因是( )
参战国
经济所占世界比重
军队数量
人力资源
可利用资源地
德奥
19.2%
623万
1.45亿
本国和占领国资源
英法
27.9%
873万
2.88亿
本国、中立国、殖民地
A、协约国整体优势明显 B、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 C、协约国武器装备先进 D、同盟国士兵十分厌战